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日映清波 龙门跃鲤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2

本刊记者 李明丽

  
  一个项目,历经26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孙效文研究员带领团队用坚持和汗水完成了“鲤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最终斩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鲤,是我国三大主养鱼类之一,优良品种短缺是制约这个大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针对鲤具有养殖生境差异大,种质退化严重,养殖和越冬成活率低等现象,项目组收集并创制了优异种质,培育出适于不同养殖生境的4个优良新品种——松浦镜鲤、松荷鲤、豫选黄河鲤和福瑞鲤。
  25个省推广361万亩,促进我国鲤主要品种的换代,使遗传改良率达100%,累计出口3万多吨,创汇1.5亿美元……一组组数字,映照着项目那份沉甸甸的分量。
  “鲤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与产业化”无疑是农业领域一个举足轻重的研发成果。之所以重要,还在于3个关键技术的发明——从选种、育种到保种,全程保障鲤的优良养殖。
  一是生长、抗寒等相关基因/QTL溯源的种质鉴定技术。项目组从三源杂交的10多万子代中筛选抗寒性强的200尾亲本建成高寒鲤的基础群、从1万个亲本中选1000尾作为松浦镜鲤的基础群、利用黄河河道采捕的300尾个体经杂交测交等方法建立了黄河鲤的基础群、从黄河鲤与建鲤的100万杂交子代中选3800尾优秀个体建立了福瑞鲤的基础群。
  二是分子育种技术。包括高密度遗传图谱、基因组资源丰富的数据库网站。项目组完成了鲤全基因组测序和全部52000多个基因注释,构建了高通量鲤SNP芯片,重测序得到全球范围内鲤的基因组多态性数据,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等多个重要刊物上。他们还揭示出鲤雌雄配种具有“阈值”的现象,据此建立了基于亲本遗传距离的分子育种技术,并开发出与之配套的选种软件,实现了鲤的育种技术由“表型”选择提升到“表型+基因型”选择的技术更新。
  对于4个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团队成员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采用多性状复合选育与分子选育相结合的技术,对F4选育基础群经每代10%的选择强度,选至F7代育成生产快30%以上、越冬成活率95%以上的“松浦镜鲤”,17个体长主效QTL在镜鲤中提高117%;又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获得了配合力强、耐低氧、抗寒性强的新品种“松荷鲤(高寒鲤)”,3个抗寒基因型在松荷鲤中提高87%;经每代0.25?0.4%的选择压力筛选,系统选育F8形成“豫选黄河鲤”。对豫选黄河鲤的F4经侧交、横交、再雌核发育选育出综合效益更好的“豫选黄河鲤新品系”;而后经BLUP复合选育至F5代,获得生长快的新品种“福瑞鲤”,1个生长轴基因序列为引物的TRAP标记的优势基因型在福瑞鲤中提高65%。
  三是避免种质衰退的保种技术。项目组制定了种质标准和扩繁养殖操作规范,构建了推广应用体系,实现了新品种在全国范围的高效养殖。
  截至项目结题,共获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24件,软件著作权1项;新品种证书4个;国家/行业标准4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400多篇(SCI47篇),检索20篇论文他引887次,SCI刊物278次;出版专著3部。
  孙效文介绍,鲤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为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国鲤育种团队研究重点是减少肌间刺、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肉质等新种质创制,为产业的提质增效、为造福全国的养殖户和消费者做出贡献。
  俗语常讲“鲤鱼跃龙门”。未来,在河流中,一尾尾优质的鲤鱼会欢腾而出,溅起朵朵白色浪花,这带来的不仅是农业收入的增加,更加快了我国向先进技术迈进的步伐。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