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借得东风,撬动寰球”:探索中药化学精髓 服务国家社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14

引子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在采食植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这时,在原始美丽的三湘四水,炎帝神农氏尝遍百草,通过自身的试验,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植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也是中华医药史的美丽开端。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科研工作者所秉承的执着、坚韧、开拓、创新精神,和身为中医药工作者特有的历史使命感,这两种内心的力量驱使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中医药这条科研战线上。
  
    
——记暨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陈河如
  
本刊记者 王 辉
  
  “少小游学觅封侯,独孤闯九洲。香江西土访遍,本因记心头。身康健,鬓未秋,激情流。俯瞰人间,借得东风,撬动寰球。”这是暨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陈河如填写的《诉衷情·少小游学》一词。躬耕于中药化学领域二十余年,他以此表明自己的科研之心。
  时至今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复兴民族文化的风潮中,身为中华民族伟大遗产之一的中医药应当如何继承与发展——这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便压在了当今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的肩上。
  沉浸在中药化学领域多年,陈河如常常被问及在中医药学逐渐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是否尚存一些“先人的理论”无法被西方医学详实询证。他认为,中医药理论更为全面、系统地碰触到自然的本质,更反映天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遵循“固本求源”,作为中国人必须要有自信,要坚持不懈地从中医药学的根源上去甄别先人的论断。
  
孜孜不倦求学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著名的广东揭阳第一中学的陈河如,参加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战役,顺利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四年大学时光,他始终是三点一线:教室—宿舍—图书馆。努力学习的背后,是来自于他对科学的热爱。按照他原本的想法,大学毕业后是一定要在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
  然而,在1989年大学毕业时,恰逢家中有变,陈河如只能选择去汕头大学任教赚钱养家。秉持当时汕头大学“专注教学”的办学理念,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如何当好一名教书匠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所挚爱的科研探索,只能暂时搁浅。
  受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召,经过三年缓冲期后,陈河如决定继续求学。于是,他如愿考进国内外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徐杰诚教授,开始接触生物有机化学领域。紧接着,他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跟随在青蒿素的全合成、结构改造以及药理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Richard K. Haynes教授。在实验的过程中,陈河如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那就是中药化学研究。
  出生于广东潮汕平原一个小村庄的他,自小与江河毗邻而居。受丰沃土地、灵秀江河的滋养,他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深入骨髓,这使得他之后的科学研究始终依托于自然。因此,来自于大自然的中草药,成为他科研之路的灵感之源。
  2002年,陈河如进入加拿大蒙特利尔临床研究院Peter W. Schiller教授课题组,围绕生物活性多肽做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随后,获得德国工业部Henry Hertz创新基金支持,在Wuppertal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
  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让他对西方药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这为他今后实践“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科研理念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所谓初心不改,方得始终。他把今后的科研阵地选在了中国,立志在中药化学领域铿锵前行。
  
初心不改,踏上科研征途
  
  2008年,陈河如受聘于暨南大学药学院,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究之路。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他始终坚信,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论能够更全面、系统地接触到自然的本质,通过人体的直接感知,能够对自然界有更真实的反映,这就是哲学上的“天人合一”。于是,以中医药理念为主体,西药研究技术为辅的科研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多年来,他执着地以天然活性产物为基础,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与应用,将传统中医药理论融合进现代药物设计中,研制新药,为人类抵御新型疾病而不懈努力。
  为了更好地印证自己的设想,2011年陈河如申请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AP-alpha酶激活长春花碱类前体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机理研究”项目。他提出利用药用植物长春花中药效成分长春碱进行药物设计,合成靶向FAP-alpha酶的潜在新药。这一科学构思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在肿瘤药理研究方面得到了叶文才教授课题组的全力支持。最终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发现了具有功效高、毒性小的广谱抗肿瘤候选药物。为方便广大科研学者交流共享,他和叶文才教授共同把这一科研成果申请了专利。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更是让人们深受折磨,能否从中草药中发现高效抑制人体糖代谢紊乱的药物呢?
  陈河如带领团队成员开启了对特色藏药藏茵陈的创新性探索。反复实验尝试过后,他发现了一个既具有降糖作用同时又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候选药物,为了验证此药物的功效,他又开始了相关的临床药学实验,试图为高糖、糖尿病患者提供多样化的解决途径。
  多年来,他始终严于律己、专注高效地“经营”着自己的科研天地,寻求科研的快乐。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其它项目,取得了很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针对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浮燥现象,文学素养很高的陈河如,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还曾填写下一首《鹤冲天·英雄名笺》以明心志:英雄名笺,不必挂心念。真龙卧草堂,顾三遍。敛省观自在,修炼定力强。何须论得丧。寻常巷陌,隐藏白衣卿相。本草洞天,依约灵丹在望。瞩意杏林事,勤探访。且凭穷经究典,明明德、心畅酣。青春一眨眼。忍抛浮名,化作精耕实干。
  以此,他告诫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同时,这也是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
  
精耕实干育人观
  
  做了多年的教书匠,陈河如在教书育人方面早已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目的就是培养“精耕实干”的人才。
  “对本科生来讲,一定要进行素质教育”,陈河如表示,要让初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而不要盲目强行灌输,让本科生学习太多知识,却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因此,要在自我兴趣的引导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陈河如因材施教,又有另一番理论。“要坚持人本化培养模式”,即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然后才是科学素养的锻炼与提升。硕博阶段,就要拥有一定的科研探索能力。因此在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他坚持“严”“宽”结合,即在学术研究方面一定“严格要求”,对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的要求毫不留情;但在学术结果上面,则提供一个“宽松的概念”。因为科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最终的科研结果与最初的实验设想有偏差是正常的,这应该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修正。而若一味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重要性,则不可取。
  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陈河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人生路,一点一滴地把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然、对中医药学的热爱转化为一项项科研成果、一个个潜在的新型药物,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传统中医药学终于有了一份厚重的荣誉的时候,在这位热爱文学的中药化学家心里,对于他已经浸淫了半辈子的草药,更多的是一种赤子之爱。
  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归根于它拥有强大坚实的传统科研阵地,更倚仗诸多崇尚“天人合一”的科研工作者来传承。有了这些力量,中医药学才会长盛不衰、永葆生机。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