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冯博:科研是灵魂自由的奔跑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2

本刊记者 汲晓奇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随风飞翔有梦做翅膀,敢爱敢做勇敢闯一闯,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这是冯博喜欢的老歌。
  34岁的冯博行事低调,和学生走在一起,常常会被人误以为只是华南理工校园里普通的一名女大学生。殊不知,她已经创造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纪录——校史上最年轻的博导教授。16岁上大学,28岁成为副教授,30岁破格提拔为教授,32岁成为系主任……冯博的人生在奔跑。
  时光荏苒。7年前刚刚走出校园的她,还是一个喜欢音乐、喜欢油画、喜欢读书、喜欢诗词歌赋、喜欢运动的博士生;7年后,则成了能够搞科研、能够带学生、还能够做项目的团队带头人。当谈及这些年的辛苦和感受时,冯博表现得非常淡然,她引用了王小波的一段话:“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对于冯博来言,“最有趣的事”就是她的科研事业。
  
科研是一场乐此不彼的马拉松
  
  “我不是爱因斯坦,也不是牛顿。我不是个天才。”冯博如是说,“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自身勤奋一点之外,还要感谢很多人给予我的帮助。我的父母,我的恩师,我的同事,包括我的学生们也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有的人为我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机遇,有的人在很小的细节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冯博出身于普通的工人家庭,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一步一个台阶地前进,全靠她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奋斗。冯博自言求学对她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更多为人处世的社会经验。
  目前国内的管理学界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实证研究,一个是优化建模研究。冯博偏爱后者,因为她更加喜欢和数学以及应用数学有关的研究打交道。相对于纯理论,她更倾向于选择应用基础研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不是个死读书的‘好’学生”冯博这样评价自己,“能有好的想法,能实现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很重要!”
  在她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师弟开发了一个手机视频的软件,准备和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商谈出口,但按照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个人是不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他们找到了当时在一家英国咨询公司做兼职的冯博。于是,由冯博作为队长和5位队友组成了“新动力创业团队”,组建公司,顺便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经过了两个月的紧张筹备,“新动力创业团队”带着东大逸天软件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参加了“挑战杯”辽宁省赛,并获得了金奖。随后,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第四届“挑战杯”决赛中,他们的作品获得银奖,并赢得风险投资的青睐,让所在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这一次的试水,冯博感觉收获到的东西远远多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位教育,让她对于管理实践出真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时学校里很多同学都属于成绩好的,但是几年过去后,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们的科研成果却很平淡。在冯博看来,科研和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做科研,兴趣和坚定的信念非常重要,而且不能是一时的冲动,做科研就像跑一场马拉松,需要有强烈的探索、追求科学真理的兴趣与热情,需要有坚定执著的信念。每天坚持科研四小时,而不是一周工作两三天。
  
“互联网+”使传统产业站在风口浪尖
  
  冯博的研究方向是运营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是一个相对传统却能与时俱进的领域。当下,互联网正迅速改变世界,已成不争的事实。近20年来,人类社会大大小小的所有变革,几乎全部和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性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点石成金,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当前,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的想象,迅速改变和影响着服务业的版图和服务方式。互联网物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餐饮、甚至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之于服务业,已成为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引发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冯博早就判定:借力互联网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大势所趋。
  在冯博看来,“互联网+”给国内传统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至少带来了三个翻天覆地的影响。首先是商业模式的改变。以目前备受争议的“滴滴出行”为例,自身没有一辆车,却实现了以手机为平台来整合整个的移动交通资源,从而做到了价值创造和增值,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另一个例子是“亚马逊”和“天猫”这一类型的电商,传统零售商需要仓储囤货和店面铺货,但是在“互联网+”的行动里,可以免去了这两个环节,做好平台就好了。在2013年11月11日的一天时间里,“天猫”创造的业绩24小时内交易额达到350亿元!同年,阿里巴巴的销售额已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而全国的所有零售业总额加在一起也只不过10多亿人民币。第二个影响,在冯博看来,是实现了资源的跨界聚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微信,以互联网为平台,对服务资源实现了一个跨界的超级整合。打开你的手机微信就能发现,里面除了实现基本的沟通功能之外,还有游戏、有购物、有餐饮、有金融支付。去年春节期间,微信推出的“红包”功能,几乎是一夜之间,1亿用户的银行账户就被绑定了,其收益自然也是可观的。第三个影响是在“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下实现了硬件生态系统。比如小米,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对外宣布“小米不通过硬件挣钱,依靠的是用户体验”。但是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个靠“体验”挣钱的小米,却建立起电视、净化器、床头灯、健康手环等一个系列的硬件系统,以手机为操作智能终端,实现一键操控。
  “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充满大数据,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无论你喜不喜欢,不论你接受与否,它给服务业带来的深度影响都在你身边。冯博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她明白,如果传统服务业还没有转型升级的意识,很快将在这场互联网战役中被淘汰出局。所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快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借力“互联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就是在等风来,就是将站在大潮之巅。
  
新服务经济形态为我国经济发展“破风”
  
  互联网给服务运作管理的研究和企业实践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因此,关于网络环境下服务创新与设计的决策分析的研究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国际最新研究动向和热点问题。
  服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很多国家已将促进服务运营管理研究和服务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环境下的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催生了新的顾客行为规律,所以基于新服务经济形态下新的顾客行为规律,来研究服务策略优化,以及网络服务能力优化是冯博正在开展的课题,其中一些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也是哈佛、斯坦福等国际知名高校的顶尖学者们所关注的前沿问题。
  为此,冯博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互联网环境下服务创新与设计的决策分析研究,以国家和行业目前的重要需求为导向、聚焦于国内大型企业的实际应用,主要采用组合优化、随机规划、启发式算法、仿真建模、行为实验等多种方法相集成的研究方法,从一般性理论、方法到实际应用层面,科学巧妙地解决“协同创新网络伙伴选择”“网络环境下多源服务外包”“网络平台的服务采纳分析”“网络服务能力的组合分配”等一系列国际管理科学最新关注的实际问题。
  她的研究工作中,以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航空物流等新服务经济形态与商业模式作为研究背景,解决了一系列考虑顾客行为的服务策略与水平设计的实际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互联网金融、航空物流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的服务产业;特别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服务产业。这些新兴的服务产业带动着重大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技术突破,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为了面向企业和社会的重要实际问题,她和团队成员与南方电网、南方电网研究院、拍拍贷、平安银行、南方航空、长安汽车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致力于解决等新兴服务产业中的一些关键实际问题。例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采纳,适合采用何种激励组合策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适合采用电池更换的服务模式略(美国东部湾区模式),还是用户充电的服务模式(英国模式)?新能源汽车是采用“集中充电、集中配送”的方式好,还是采用“分散充电、独立经营”的方式好?网络微信贷服务中,借方和贷方形成的社会网络的非信任行为扩散机制,以及信任修复机制如何?航空物流中,当货运代理的能力订购存在勾结的中断行为时,航空公司如何选择战略伙伴,并进行能力计划与分配?
  目前,冯博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解决中国人寿、南方航空、宝钢技术服务公司等企业的服务运营管理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把冯博聘为行业科学顾问,在长期的合作中产生了深深地敬重和依赖。
  
爱奔跑的人永远在路上
  
  冯博在做科研的同时,平日里也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不大的缘故,她和她的学生们相处总是特别融洽,没有明显的代沟,正所谓亦师亦友。
  作为一名老师,冯博对她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她与学生之间的电邮往来,要求使用英文。如果哪个同学拼错了一个单词或者在语法上存在一个小小的问题,冯博都会一一纠正出来。这些微小的细节方面让学生们养成了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
  冯博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进行分类培养。比如对于偏重学术性的学生,要通过写论文,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冯博非常关怀自己的学生们。同他们畅谈人生、谈旅游、谈运动、谈时尚等,谈未来的职场规划等诸多方面的话题,同时也会指点他们如何注意日常交际中的点点滴滴。
  在冯博看来,科研方面的训练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解决困难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样重要。不仅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尤其是在当下这种人与人互动比较频繁的社会里,科研不再是所谓的天才和单枪匹马可以做出来的了。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多与同行交流,多接触工业界和学术前沿。冯博每周都会组织学术研讨班,让大家汇报自己的进展,讲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新想法,同时还经常邀请国外的教授来做学术报告和专业的研究训练。冯博很看重学术交流,因为她认定科研的创新属性非常需要交流和资源共享,学术的快乐也来自共享和交流。
  谈到未来,冯博希望能对学术界回馈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作为一个扎根于中国的青年学者,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帮助国内的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一个有学者的社会责任。虽然论文写作、学术会议、学术研讨、教学以及众多琐事行程挤满了她的日程表。但冯博表示一切尽在掌握,均是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近期的目标是完成一到两个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能有一到两个同企业的合作可以扎实落地。
  “科研是灵魂自由的奔跑”,冯博表示自己不喜欢被功利的东西打乱了步点,那样肯定会紊乱节奏,气喘吁吁,过于难受。接着冯博又补充道:“科研和长跑还是有一点不同的。长跑有终点,冲过终点线后,就会停下来了,而科研是无尽头的,我一定会在这条道路上乐此不彼地跑下去。”
  冯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决策科学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致力于运营管理与决策分析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8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本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20余篇、SCI他引300余次,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担任18种SCI国际期刊和10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期刊的审稿人。曾多次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研究。2014年获得了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文化英才”。201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