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21
本刊记者 迟艳艳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3D打印机等高新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顺应了物联网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们像一台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驱动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经过代代创新更迭,以数字化生存和智能决策为核心的电子类产品将进一步解放人类束缚,为人类打造更快捷、时尚、健康、有趣的文明生活。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副教授周圣军认为,科研技术成果应转化为产能,企业创造利润再促进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产品、技术传统供应链的突破与整合,这样才能形成产业良性循环,电子行业才能永葆生命力,人类后现代文明才能长远发展。
一门心思学电子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市场开始活跃起来。中国各行各业犹如蓄势待发的舰船,瞄准时机,轰轰然开启了“破冰之旅”。在这种发展际遇下,国内外高新电子科技企业间融合的脚步一步步加快。同时,市场对一系列电子产品的旺盛需求,也催生了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
电子信息类专业也随着市场白热化发展程度“人气”一路高涨。本身对电子产品非常感兴趣的周圣军高中毕业后即选择了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当时信息电子类专业比较热门,而且高中时我就对晶体管器件结构、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2005年本科毕业后,周圣军师从郭顺生教授,开始了硕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也是在这一阶段,他接触到LED,进入到半导体照明领域。随后在一次半导体照明产业研讨会上与刘胜教授的见面,让周圣军决定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圣军从事大功率LED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周圣军在上海交通大学丁汉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研究领域,周圣军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Applied Optics、Applied Physics A、Optics Express、Optics & Laser Technology、Physica Status Solidi和Science in China等国际权威期刊以及ICNS、ECTC和ICEPT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SCI检索论文15篇、EI检索论文24篇,上述论文受到中国、美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三安光电、东芝(Toshiba)等著名企业研究人员的关注和引用。
到2014年,已在国内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周圣军,在刘胜教授的推荐下,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安静的校园环境,让他潜心研究利用纳米压印技术提高GaN基蓝光LED和AlGaN基深紫外LED芯片的出光效率。1年之后,他回到了湖北武汉,成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一名教师。
回顾十余年的微电子工程研究,周圣军坦言,“在慢慢接近心中的电子世界”。在痴迷中选择,在热爱中成长,在坚持中发展——这样形容他,毫不为过。
两次走出“象牙塔”
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周圣军原本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埋头实验室,在安静无扰的“象牙塔”中度过几年的学习时光。但机遇垂青,让他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
研二时,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与较高的科研天分,周圣军加入佛山国星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联合项目,与该公司副董事长余彬海博士一起从事LED封装测试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实验室挪到了企业,能够嗅到整个市场上的风吹草动”,既充满挑战的兴奋,又持有害怕失败的紧张。
周圣军深知,自己的“武器”就是实验室中的各项设备,每天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与各种精密仪器打交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将近两年的探索,周圣军提出采用曲线拟合法和查表法快速、高精度的计算LED芯片发光波长的新方法,使LED发光波长的计算精度达到0.1nm,基于此成果研制的表面贴装LED在线测试分选设备被成功应用于国内外众多LED封装公司的产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看到自己研发出来的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线,转化成了一个个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产品”,周圣军当时激动不已。
在此期间,在LED光学、电学和色度学参数的测试方法上,周圣军均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部分学术成果在美国物理学会旗下的国际仪器仪表领域权威期刊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发表,吸引了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由于周圣军的研究成果在LED光学、电学和色度学参数的测试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学习及科研的持续深入,周圣军在大功率GaN基蓝光LED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的造诣更上一层。2011年,他受邀担任广东量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管,负责该公司大功率GaN基蓝光LED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这是他第二次“牵手”高科技企业,迎接市场的挑战,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大功率LED芯片的核心技术方面,经过近3年的持续性攻关,周圣军带领的研发团队研发的大功率蓝光LED芯片的发光效率达到160 lm/W,168H加速寿命实验条件下(85℃/85%RH),大功率LED芯片的光衰小于2%,并实现了产品的批量生产。
与在校园实验室单纯做研究相比,周圣军认为这两段经历让他明白了,“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合作才能共赢”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10余年学习科研经验,尤其是近5年的从业经历,让周圣军对“团队合作”有着强烈的感触。
在广东量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主管期间,周圣军带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博硕士研发团队对大功率LED芯片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让他在真实的市场产业化面前,强烈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企业把不同背景的研发人员聚集起来,建立统一平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最终,他们攻克了难关,研发出了大功率LED芯片的核心技术。
周圣军认为,在攻克某个关键技术时要讲求团队合作,同样在新时代发展态势下,市场、企业、科研人员更要联合起来,才能多方共赢。“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拥有国际视野,寻找未解决的核心技术,然后一起攻克它”,诚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资本为驱动力,才能支撑科研人员的研究脚步,从而加快产业化进程的步伐。
“企业盈利,才有能力扩展研发队伍,研发出来的技术再促进企业发展”,就这是周圣军眼中的“良性循环。”
身处企业,技术要与市场接轨。人在校园,人才要与企业接轨。2015年,回归武汉大学不久的周圣军,开始着手组建科研团队。在这个“良性循环”系统中,他要做好的是“人才培养”环节。“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基,以国家、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他认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是时代所需”。
在采访中,周圣军强调,在科研上取得的这点成绩,要感谢他的导师。丁汉教授、刘胜教授、郭顺生教授,在科研上都给过他很多帮助与指导。近年来,无论是重大科研项目,还是日常教学,在各位导师的指导下,周圣军的各项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面对未来,他信心满满。他表示,“在做好LED照明系统可靠性、高压直流LED芯片等国家项目的同时,还会继续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工业时代的电器应用;从传统白炽灯到更加节能省电的LED灯……我们无疑是现代科技的受益者。科技让人类生活日益安全洁净,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追求让这些梦想变成现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