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13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群像
本刊记者 户 万
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守护在北京口岸上,对进出口的食品、化妆品、纺织品、玩具、动植物及其产品、机电产品等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测。他们日复一日地工作,为国人安全食用、使用进口产品注入了一剂“安心针”,也为我国出口产品避免与贸易壁垒“撞车”铸造了一面“金盾”。他们做着最接地气的研究,拥有“中国最具实力的质检机构之一”的口碑,却往往不为人所知。他们以群像的方式出现,鲜少有个人出镜,但每一个人的付出和成绩却都指向一个名字——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
“我们不是一个科研机构,我们所做的科研工作都是靠着大家的专业忠诚度以及对事业的责任心,去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座谈会上,技术中心主任张锡全开门见山地说起中心定位。
跨过专业藩篱协同发展
技术中心的最大亮点就是领域宽!从北京口岸出入的,除了人体健康检测,其余从食品、化妆品到动植物,从金属、机电产品到玩具、纺织品等,但凡人们能想到的,都会经过技术中心这个“关卡”。
要完成覆盖面如此宽泛的检测,技术中心的底气在于,他们于行政部、质量部、业务部、财务部4个职能部门和机场分中心之外,还拥有8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疯牛病实验室、纺织品实验室、机电实验室、金属实验室、食品实验室、玩具实验室、植物实验室,以及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均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这意味着技术中心完全可以从内部去调整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最大程度地承担检测任务。
8个实验室,各有所长。动物实验室是我国最早获得动物疫病检测能力验证提供者资质的实验室,先后组织了8次国内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和1次国际间能力验证活动,包括德国、美国、加拿大在内的200多家实验室都曾参与其中,反响良好。曾在国内首次将实时荧光PCR技术应用于动物疫病检测,建立了口蹄疫、新城疫、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鲤春病、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等18种疫病的快速荧光PCR检测方法,制定了9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引领着国内动物疫病检测领域荧光PCR检测技术的发展。
疯牛病实验室是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中独一无二的,不仅经过CNAS、农业部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的认可,还通过了加拿大OIE参考实验室组织的疯牛病病原检测能力验证,是一家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它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国际上通用的两种确诊疯牛病的方法和一种快速筛选方法,研制出了疯牛病诊断用抗原和抗体,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酶联免疫法ELISA法和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牛肉等食品中疯牛病风险物质。
食品实验室作为国家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出入境食品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食品安全检测实力最雄厚的实验室之一。曾多次代表国家质检总局对外进行食品安全评估与谈判,并参加了中美第三次政府间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受到韩国FDA认可,其“乳与乳制品三氯氰胺检测”也通过了美国FDA认可。
作为中国五大玩具检测中心之一,玩具实验室可承担中国国家标准项目检测,欧盟、美国标准及法规符合性检测,国际玩具安全标准项目检测等任务。植物实验室则建立了参加国内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活动的制度和措施,其对昆虫、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毒、线虫、杂草及转基因成分检测等能力均获得认证。
为什么一家技术中心可以拥有这么多超强实力的实验室?这就要从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历史说起了。1999年8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原北京卫生检疫局、北京动植物检疫局和北京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合并组建成了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此同时,三家旗下的实验室也合并组成了技术中心。比如,纺织品实验室就是原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批准设立的。发展至今,它坐拥CNAS首批认可实验室及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消费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示范实验室、国家羊绒及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我国北方唯一一家国际羽绒羽毛局(IDFB)会员等光环,成为国内领先的专业检测机构。而机电实验室前身为北京商检局电器实验室,如今已经配备了国际一流的安全与电磁兼容试验仪器、设备,其服务范围早已走出中国,涵盖了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NEKMO、Intertek均与其达成了北方地区的签约合作实验室,在UL60950目击实验室、美国FCC列名实验室、韩国三星和LG合作实验室名单上,技术中心机电实验室也赫然在列。与上述实验室不同,金属实验室则是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检测机构,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区域性中心实验室。
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时常激发起新的兴奋点。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中尝试更多的专业合作。拿食品安全检测来说,他们想要检测的不仅仅是食品本身的安全,还有包装等附属品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如,罐头的金属包装,可以送到金属实验室去检测;蓝山咖啡的小麻袋包装,可以拿到纺织品实验室去查验。“跨领域”,在技术中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常态”,他们的内部的合作机制,就注定了但凡能想到的检测点,就不必望而兴叹。
打造北京检验检疫品牌
“无私奉献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对多数人短期可以,长期不行。”邓小平同志一语道出一种普适的价值观,但技术中心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是盘活“多数人”和“少数人”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他们的工作中,就是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与魄力,是为首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责任和担当,是对检验检疫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一直以来,技术中心每年以30%的精力投身于科研,与为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服务于所属地方经济,三足鼎立,支撑起技术中心的对外工作框架。年复一年,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检测流程上。他们信奉熟能生巧,再简单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认真去做,就会是专家。仅2015年一年,就完成法检样品35546批次的检测工作,共计检测109993个样品,完成检测项目448777个。平均到每一天,他们居然要检测300余个样品。这种朴素的“重复”,使技术中心里成长起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而培养人才和建设团队,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对内工作。技术中心现有的134位正式干部职工中,拥有研究员11人、高级工程师51人、工程师52人,工程师以上占比85%。从学历上来讲,大学本科以上占比96%,其中博士后11人、博士17人、硕士50人、大学本科51人。这些人,走到哪里,都是一把好手。其阵容之豪华,也每每使前来参观的调研者感到震撼。
每天身处在高强度的重复性工作中,不会枯燥吗?他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于他们而言,这真的不算是问题。依然是2015年的数据,一年中,他们从送检植物和植物产品样品检出有害生物2051种次;从进口羊驼中检出Q热抗体阳性6例,牛病毒性腹泻阳性7例;在供港活牛中检出口蹄疫抗体阳性4例;在进出口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安全风险监控计划中检出不合格结果数12个;在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监控计划中检出不合格结果数120个。每一次截获,都是一次安全保卫战。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们的工作,就是在防止“万一”的发生,把问题产品拦截在口岸上。而除了常规检测之外,他们还承担了“国礼马”等实验室检测任务,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两会”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田径世锦赛期间的动物源性产品中兴奋剂的检测工作等。
对他们来说,正是有了这么高强度的工作量,才能让他们在接地气的方法论上求得更多的创新。自2009年以来,技术中心主持并参加科技部国家级课题13项、北京市科委课题5项、公益性课题10项、国家质检总局课题87项、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37项。其中,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0次;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2次,二等奖10次,三等奖24次;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次;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次;中国分析测试仪器协会二等奖1次。他们对“接地气”的另一个理解,就是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荧光PCR检测平台”“生物芯片检测平台”“纳米检测平台”“筛查集成平台”四大检测技术平台,成功应用于食品检验、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和纺织品检验等领域,提高了检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数年下来,技术中心严格按照ISO/IEC 17025国际标准要求进行管理和运作,积极拓展检测领域和项目。目前,他们已经拥有200多个产品类别及1800多个项目/参数的检测能力,可以满足200多个大类的商品货物及样品的检测和检疫工作。
科技成果丰硕,是令技术中心人倍感骄傲的一件事。但在他们,尤其是获奖人员看来,获奖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完成这些项目,技术中心投入的远远不只是获奖名单上的寥寥数人。为了抽样,有人常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回家。加班加点起来,有人都顾不上照顾即将中考的孩子。“业务部直接面对客户的要求,比如说他们是默认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还是对约定俗成的方法不认可,有特别的需求?根据我们现有的技术储备,这些需求有没有可能实现?很多问题都要前期掌控。”技术中心检测室主任张捷说,“我们的行政部门付出非常多,检测之外的工作都需要他们去做。”连续两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选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周典型人物的他,极为推崇这些为科研工作添砖铺路的默默无闻的同事们。而这也是技术中心所有科研人员的共同态度。他们认为,技术中心的技术储备就是在这种高度融合中逐渐推动发展的。
“依法检测、科学管理、结果准确、优质服务”,是宗旨。积极打造“北京检验检疫”检测品牌,是目标。“独立、公正、专业”,是态度。有了明确的目标、宗旨和态度,技术中心才逐步形成以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为主的工作体系,实现了质量与效益齐升、服务与经营并举的局面。他们定期参加国际知名认可机构组织的国际间能力验证活动,并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跟踪国内外技术动态,确保检测技术与国际同步。他们与主要贸易国官方检测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作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参与者,熟知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和地区的标准、安全法规和技术发展趋势。经过17年的发展,他们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之一,在国门疫情疫病防控、产品质量把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成为保护消费者,保护产品和企业品牌不可或缺的可靠力量。
每一个人都是群体的缩影
起初,吸引笔者走进技术中心的是“生物传感快检及溯源技术”。该技术中的“分子马达生物传感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创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快检的先河,该项生物传感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世界顶级专家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得了2012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二等奖,以及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张捷介绍,该项目分为快速检测、溯源和监管三部分,溯源和监管在他回国之前就已经在展开前期工作了,快速检测则是他加入之后的重心之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生物传感快检平台更是快检技术的重头戏。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传统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培养基对存活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和分离,这种方法程序繁琐,检测周期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检测的需要。课题组通过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特异性基因探针、毒力基因探针与生物复合酶结合等途径,发明了基于核酸、荧光探针、生物信号转导的生物传感检测技术,可实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多靶同检,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容易漏检的技术难题,将检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内,达到了快速检测的目的。
从2006年至2008年的食品中毒事件高发阶段,致病微生物(例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甲肝病毒、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等)致死人数占食物中毒致死人数的68%。近年来,“毒菠菜事件”“芽苗菜事件”“毒甜瓜事件”等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如何及时准确地找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遏制事件的蔓延发展,成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德国“毒草莓事件”中,对方认为病毒源自产地,但技术中心检测后发现是在运输或销售过程中受到的污染。他们用以说服对方的就是溯源技术。利用分子分型的“金标准”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他们建立了病原菌分子分型系统的评价标准;建立了9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PFGE分型的标准操作程序。在此基础上,他们根据PFGE分型实验初步建立了病原菌分子分型数据库,确立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种类产品中分离的食源性致病菌菌株的遗传背景关系等,并最终建立了适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的食源性病原菌分子分型数据交换平台,解决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溯源手段单一、方法繁琐不易操作的难题。借助于此,他们可以直接溯源到“点”上,将某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来源,追溯到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这样,到底是产地污染、运输污染,还是销售地污染,也就一目了然了。
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生物传感及溯源快检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他们建立了从检测、预警体系到监管体系的“检管一体”式全新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预警到监管的时间,提高了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快检技术”及“PFGE分型溯源技术”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和北京大型养殖企业推广应用。以北京华都肉鸡公司为例,利用上述两项技术对屠宰过程进行监管,减少了不合格产品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多万元。其中,“PFGE分型溯源技术”还运用到北京奥运会的食品溯源检测工作,得到了奥委会的高度评价。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监管技术研究输出的两个管理系统,也在北京、辽宁及山东等检验检疫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检验检疫局利用此项技术为辖区内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约900多万元,保证了5亿元销售产品安全,支撑了货值14亿美元食品进出口贸易和质量安全。
“检管一体”的创新模式弥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链条上的不完整性。其自主研发的检测仪器及检测试剂盒,推动了检测设备国产化,在降低检测成本、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是成功的。但在这些成功者眼中,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的缩影。在技术中心这个优秀的平台上,他们磨练“本事”,修习“内功”,才有了更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因此,他们更加关注的不是眼前的荣誉,而是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们的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接下来的第一步是产业化,接着是通过近红外荧光技术搭建下一个快速检测平台。”张捷说。他还希望紧跟科技改革的步伐,突破快速检测标准建立的瓶颈问题,完成仪器小型化的后期评价,将技术成果引入医学等其他领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