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京西古道: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连接网络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8

——词与物的证据
  
陈保亚 张 刚 杨 璞


  
题记:近年来我们多次对北京西边太行山古道及其语言文化进行了调查。2016年9月下旬,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组成的教授考察队专门对京西古道进行了考察。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京西古道上保留了很多古道遗迹,古道上的“蹄窝”深浅交错,显示了延续时间很长。蹄窝形状多样,有的深达30厘米,是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古道蹄窝之一,古道沿线的语言和北京话很接近,显示了古道和京城的密切关系。京西古道在中国古道类型学和语言地理学上有重要价值。京西古道网络的繁荣为跨越欧亚大陆的草原茶马古道提供了必要条件。京西古道是草原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连接网络。
  
  
太行山东麓:古代华北重要通道
  
  自史前时期到明清,沿太行山东麓都有比较密集的考古遗址。周口店遗址和东胡林人遗址是史前时期的代表。北京古都邑也是在太行山东麓的永定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留下了自西周以来的诸多遗址。太行山东麓遗址的连接形成一条通道,可称为太行山东路。以永定河渡口(卢沟桥)为中心,太行山东路往北延伸,出西北居庸关可去山西、蒙古,出东北古北口或山海关可去东北。太行山东路往南延伸可去中原、华南。太行山东路往西有几条分支可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形成包括军都陉、井陉等在内的太行八陉。古代进出北京一带,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些通道行走的。北京都邑的发展也得益于太行山东路及其相连接的通道。
  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几条河流从西北往东南流,聚落和古道沿太行山东麓分布,在于避开河水泛滥。
  
太行山东麓茶马古道的兴起
  
  宋辽时期,北方草原上辽人(契丹人)饮茶也已经成形成。宋彧《萍洲可谈》卷1有记录:
  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从当时置傕场交易茶叶等物质的地点看,在太行山东麓已经形成茶马古道线路。《宋史?食货下八》:
  契丹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
  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当时镇州在今石家庄一带,易州在今河北易县一带,雄州在今保定一带,霸州、沧州在今霸州、沧州一带。这些榷场的地点都沿太行山东麓分布,其连线即形成一条茶路,马帮可直接沿这条茶路北上,取道居庸关经张北去塞北,或取道古北口去东北,或取道易县城西的紫荆关或保定西面的倒马关,翻越太行山后进入山西,再接居庸关道北上去塞北。在交易的多种商品中,茶是草原民族的生活必须品,因此是榷场和古道的维系商品,由此形成了太行山东麓榷茶和茶马古道的格局。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至少在辽代已经开始存在。
  1993年,在洋河谷地的宣化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有关于饮茶活动的壁画。壁画上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活动。辽太宗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为析津府,主要位置都在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沿线一带。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在北京建中都,主要位置仍在今北京西南一带,也在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沿线一带。《宋史》也经常提到河北一带和辽金的茶叶贸易。宣化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壁画反映的茶事活动,是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向北出居庸关后延伸的结果。辽、金都是恃茶民族,也正是因为辽金对太行山东侧陪都、中都的开发,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得以畅通,大量茶叶可沿着这条线路出塞北。
  
京西古道:京城能源的命脉
  
  早在京西古道繁荣起来以前,太行山茶马古道道东路就有很多分枝伸向太行山深处,以满足当地百姓和寺院僧人对茶的需求。寺院尤其是茶叶需求的主要地方。茶是寺院的必须品。中国佛教高度重视禅定,禅定与饮茶密不可分。
  元代利用辽、金在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开发古都的有利条件,开始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木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都市的能源需求,只有太行山的煤炭才能满足元大都的能源需求。元代专门设立了柴炭局,并在西山设置了煤窑场,煤运一时繁忙起来。(元)熊梦祥《析津志》记录说:
  “城中内外经济之人,每至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此。新安及城下货卖,咸以驴马负荆筐入市,盖趁其时。冬月,则冰坚水固,车牛直抵窑前;及春则冰解,浑河水泛则难行矣。往年官设抽税,日发煤数百,往来如织,二、三月后,以牛载草货卖。北山又有煤,不佳。都中人不取,故价廉。(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析津志辑佚》,P209,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后来明代朱棣也迁都到北京。清朝则直接在北京建都。由于人口的大量聚集,能源需求剧增。(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73《守边议(种树)》记载:
  “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明经世文编》P619,,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版)
  近京西古道牛角岭有《重修西山大路碑记》:
  “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意,次善举之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攸关。”
  这里的乌金即指煤炭。元代以来,大量的煤开始运往都城,马帮、骡帮、驼帮、驴帮成群结队出现在太行山东侧永定河一带,京西古道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很多经济实力雄厚的晋商开始加入京西古道上的商业经营,这使京西古煤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京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大都市。
  
京西古道:远征马帮获得补给的地带
  
  京西古道的繁荣带动了京城的发展,京城的发展带动了京西古道的繁荣。京西古道在太行山和北京城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局域古道网络。由于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和京西古道纵横相连,京西古道的繁荣极大地推进了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的繁荣,为后来清朝欧亚远征草原茶马古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草原茶马古道是近代古道史上的奇迹,茶叶从福建、湖南等地汇集到武汉,经过河南北上,一支走太行山西路茶马古道(山西汾河流域)去张家口汇集,一支即走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去张家口汇合,然后出张家口再经过归化(呼和浩特)、恰克图经过俄罗斯和欧洲。根据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提供的数据,可作一个估计,直到1894年,恰克图茶叶输出约50万担,是南海线路的3倍,是东海线路的5倍多,而恰克图的茶又主要来自张家口,其中有一大批又是沿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过来的。正是因为京西古道的发达,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才更为畅通活跃。京西古道上的蹄窝可达30厘米深,就全国茶马古道调查的情况看,蹄窝超过20厘米的古道沿线,马帮文化已将相当成熟。京西古道尽管后来被现代交通所代替,但当时京西古道上的马帮文化一定相当发达,马帮组织、马店管理、马业经营、线路网路和环境气候的记录等马帮文化一定已经被系统化,这为后来清朝欧亚远征草原茶马古道翻越太行山、燕山、阴山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条件。京西古道像一个重要连接网络,草原茶马古道上的远征马帮、骡帮、驴帮和驼帮在这里里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补给继续北上。因此,尽管太行山、燕山、阴山关联地带地形复杂多变,但这一带的方言都可以统一到晋方言的张呼次方言上来,并逐渐向北京话过渡,大量土语形式被北京话或普通话形式取代,入声大量丢失,声调向北京话靠拢。语言的一致和统一变化趋势是古道畅通繁荣的重要证据。由于古道的畅通繁荣,大规模马帮、骡帮、驴帮和驼帮得以顺利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远征的草原茶马古道最终能够保持畅通,欧亚大陆上恃茶民族的需求最终得以满足。
  
京西古道的重要地位

  
  连接人类文明有很多古道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作用,为我们认识古道的性质提供了典范。人类古道有远征古道和局域古道两种类型。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远征古道,盐运古道是局域古道。京西古道因煤炭运输而活力剧增,从这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为京西煤运古道或京西古煤道。京西古道也属于局域古道,但却是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的必要古道,正是煤对北京这一大都市发展的必要性,使京西古道具有了认识人类古道类型的独特价值,即如何认识能源在古道传播上的意义。从衣食住的角度看,丝绸之路源于衣,茶马古道和盐运古道源于食,煤运古道源于住。至今人们对能源和古道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能源是大都邑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能在早期交通运输工具和科学手段不是很发达的条件下,大都邑的出现都需要煤运古道提供主要的能源。
  蹄窝和语言现状是研究古道最重要的证据,京西古道上蹄窝遗存非常集中,形状奇特而丰富,在古道蹄窝遗存上很有代表性,古道上的语言则和北京话很一致,或向北京话靠拢,这些都显示出古道活力指数高,和京城联系密切。京西古道是人类古道的重要遗产,应当更好地加以保护、调查和研究,认识其历史含义,并在认识充分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发其探险行走文化的价值。
  
  
作者简介与研究项目: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张刚,《科学中国人》杂志总编辑。
  杨璞,北京市门头沟招商投资局局长、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本项目得到以下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批准号14ZBD10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关系字专题研究,批准号13AZD05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批准号11JJD740004。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