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星辰大海的征途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06

  
——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研究员周进
  
本刊记者 刘婉茹

  
  
  人们对海洋的遐想大多是美好、绚烂,充满青春奔流激荡的。然而,对于周进来说却并非如此,与海洋打交道十多年,大海的浪漫多情于他而言却变为亟待解决的科研课题,大海的宽广瀚海也变成了不计其数的微小存在。
  
与微生物结缘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作为海洋大国,中国却亦步亦趋跟在其他国家后面,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亟需人才。和很多有志之士一样,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周进选择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继续深造,并开始从事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在取得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又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3?2014年间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进行高级访问学者修养计划,至今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事科研工作。
  周进的研究兴趣聚焦于海洋污染物(如塑料等白色垃圾)的生态效应和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学机制研究。针对当前海洋环境污染的头号公敌:白色塑料垃圾,周进通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邻苯二甲酸酯PAE对海洋生物的雄性生殖损伤机理),证实了塑料源垃圾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试验中,他选择海洋底栖腹足动物九孔鲍做为研究对象,论证白色污染对海洋微生物生殖系统的影响与机制。他和团队成员用白色塑化剂模拟海洋“白色污染”,测试它对海洋动物生殖毒性的影响,经试验发现,长期将九孔鲍暴露于一定浓度“白色污染”环境中时,会引起动物的繁殖障碍、生殖细胞畸形和发育行为的受阻。经过数代遗传累积之后,这个物种很有可能面临区域性繁殖功能退化或灭绝。周进和其团队证明了PAE能明显损害九孔鲍的生殖发育、免疫防御和内分泌调节,并大胆提出两个挑战性假设:一是污染物的毒害效应是物种退化的潜在原因;二是多代毒性带来了物种的进化压力和区域性功能灭绝。
  课题执行期内,周进对此课题研究已发表十余篇SCI论文。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环境类综合期刊上(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10,6(3):492-49,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此科研项目的完成直接揭示了PAE的毒理机制,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提供了毒理学上的证据。
  
找到金钥匙
  
  知乎社区上有人提问:海洋科学家出远海是一种什么体验?引来大批海洋科研技术家的吐槽。周进对远海科研也有自己的感悟体验,在海上条件艰苦且资源短缺的环境下,每个人做事情的难度都要翻倍。“有时出远海,大半年都要漂在海上”从最初的新鲜有趣,到枯燥单一,再到与寂寞抗争,出远海做科研不仅要对抗科研难题、身体不适,还要有足够强硬的抗压能力。
  当然,远海探索中也不乏趣味性。周进对海洋中微生物的行为和生态功能也倾注兴趣,2015年,通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感应信号介导的菌群行为对藻类生消的调节”的科研课题,他对海洋科技界的“黑匣子”的研究愈发深入。基于赤潮灾害的复杂性,在充分研究微生物与藻类消亡密切联系后,周进希望在探索藻际环境的微生态过程方面找到认识赤潮暴发机理的金钥匙。
  近海是距离陆地较近的海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常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为海洋微生物(细菌和藻类)生长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异常生态事件频繁发生,包括蓝细菌爆发、水母灾害、浒苔的肆虐以及赤潮灾害等,其中赤潮就是危害较大的一种。赤潮灾害的出现不仅影响海洋生态健康,也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20年间,海洋研究者从各个学科展开关于“藻—菌”间关系的探索,物理学、生物学、环境过程以及化学等各个学科维度都留下了学者们探的索脚步。周进则尝试从化学生态学领域梳理“藻—菌”关系中所涉及的现象和行为,包括菌对藻的有益面、菌对藻的有害面以及藻类应答细菌行为的化学途径都做出了详细阐释。另外,周进和其团队还发现微生物的行为受特定语言支配,他们尝试从信号语言(群体感应、化感作用)的角度破译微生物的语言机制。2016年,周进与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Anderson教授合作,完成了一篇高水平研究综述,全面阐述了微生物的群体感应语言及其在藻菌间的生态作用,相关论文已发表在The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 (DOI:10.1080/07352689.2016.1172461)。
  这一时期,周进关于微生物研究公开发表SCI论文6篇,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3项,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下一阶段,团队期望从微生物社会学角度来探索海洋微型生态事件的发生过程。
  
大海的方向
  
  “做海洋研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周进对自己有严格要求,为了使科研生命力“保鲜”,他每年都会参加1?2次国际海洋学会议,如AGU,国际海洋生物技术会议等,做大会墙报、口头发言已是家常便饭。
  2013?2014年间,周进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与美方同事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Salt Pond藻华微生物过程的研究论文,并在新西兰海洋生态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与此同时,他还担任SCI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国际微生物与应用协会会员,现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评审专家和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经常接触同行研究动态,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新鲜资讯,不仅可以开拓视野,相关研究思路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拓展。
  在培养学生上,周进认为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人才培养上,周进推崇“且师且友”,师生在一种宽容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一起进步是他一直追求的教学状态。相比学术研究成果的获得,他更注重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塑造,在学术浮躁、物欲和功利主义思潮熏陶下,学生能否定位好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每位老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以研究生招生测试来讲,周进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考试中加入开放性题目,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我们会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同时,周进也时常换位思考,将自己做研究生时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多年为师为友的科研生涯中,周进更感谢恩师们对自己的栽培,一路走来从最初接触专业时候的懵懂,到现在能独当一面带着学生做科研,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倢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的储炬教授,清华大学蔡中华教授、林光辉教授,山东大学的张玉忠教授,以及厦门大学郑天凌教授等都给予了他莫大的关心与帮助,是他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周进对此心怀感恩。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或许每位海洋科研工作者都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愫,这大概是海洋慷慨赋予他们的特质。与此同时,他们的学术研究也面临诸多考验,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讲,生活并不只有学术,还有父母、孩子、爱人等,都需要一一照顾到。网上有人戏谑称女博士为男性与女性以外的一种独特存在,周进对此却不以为然,“女性科学家要比我们承担更多压力,事业、家庭的平衡往往会让她们分身乏术”,他期待管理部门能出台相关政策让女性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走得更宽,让这些科学界的“珍稀物种”得到应有的保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素有”海洋大国”的称号,这意味着我们在享受海洋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肩负海洋保护的重担,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重中之重。科研发展是一往无前地追逐,是上下求索的渴望,2016年,周进计划和同事探访西沙群岛,领略和探索我国南海资源。海洋大国崛起的重托他始终铭刻在心。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