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26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石玉若
本刊记者 杨 娇
教育,国之大计。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石玉若看来,作为导师,除了科研,对学生的培养乃是“重中之重”。在多年实践中,他还摸索出了一套方法:研究兴趣的激发以及研究兴趣与课题相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工作紧密结合,以及技术方法改进与具体地质科学问题相结合等措施来培养研究生。
“首先要培养学生天下为公之思想”,石玉若认为学生应该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为国奉献、为人类服务的“天下为公”的价值观。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践行世界观、人生观。无论是西点军校的校训——“职责,荣誉,国家”(Duty,Honor, Country),还是哈佛大学的校训——“进入校园是为了增长智慧,走出校门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都证明了培养学生树立“天下为公”思想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其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以及共享科研带来的研究乐趣。“激发、激励、共享”,这也是石玉若培养学生一直坚持的理念。“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石玉若说,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导师的首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科研的研究兴趣,尽力挖掘其科研潜能。激励学生进行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并让其体验科研带来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科研的研究兴趣。“导师不可疏于与学生的沟通,导师更不可侵吞学生的研究成果”。
“从事科研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从科学问题出发,但每一个科研问题又是具体的。”石玉若说到,“作为导师应尽早让学生体会这一点,不应让学生只拘泥于洗烧杯、做实验,而应着力培养学生怎样针对一个科学问题去思考,去设计研究方案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但不应盲从于权威,应具有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精神,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必备素质。“导师切不可把学生当打工仔!导师更不可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样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石玉若认为,作为导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假设,并在后期的研究方案中认真、仔细求证。这也就是他经常向学生讲到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好的老师,在一个人的求学阶段至关重要,对一个人的成才更是功不可没。身在其位,必谋其职。作为导师,石玉若在努力科研创新的同时,对研究生的培养更是一丝不苟,因为在他眼里,科研和教学永远“相长”“并重”,不可偏颇。“年轻人朝气蓬勃,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共同合作,共享地质科研带来的乐趣”,则是石玉若对学生最大的愿望。
专家简介:
石玉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包括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以科研骨干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共发表论文80多篇。2011年,获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称号,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