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传承沉积底蕴 创新迈向世界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15

  历史长河中,60余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他们却用传承和创新开创了一个令世界为 之瞩目的“中国式”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留下了很多值得载入永恒的记忆——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团队
  
本刊记者 胡 敬 王 涵
  
  对很多没接触过口腔颌面外科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或许很难将其与传统的“口腔科”“牙科”区别开。但事实上,口腔颌面外科除了研究口腔器官之外,还包括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涎腺以及颈部等的相关疾病。换句话说,小到牙齿、下颌骨畸形矫正,大到头颈颌面肿瘤,口腔颌面外科均有涉猎。尤其是头颈部肿瘤,无论从部位及病理类型,其复杂程度都是世界所公认的。
  在世界范围的专业领域,提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以下简称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大家都会纷纷翘起大拇指。这支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专业团队,自成立以来历经岁月更迭,奋发图强,已逐渐发展成为专业领域里代表中国特色和水平的一面旗帜,其居于世界前列的技术和思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同行络绎前来学习。
  
历程篇
砥砺前行六十余载
历峥嵘岁月,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这样一支国际知名的团队,是如何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缩影,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走过的成长历程几乎反映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国际上,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40年代,战火蔓延造成大量颌面部的战争创伤,促使口腔颌面外科迅速发展。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起步相对较晚。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的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在广慈医院创建了口腔颌面外科,当时只有7张病床、6张牙科椅位,业务范围也仅限于开展良性肿瘤及炎症等的治疗。1955年,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加入科室工作。1956年,张锡泽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下颌骨切除后即刻植骨术获得成功,获国际口腔医学界瞩目。1961年随着原口腔颌面外科的壮大发展,因专业细化分为口腔颌面外科与整形外科两个独立科室。口腔颌面外科床位增至34张,张锡泽教授任科主任。1964年,他第一个在国内开展了双侧根治性颈淋巴同期清扫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获得成功。邱蔚六教授则首创使用全额隧道皮瓣一次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取得成效。1965年口腔颌面外科搬迁至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床位增加到50张,学科专业蓬勃发展。
  几十年岁月里,团队在一代又一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砥砺前行,在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有的治疗模式,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卓越成就的取得,与他们的奉献密不可分——
  邱蔚六,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等职。他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诸多奖项,2009年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华佗奖及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颁发的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他为“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的建立、发展,推动其走上国际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志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前任院长。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分会主席等职。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他在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侵犯颈动脉的颈动脉移植术以及口腔颌面头颈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诊疗有诸多创新贡献,为团队向多学科多方位发展引领了方向。
  张陈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现任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师从邱蔚六院士获博士学位,是国际抗癌学会(IAOO)理事,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历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致力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擅长头颈肿瘤的外科治疗和颌面部缺损功能重建,在国际上享有声誉。1998年,张陈平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致力创新,带领团队在走向世界的漫漫征程中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除此之外,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发展,还离不开张锡泽教授、刘善学教授、马宝章教授、何荣根教授、林国础教授、刘世勋教授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辛勤付出,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领头雁”,用智慧、心血和传承,谱写了团队傲人的篇章。
  砥砺前行六十载,丰碑矗立天地间。
  60多年后的今天,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教委首期创新团队、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与转化医学中心牵头单位。在中晚期口腔癌的综合序列治疗、复杂缺损的修复重建、下颌骨的功能性重建、上颌骨的精确重建、颅颌联合根治及同期修复、全舌全喉联合根治与同期整复、颈动脉重建、动静脉畸形的双栓塞治疗、唇癌的微波热化疗、脉管畸形的激光治疗等多个方面都处于国内引领地位,国际知名。学科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床位数最多、亚专业最齐全的学科。
  回眸历史,团队共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上海市生物医药重大课题等省市级以上的课题90余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发表SCI论文320余篇。
  伴随着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萌芽、诞生、发展、成熟,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印迹清晰可见,特点亦是鲜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代代相承”已经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大特色。斗转星移,团队更迭了几代带头人,不变的依然是这个优良的传统。
  
创新篇
勇于创新结硕果
创新无止境,攀登高峰,勇往直前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不新则败。今天的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人在继承前辈优良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孜孜不倦地开创着新的篇章。
  2012年,有60多年光荣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重组,原肿瘤学术专业组整合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由于头颈部集中了诸多重要功能器官,解剖关系繁复,在肿瘤医学中独具特色,所以在现代肿瘤学基础上,头颈肿瘤学成为—个独立的学科得到发展。就肿瘤发生的部位而言,在我国相当部分的头颈肿瘤治疗是在口腔颌面外科完成的。而更多的如甲状腺、喉、口腔等肿瘤分别由头颈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处理,且各科室之间的治疗范围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建立成为必要。不少欧洲国家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普遍具有牙科和医科双重学位,相当一部分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主要从事肿瘤诊治,在头颈肿瘤的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张陈平如是诠释新科室成立的背景。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注定他们要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在前辈开创的国内最大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治疗中心的基础上,他们开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颈胸联合外科、颈段食管重建等。利用“十一五”支撑课题和上海科委生药重大课题等契机,他们搭建起新的科研平台,建设肿瘤组织标本库等,旨在构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头颈肿瘤研究中心。
  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科室的规模日益完善,拥有外科病区、综合治疗病区、放射治疗组、激光组、赝复门诊、脉管畸形介入治疗组和口腔肿瘤实验室等。共有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2人,职工100人。骨干成员有科主任张陈平教授,副主任孙坚教授、陈万涛教授和郭伟教授,主任助理季彤教授,专家组有竺涵光教授、涂文勇教授和周国瑜教授等。他们都植根于科室丰厚学术沃土,沐浴在科室良好学术氛围下,各自发挥所长,为团队临床和科研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
  孙坚,科室副主任,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修复重建协作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SORG中国区主席。师承邱蔚六教授获博士学位,1998?1999年赴法国留学,师承法国著名的Jean Louis Blanc教授和实施世界首例“换脸”手术的Bernard Devauchelle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头颈部各类肿瘤的根治手术和术后缺损的修复与器官功能性重建。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功能性、开创性的手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陈万涛,科室副主任,现任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 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胸/头颈肿瘤科客座教授。是口腔颌面部—头颈肿瘤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和口腔颅颌面部遗传性疾病研究方面的研究专家。先后荣获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科技创新标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郭伟,科室副主任,现任中华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组组长,CSCO执行委员及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NCCN中国版《头颈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编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荣获上海市发明奖金奖。2011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
  他们平凡而伟大,朴实而光彩,他们身上有着医者最本质的品格。是他们,推动了科室的进一步发展,给口腔颌面部患者带去救助和抚慰。
  平台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过去成果的累积,让团队在锐意创新的路上走得更为游刃有余。
  作为学科带头人,张陈平带领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上有诸多开拓之举:他们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PLAG1基因中国汉族人多态性位点,并建立了能够稳定遗传的多形性腺瘤PLAG1转基因小鼠模型;在人唾液腺肿瘤PLAG1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及其基因表达及肿瘤干细胞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对唾液腺肿瘤发病机制探索及临床新药的开发、新疗法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永远前进,追求卓越”,是张陈平及其团队对待工作的一贯态度,使他们能够承接底蕴,勇敢挑战难题。近几年,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或复发恶性肿瘤,他们开展了多方面创新实践,包括应用多块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串联修复大面积、洞穿性缺损,使患者术后面形、呼吸、吞咽及言语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建立颅颌面联合根治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采用血管化组织瓣一期整复颅内、外缺损,避免了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显著延长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开展全舌、全口底及全喉切除与重建术,使会厌、喉受累的晚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达35%等。
  大胆突破手术禁区,他们为口腔颌面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开创了一条希望之路。
  让病人重新获得生存希望的同时,张陈平和他所在的团队不忘给患者带去更高的生存质量。因为类似手术常常会给患者留下难以承受的伤痛——面容损毁,呼吸、言语、吞咽等相关功能缺失等。凭借自己多年在头颈肿瘤外科治疗尤其是在口腔颌面部缺损功能重建领域居于国际前沿的丰富经验,张陈平带领科室率先从保存下颌骨功能、修复下颌骨功能以及下颌骨重建术后功能评价三个方面对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包括应用“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保存和恢复下颌骨的形态与功能;应用血管化髂骨肌瓣同期牙种植技术重建下颌骨外形和咀嚼功能;首创并临床应用血管化腓骨结合同期牵引牙种植(DID)技术行下颌骨功能性重建。腓骨移植是下颌骨重建的最常用的修复方法,但腓骨较薄高度不足,需应用腓骨双叠等技术进行修复才能解决。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张陈平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进行血管化腓骨移植同期DID植入下颌骨重建术,开创性地将显微外科技术、牵引成骨技术与牙种植修复技术融为一体,此发明能够在下颌骨重建一期手术中进行,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次数,成功地解决了腓骨重建下颌骨所存在的临床难题,一期获得良好形态与功能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外同行对该项技术赞誉不绝: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国邀请张陈平教授前去讲学,受到广泛好评。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刘宝林教授在一次全国大会中总结道:“张陈平教授发明的DID技术是近十年来我国在种植与修复领域最具创新性的成果之一”。
  “治病的同时,恢复容貌,重获功能,这些本来需要多次手术解决的问题,如今要尽量在一次手术中得到解决。这需要做手术的医生不仅具有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着整形外科的基础,谙熟于显微外科的技术,甚至还需要来自神经学科的帮助。”张陈平如是介绍。多学科交叉为科室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是“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基础。
  或许因为长时间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张陈平和他所在的团队十分注重临床研究,以近年完成的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重大课题“口腔鳞癌早期分子诊断和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随机、多中心研究”为例,该课题对早期舌体鳞癌进行临床研究,发现病理分化程度与神经血管侵犯与早期舌癌的转移相关。“西妥昔单抗其联合化疗对中晚期口腔/口咽癌疗效评价”则是又一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对照试验,为晚期患者的规范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los One等杂志上,且为科室生物样本库的建立提供了样本支持。
  “研究只有走入临床,转化为医药产品或者诊疗技术,或者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惠及患者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人深谙此意,因而近几年来十分注重转化医学研究。他们对同期牙种植体牵引技术(DID)完成了种植体表面喷涂技术的基础实验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动物实验等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结果已发表于J Oral MaxillofacSurg和Clin Oral Implants Res,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还作为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的范例收录入相关专著的编写。
  创新有时候看似容易,它可能是思考过后一瞬间的灵光闪现;创新有时候又很难,因为它常常隐藏于平常的事物中,实现它需要有冒险的精神、勇气和毅力。因而很多人在创新面前止了步。对张陈平及其所带领的团队来说,创新是他们实现进步的阶梯,是他们攀登更高峰的必经之路,唯有勇往直前,才能欣赏他人看不到的风景,收获他人得不到的果实。
  
未来篇
同心聚力绘蓝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人始终精心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已经“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科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中央千人计划(短期)学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3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上海市东方学者1名、曙光计划2名、晨光计划1名、上海市启明星计划4名、浦江人才计划2名。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的“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全部三批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重点(优势)学科和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是上海市教委首期创新团队、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与转化医学中心牵头单位。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科室前辈,还是忙忙碌碌的中坚骨干,他们都十分乐意于对后辈的传、帮、带。作为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科室迄今为之,已经培养博士后8名,共培养硕博研究生近200名。
  以科室主任张陈平为例,他个人就主参编了《口腔颌面肿瘤学》《下颌骨重建的基础与临床》《口腔颌面功能性外科》《头颈肿瘤诊断治疗学》等20余部专著,为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长期担任肿瘤章节的编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倾我之所有,助学生之成长;医者:解除患者痛苦,尽我之所能,助大众之健康;学者:勇于探索创新,淡薄既往之成绩,助专业之发展。”“你若具备演员的才能、诗人的气质、哲人的思考、将军的气概,你就是位优秀的教师……”曾经,因为沐浴在邱蔚六等老一代科室前辈的“春风”下,无论是临床、科研能力还是医德人品都获益匪浅的张陈平,如今,也很想把自己多年所得、所感、所想潜移默化到未来一代身上,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里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一路走得顺畅。
  身正为范,甘做表率。多年来,他勇于接受挑战,先后完成了多例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救治患者无数。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患者的心理,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参与上海市“蓝天下的挚爱”慈善医疗活动,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他还强调医德医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多次拒绝患者的红包,时任上海市主管医疗的市长杨晓渡曾亲自批示给予他表扬。
  “我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我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一方面不能丢掉前辈留下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肩负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医者观’,而在我们科室,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风气一直都存在。”在他和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圆满完成上级下达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口腔颌面外科还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劳动集体”。
  “一花能引百花开”,值得一提的是,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这种“开枝散叶”的态度并不局限在自己的科室内。虽然技术走在业界前列,但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居功自傲。而是以开放的态度,传播好的技术,惠及同行大众与患者;同时也积极引进他人所长,不断提高自己。
  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口腔科学》的主编单位;是卫生部委托的全国口腔颌面外科高级师资及专科医师培训点。
  近年来,他们重视专业教育,科室开办了“显微外科”“功能性外科”“颌骨功能重建”“综合治疗”和“转化医学”等一系列学习班,积极促进专业领域内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与发展,并大胆走出国门将学习班办到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各亚太地区,活跃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教育的国际舞台。
  多年埋首耕耘,科室声名远扬,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2010年被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IAOMS)认定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2年被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认定为“亚太区颅颌面培训中心”,2014年被具有500余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外科学院之一的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认定为首批海外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已培训来自新加坡、西班牙、挪威等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员……
  “执世界之手,获共同进步”是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人一直以来的理念和态度,他们倡导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主张“请进来,走出去”,不仅会定期选派人员去国外进修学习,还会定期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交流。难忘1989年,邱蔚六教授作为唯一受邀的中方专家,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71届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年会,首次向国外专家介绍了中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经验,第一次揭开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神秘面纱,就让国外同领域的专家们啧啧称奇,他们惊叹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水平,尽管它起步较晚。同时,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特有的治疗模式,也让专家们眼前一亮。
  二十多年过去了,科室在国际领域的交流已经成为常态。作为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颌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主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协会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与修复重建培训中心主任和AO颅颌面中国区主席,张陈平曾亲自培训了来自新加坡、西班牙、挪威等世界各地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为促进国际口腔颌面外科教育和颅颌面坚强内固定协会的发展做了很多坚实的工作。他还曾经担任第11届世界口腔癌大会执行主席并作主题发言,曾在第20、21、22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会议上作大会发言,积极推广和展示了中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科的风采和实力。
  “在国际交往中,将派遣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博士与学术会议交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扩大团队在国际的影响力,要认真对待国外进修医师及Fellow,通过窗口让国际了解科室”张陈平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九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在国际交流舞台中担任“主角”的机会也越来越多。2009年,学科代表中国首次承办了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会议(ICOMS),这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最高级别的学术大会;2015年,他们还成功申请2023年“第9届世界口腔肿瘤大会”的主办权。
  六十多年艰辛磨砺,六十多年勇攀高峰,六十多年撒播智慧,换来的是科室的发展和患者的信任。目前,科室共有床位近200张,年门诊量超过70000人次,年住院治疗近7000人次,年手术量超过6000台。每年诊治的患者不仅来自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很多来自于欧洲、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病情复杂的患者。
  “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建成类似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那样的世界知名头颈肿瘤治疗中心。”张陈平如是说。
  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人伴随着梦想前进,每一行足迹都走得踏实坚定,每一次进步都凝结着医者情怀。
  责任的力量,鞭策着他们与时代同行,向未来冲刺。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