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青州红丝砚技艺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18

山东省青州市文联 魏 芳

  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是以青州红丝石为原料,因材施艺进行审料创作制成砚台的一种传统工艺。
  青州红丝砚技艺历史悠久,自西晋至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是青州红丝砚技艺的繁荣期,在唐代已将红丝砚列为诸砚第一,宋代有“天下之砚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为第一”之说,可见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的水平高超。2010年10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青州市“中国红丝砚之乡”。
  青州市自然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青州红丝石产于青州西南山区邵庄镇黑山,其细腻温润、致密而坚实,色如晚霞,丝如鸡血。用红丝石制作而成的红丝砚坚而不脆,硬而不滑,润笔护毫,温润如玉,发墨如油,墨色相凝如漆,置于匣中,数日墨汁不干。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而极其精细高超的流程,从采石、相石设计、构图起名、制作砚坯、雕刻到打磨,所有程序都是手工制作,一方砚台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有些则需要成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时需要制砚艺人有深厚的美学和文化修养。
  青州市是红丝砚的发源地,自古就是名城重镇、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岱明珠”之称,数千年来,作为历代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贸都会、四方通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等朝廷重臣,郑道昭、欧阳修、王世贞等文坛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玠、钟羽正、冯溥等一代名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巨擘,都诞生在青州;还哺育过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冯惟敏等一代名流。如此多的历史名人贤士,为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青州市自然环境优越,西南部山峦起伏,集卡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玄武岩地貌为一体,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在青州西南45华里有座黑山,黑山顶峰有一个不很显眼的洞穴,这就是产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原料——红丝石的洞穴,被称为“老坑”,历史上所记载的红丝砚均为黑山“老坑”所产红丝石制成。后在黑山周围又陆续发现呈窝状分布的红丝石脉,因与“老坑”为同一石脉,又被称为“新老坑”。近年来,在青州西南山区的邵庄、庙子、王府、王坟等多处地方发现了红丝石矿脉,为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素材。青州红丝石产生于奥陶纪马家沟地带,属泥质岩,石质细腻温润、软硬适中,做成的砚台既不沁墨,又不滑墨、拒墨。
  关于青州红丝砚最早的记载,出自西晋张华撰写的《博物志》,以此说明在西晋时就有了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宋唐彦猷的《砚录》则最早记载了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唐宋是青州红丝砚制作的繁荣时期,柳公权的《论砚》、欧阳修的《砚谱》、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等均将青州红丝砚列为诸砚第一。元明清时期有关青州红丝砚的资料极少,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口壁上刻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七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均为历年制红丝砚采石所留。民国时期,民间遗留下的红丝砚较多。由于资源匮乏一度断代,至六十年代才重新发掘,制砚水平有所下降。
  把红丝石制成砚台需要进行一系列过程:
  1、采石: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从接缝处下凿,尽量保全砚材的完整。
  2、相石设计:红丝砚雕刻属于巧色石雕,将最好的砚石部分留作墨堂,因石设计。
  3、构图起名:用笔在石料上构出的外轮廓。一般就其所刻之式、所刻之物加上吉祥用语为名。
  4、制作砚坯:顺着石料面上勾画出的轮廓线来裁切出造型。
  5、粗雕刻:充分利用雕刻工具灵活交替进行雕刻。
  6、精雕刻:灵活运用多种雕刻工具,专注每个细节,把握深浅和运刀力度,精心整理,直到满意为止。
  7、打磨:原则是先易后难,先内后外,可用不同粗细的玉米骨头、丝绸等把握力度和技巧,打磨出作品最佳效果为止。
  1、实用性。青州黑山红丝石最大的特点是发墨,历代文人所赞誉的红丝砚均为黑山红丝石所刻红丝砚。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利用这一特点,将最好的砚石部分留作墨堂,更具实用性。
  2、艺术性。自然形的红丝石具有独特天然之美,制砚艺人巧妙利用瑕疵之处,匠心独运地设计成砚体图案,并运用其自然造型,尽量少雕刻,达到天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3、观赏性。青州红丝石以红地黄丝、黄地红丝为主,色彩黄红相间,且色纹无层次,贯穿石材,由面及底,制砚时巧妙利用其颜色特点,充分发挥红丝石天然形成的纹理特点,使红丝砚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历史价值: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在历史上影响重大而深远,在传承了一千多年后依然保留完整,其中遗存历代部分精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和日本龟阜斋等收藏,谓为“无价宝”,是青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学价值:柳公权、欧阳修、赵朴初等名家均为青州红丝砚留下了诗篇,青州红丝砚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文学作品的素材。
  艺术价值:制砚者精心揣摩设计,使红丝砚作品更加注重艺术语言的表达,集故事性、历史性、文化性于一体,是传统古老的华夏文化艺术理念与当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品。
  科学价值:利用青州红丝石特有的绚丽多姿的花纹和石品特性,采用传统的制作工具等来制作雕刻,突出青州红丝石特有的发墨特性,增强了实用性,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
  1、矿源稀缺,开采难度大。青州红丝砚石材最早采集于青州黑山红丝石洞,洞内深宽一丈有余,但高仅三尺余,屈颈方可蹲坐,采石困难,蕴藏量低,后虽发现其他矿脉,但储量也非常有限。青州市政府已经颁布相应法规禁止乱采乱盗。
  2、制砚工作费时费力,利润低,制砚工匠大多已改作他行,现有制砚艺人基本以古稀老人为主,人数不多,制砚水平有所下降。另外,外来制砚艺人近几年大批涌入青州,带来的歙砚、端砚制作技艺冲击着适合青州红丝砚的鲁砚制作技艺。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需要及时加以保护,使其传承下去。
  3、经过前期保护工作的开展,传承人参加各地砚展、交流会等全国性活动,青州红丝砚越来越引起重视,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正在复兴之中。
  主要器具:
  红丝石原料、锤头、凿子、铅笔、磨石、刻刀(粗细均有)、油石、玉米骨头、豆秸、谷秸、丝绸、筷子、棉花等。
  代表作品:
  1、唐代箕形红丝砚:长13.7,前宽4.3,后宽4.8,高2.7cm
  2、黑山老坑秋江独钓砚:30.5×21.5×7cm制作人:高东亮
  3、李白观瀑红丝砚:42×26×6.8cm制作人:杜吉清
  4、连年有余红丝砚:27×19×4cm制作人:杜吉清
  古代传承谱系已不可考,现代主要的三支家族传承谱系:
  高家传承谱系:
  第一代:高纯(生辰不详),高东亮的高祖父,自幼跟随本村石匠学习雕刻技艺,无意中得到红丝石,开始尝试雕刻砚台,此为高氏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雏形。
  第二代:高立旺(清光绪年间),高东亮的曾祖父,以雕刻石碑见长,随父学习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高氏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在这一代得到了发展,制作流程得到了完善。
  第三代:高学志(1920—1997年):高东亮的祖父,自幼随父学艺,善雕刻,作品至今留存有云门山牌坊、驼山牌坊、万年桥二十四孝石雕、范公亭石雕建筑群。为近代开采黑山红丝石第一人,长期致力于青州红丝砚的雕刻,民间收藏者多有其作品,传世作品:龙凤砚,九龙砚,创作颇丰,高氏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在这一代成熟。
  第四代:高长辉(1956—):高东亮的父亲,随父学艺,随其开采黑山红丝石,并制作青州红丝砚,现黑山阳面红丝石洞即为高氏父子所开采,其长期从事青州红丝砚的创作与研究,为后来青州红丝砚的发展传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现已年事已高,已无法从事红丝石的开采活动,仍然坚持青州红丝砚的创作,但是大部分精力已经转移到文化传承保护上,自发为保护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
  第五代:高东亮(1981—):继承祖业,在传统红丝石的制作基础上,大胆创新,但不失古韵,做到了传承—发展—创新。现经营古州名砚堂,致力于宣扬红丝砚制作技艺这一文化遗产。
  杜家传承谱系:
  第一代:杜在亭(1797—1869年),杜吉清的高祖父,石雕艺人,承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刻石制砚,作品古拙简朴,讲究实用。在当时是比较有影响的雕刻匠工。
  第二代:杜思美(1865—1937年),杜吉清的曾祖父,承父技法,风格朴素观赏实用相结合,一生制砚,对制砚技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三代:杜化忠(1907—1988年),杜吉清的祖父,受生活环境和家庭影响,从幼刻苦学习雕刻技术,中年授徒传艺,为制砚专业做出了一生的努力,为后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代:杜兴义(1938—),杜吉清的父亲,结合祖传与自我的文化修养,使其砚雕作品文气、高雅、工艺精细,倍受人们喜爱。
  第五代:杜吉清(1966—),自幼受家庭影响,承租之技艺几十年来以红丝砚为伍,刻苦钻研学习砚文化,用创新理念制砚,用心打造、推广、宣传红丝砚品牌。代表作《红丝太极砚》,中央电视台录制了此砚制作的全过程。作品先后在国内获得过多个奖项,诸多媒体都对其红丝砚技艺做过报道。
  费家传承谱系:
  第一代:费永吉(1842—1908年),费忠心的高祖父,初创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
  第二代:费继增(1871—1937年),费忠心的曾祖父,跟随父亲学习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当时只是简单的雕刻手法。
  第三代:费文炳(1901—1974年),费忠心的祖父,随父学艺,青州红丝砚雕刻技艺在这一辈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制作流程。
  第四代:费保义(1942—),费忠心的父亲,自幼随父学艺,将青州红丝砚雕刻技艺刀法进行创新,并将此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和徒弟。
  第五代:费忠心(1968—),认真学习雕刻技艺,遵循“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制砚艺术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潜心研究中国名砚之长,形成了朴实、大方、简洁的艺术风格。
  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依然保留完整,但由于矿源稀缺,开采难度大,原料少,制砚工作费时费力,利润很低,制砚工匠大多已改作他行,现有制砚艺人基本以古稀老人为主,且人数不多,制砚水平有所下降。另外,近几年外来制砚艺人大批涌入青州,带来的歙砚、端砚制作技艺冲击着适合青州红丝砚的鲁砚制作技艺。青州红丝砚技艺面临挑战,亟待保护。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