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秦胜利:地外文明是否等于空谈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17

——记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秦胜利

本刊记者  王海涛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的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星系是宇宙的基本单元,恒星作为星系的主要组分,其吸积盘可诞生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因此,恒星“形成—演化—死亡”的变化机制即成为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重要“秤杆”。秦胜利就是探索“灿烂星空”的那个人。
  
由“地下岩石”到“天上星空”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经济体制深度变革,中国商界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而此时的秦胜利却颇显“逆流”,选择了继续读书,而且是“冷门专业”地球物理勘探系,与地下岩石等物质打起了交道。十年后,秦胜利考取了北京大学天文系硕士研究生。从此,他的研究生涯由“地下岩石”转移到“天上星空”,在繁芜复杂的星河世界里探索生命迹象。
  追溯宇宙形成的早期,其生命迹象来源于恒星的持续形成和毁灭,而且目前可见的遥远宇宙和星系的亮度主要来自于大质量恒星的贡献。秦胜利过去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大质量恒星形成和分子天体化学上。利用射电望远镜,包括地面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亚毫米波射电干涉仪以及放在太空中的太赫兹望远镜来明确分子天体化学特性及搜寻有机分子,并研究这些有机分子在天体物理环境中的确切形成路径。
  在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方面,外向流、坍缩、吸积盘是恒星形成的主要标志。秦胜利带领团队利用德国三米口径的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相对演化晚期阶段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美国亚毫米波干涉仪(SMA)对银河系中心Sgr B2区域进行了H2CO分子线观测及目前为止最高空间分辨率的亚毫米波连续谱辐射观测。“结合以前的观测探索,我们推断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可能模式是,原初的分子云引力不稳定导致分子云坍缩,而序列的云核碎裂导致成团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此观点对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限制。
  地外文明是否存在?银河外是否有生命迹象?秦胜利带领团队利用亚毫米波干涉仪以及Herschel/HIFI亚毫米和太赫兹分子谱线对弥散云中的有机分子展开了系列观测。历时五年,他们成功探测出组成生命分子的重要分子——酮糖分子、水分子,为理解生命的起源插上了翅膀。随着观测工具精度的提升,秦胜利认为“搜寻到氨基酸等生命分子完全有可能”,为地外文明的存在提供有力佐证。
  十余年“天上星空”的探索,秦胜利认为,无论是探测到有机分子的形成路径,还是银心区同位素分子观测的模型计算,都是找出宇宙星空的形成机理及天体的内在构成,为地外生命探索服务。
  
从“初出茅庐”到“学科领头人”
  
  2013年,秦胜利刚刚结束了在德国科隆大学第一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于次年作为优秀学科带头人被云南大学引进,毕生所学就在美丽的云大抽枝开花。
  刚入职云南大学,秦胜利就借助多年从事恒星形成以及分子天体化学的观测和搜寻太空中的有机分子,及大型国际合作项目Herschel/HIFI Observations of EXtraOrdinary Sources: The Orion and Sagittarius B2 Star forming Regions组成员之一的研究实践经验,开辟了云南大学的射电天文新学科,为天文系学生打开了细分学科更高层次学习的新疆土。
  忙于学科建设的同时,秦胜利亲临教学前线,带领1名博士及2名硕士组成观测团队,展开了他归国后的科研新征程。他积极组织校外交流与合作,入职当年北京大学1名博士生和上海天文台1名助理研究员来云大学习和交流。2015年,北大和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4名研究生来云大师从秦胜利学习相关数据处理和科学分析??
  面对未来的科研之路,秦胜利表示“困难与希望同在”。面对最大的困难“技术及设备的提升”,他坦言“通过国际合作获得国际上最先进的太空望远镜以及地面干涉仪数据是未来几年的研究支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