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在城乡规划新常态的道路上跑步前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15

——记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蔡云楠博士
  
本刊记者 李晓文
  
  2010年9月,《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荣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颁发的“国际杰出范例奖”,被评委会誉为“具有独创性、动态更新、前瞻性研究、广泛的公众参与、运用先进技术的鲜明特点,值得全世界的发展中城市广泛借鉴”。
  事实上,这个10年前制定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在当年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纷纷仿效开展这一规划研究工作,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战略规划时代。在这个项目中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蔡云楠在此之后又完成了太原、成都、台州、澳门、惠州等10多个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制定。
  2015年的春天,在政府规划设计机构工作近20年的蔡云楠,作为“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加盟广东工业大学并专注于低碳生态城乡规划。
  当了20多年的规划师,蔡云楠这样总结:“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科学,规划师应把想到的东西变为社会各界的行动,不能只画在图纸上,而要真实地画在大地上。”
  
为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0年制定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两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确立了“山、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纲领,有效指导了城市的建设,促进了广州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被认为是首开国内先河,并对中国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具有推进作用的规划范例。事实上,蔡云楠也没有料到这个规划带来的影响力。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针对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充分发挥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实现了城市跨越式发展,使广州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2000年之后,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广州每隔3年就对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进行优化与调整,应对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事实上,城市发展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适时修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发展战略”,蔡云楠说。
  蔡云楠并非只在这一个项目上大放异彩。早在2008年,在与广东省委政研室和建设厅合作的过程中,蔡云楠就作为主笔人给广东省委撰写了“关于率先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的工作建议”,研究提出了“绿道”的概念和规划理念。
  2009年年初,蔡云楠作为主要编制人员,完成了国内第一个绿道规划——《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主持制定了国内第一部绿道的技术标准《珠三角区域绿道基准技术规定》和第一部管理标准《珠三角区域绿道管理规定》,并全面推动珠三角建成了1600公里的“区域绿道”。
  珠三角区域绿道的规划先后荣获了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2012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在2009年,蔡云楠又主持编制了《广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在此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广州市绿道网建设,也荣获了由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可持续交通委员会授予的“2011年世界可持续交通大奖”。
  绿道理念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其理论和方法在全国很多城市广泛应用。蔡云楠也作为技术顾问,指导了青岛、绵阳、泉州、嘉兴、台州、惠州、东莞等多个城市的绿道建设。
  20多年的城市规划实践,蔡云楠的规划足迹遍及中国23个省50余个城市,在城市规划业界影响突出。
  近几年,他主持完成了包括“第16届亚运会亚运城”“广州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国家铁路枢纽广州南站地区”“白云新城”“奥体新城”“广州城市原点”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的重大规划项目,并荣获国际荣誉3项,国家级奖18项,省市奖项更是多达近百项。
  
在规划城市中渐成的人生规划
  
  蔡云楠的父母都是从事工程设计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6年,蔡云楠考取了全国“建筑老八校”之一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改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城市规划专业。
  “我在那里,得到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基础教育。”经过系统学习的蔡云楠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实操机会,刚刚毕业的头三年时间,蔡云楠在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工作,先后在河南、北京、天津、辽宁和海南等地,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那时,他的专业实践主要集中在城市居住区、商贸区和大量的工业厂区的规划设计。
  蔡云楠在专业上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工作三年后,他又考取了重庆建筑大学(后并入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继续攻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而当时的主要研究领域则是山地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硕士毕业后,蔡云楠又继续在重庆建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始探索将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结合在一起,在重庆、广州、珠海、北海、宜宾等地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正是基于硕士研究生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探索,让蔡云楠在其后的20年里大放异彩。
  蔡云楠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山地城市的美学研究”,这篇论文较早地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并就城市生态美学的概念、方法、技术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得到了齐康院士、李道增院士等国内规划领域大师的一致好评。
  “生态美学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上进行的一次现代化改造,城市规划应顺应自然演变,体现一种生态之美。” 蔡云楠说。
  2000年,临近博士毕业时参与的广州城市规划项目,把蔡云楠的规划生涯从山城重庆带到了岭南广州,因为广州规划项目获得好评,使他选择留在广州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将博士研究阶段的规划理念继续在广州实践发展。
  由此,蔡云楠开始他从2000年到2014年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奋斗的规划生涯。2011年,在广州亚运会举行之后,为了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城市规划管理队伍,蔡云楠被安排到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工作,一直到2015年4月之前,他一直身兼数职。
  2015年4月,在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契机之下,蔡云楠通过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项目到广东工业大学担任教授。校方希望他能够建设并带领一个团队,在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能够把自己的专业思考好好地总结提升,也把多年的规划实践与管理经验纳入到研究内容里”。蔡云楠毅然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岗位上离开,跨进了学术界。
  对于城市规划,蔡云楠认为,这么多年来,他的理解和认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循环上升”。
  “20世纪80年代我们学习城市规划,是把它作为工程技术和艺术领域的交叉学科,更注重硬件和物质形态,通过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而在经历了多年的规划设计、实践和管理之后,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的蔡云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力量。
  他认为,“城市规划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好的规划必须能够凝聚共识,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毕竟,规划是要为人服务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不同利益群体,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来做规划。”
  如今,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性要求正在不断地提高,包括大数据分析在内的技术手段和公众参与的方法,使城市的规划设计已经无法再凭个人感觉和经验行事。
  “我现在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在研究城市、管理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提升对于现代城市的理解和城乡规划学科的认识。”蔡云楠说。
  
用具体行动成就宏观理想
  
  城市规划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每一个城市又应当如何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特色进行城市布局?
  蔡云楠认为,在当前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宏观上会更加战略,从微观上则更加具体。他主张,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强调国际化的视野,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充分借鉴国内外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还要坚持地方化的行动,体现地方特点,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理念照搬照用。
  “对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中好的东西可以拿过来,对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更要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树立适应当前新常态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解决目前很多城市存在的城市问题。”
  蔡云楠认为,科学化和人性化必将是城乡规划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要从感性逐渐走向理性。
  他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当于西方国家很多城市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很多城镇由于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考和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过去城市规划多以感性经验的手段和判断来操作,现在要用更加理性、更加科学化的技术方法去探索求证,避免盲目跟风和低水平建设。
  他的观点是,快速城镇化时期往往比较重视新城建设,而在当前新常态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应更注重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利用。“应把城市当成人类文化、文明的遗产继承下来,城市建设应以人的根本需求为动力,而不是纯粹为了促进GDP的增长。”
  在人性化方面,蔡云楠说,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再以单一的工程技术内容为主,而是要越来越多地吸收社会、生态、艺术等领域的内容。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尽管速度较快,但质量却较低。城市应从粗放发展走向精细发展,应做出当代城乡规划建设的精品来”。
  谈及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蔡云楠说:“山被挖了,水被污染了,产生了很多的拆迁户,无形的历史文化、本土文化的丧失,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危机。”
  他说,这些危机与挑战主要是反映在对发展和传承关系如何处理的观念上。“优秀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下来。”
  
规划也是生产力
  
  蔡云楠是国内较早提出和建立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的学者。
  早在2000年,他就开展了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规划的研究,建立了生态用地的科学评价方法,将其布局、过程、功能与城乡规划管控体系相结合。如今,“划定城市生态红线”已成为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任务之一。
  目前,蔡云楠确定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已在“新疆吐鲁番新区”“广州海珠生态城”“成都天府新城” 等建设实践中得到推广运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一名规划师,蔡云楠深有感触。他说,城市规划是一门复合的实践科学,优秀的规划师要把想到的东西变成人们改善环境的行动,不能只画在图纸上,而是要真实地画在大地上。
  要完成从纸上到大地上的转变,离不开城市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如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的举办,就是广州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事件,而蔡云楠幸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的机遇。
  “规划师必须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直呈现一种均质化的状态,不同时期会出现飞跃期。规划师应抓住机会,把好的规划理念、方法和手段为城市所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蔡云楠说。
  结合广州亚运城市规划建设,蔡云楠主持完成了“第16届亚运会亚运城”的规划设计,并获得了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另外,从技术角度他还指导完成了广州城市亚运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了广州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深受各界好评。
  要完成从图纸上到大地上的转变,并非只懂技术就可以了。蔡云楠说,规划师不能只坐在电脑面前,更重要的是要接地气,要和市民打交道,要和各行各业打交道,要和决策者打交道。“有很多好的规划理念、设计,通过规划师的努力,能够形成社会的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多年以前,蔡云楠就提出了“规划也是生产力”的口号。
  在他看来,城乡规划所产生的生产力不是简单地加法可以衡量的,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优秀规划能够持续多年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蔡云楠说,城乡规划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地域,去挖掘这个地域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确定这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从科学合理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交通等方面提出发展理念、原则和路径,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所以也是一种生产力。
  “中国的很多城市,有很多好的资源禀赋,历史上也有很多辉煌。由于某种原因,有很多湮没掉了,或者决策者没有意识到。作为城市规划师应该通过充分的挖掘,认识和把握这些禀赋的价值,并将它们转变为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生产力。”
  
奔跑在城乡规划之路上
  
  从一名规划师,转变成了大学教授。身份的转变,让蔡云楠有更多的时间,在城市规划学术领域进行创新,完成更多的科研课题。
  在最近的10年里,蔡云楠教授在从事规划设计实践和管理的同时,就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 “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课题2项,主持及主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并撰写出版了《绿道规划——理念方法实践》《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等3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4项国家专利。
  同时,蔡云楠还成功引入国际欧亚科学院城市科学学部挂牌广州,在北京和广州分别设立了多个院士工作室,先后合作完成了“中国新疆吐鲁番市新区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绩效评估方法研究”等一系列科研课题,联合编辑出版了近10年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研究方面的标杆和“城市史记”。
  2011年,蔡云楠联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家科技部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组建了广州中英低碳合作研究中心,之后又成立了广州市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中心,填补了广东省专业低碳规划研究机构的空白,成为低碳广州和低碳广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加入广东工业大学后,蔡云楠开始进行更前沿、更深入的学术探索,而他研究的方向,正是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方向。
  他说,在此前,很多规划专家希望把生态的理念注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但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缺乏系统的方法,结合点比较弱。“把传统的城乡规划与生态手段整合在一起,这是个新的领域,如何更好地嫁接,更好地整合,我们现在一直在探索。”目前,他已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科研团队专门从事城市生态规划领域的研究。
  以前的蔡云楠爱好游泳,后来,他却喜欢上了跑步。他说:“跑步是为了更好地体验外面的世界。”如今,他每次假期或到外地调研时,都会在所在的城市跑步,在跑步中观察这座城市的建设,体验城市的风情,感受城市的文化……
  在城乡规划新常态的道路上,蔡云楠仍在跑步前行。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