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管理:科学与艺术的邂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7

——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吴肖乐

本刊记者  武光磊

 

 

在全球化采购背景下,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增加,很多公司开始考虑外包它们的生产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至中国劳动力成本的1/4The Economist 2015)。然而一个新的环境意味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尽管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相对落后,产业链不完整,政治不确定因素大,外包到东南亚国家的真正成本对于很多外包企业而言并不明朗。如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东南亚国家的进出口成本比中国高24%

加之其它因素,东南亚国家的成本不确定性大,且存在外包企业和当地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多企业(包括中国本土企业)在犹豫是继续在中国制造(选择中国供应商)还是外包到看似成本更低的东南亚供应商。竞争企业究竟该如何基于平均成本和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权衡做出供应商选择?

这些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也正是管理学学者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吴肖乐。她正在开展的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境下的竞争采购策略”“技术溢出风险下的战略采购决策”和“期货现货市场并存下的竞争采购策略”,将对这个选择难题提供决策参考。而此前,她所进行的众多研究,都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管理这门科学与艺术完美邂逅的学科研究中,每一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升华,都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巨变,甚至带来一场商业革命。与之相关的研究,日益显得至关重要。

 

由工程到管理的转型

 

吴肖乐生长在温州。在这样一个商业活动十分活跃的城市长大,她耳濡目染,对商业和管理有着强烈的探索愿望。在身边人眼里,吴肖乐是真正的“学霸”。18岁那年,吴肖乐考入清华大学,选择了工业工程专业。正如此后在科研道路上走的每一步一样,这是吴肖乐认真思考后的坚定选择。或许正是因为其“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符合自己对商业的兴趣;或许是因为这个名称就硬朗霸气的学科,绽放了她从小就拥有的实业梦想……

工业工程系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经历,也为她开始博士学习生涯并最终走上学术道路埋下了伏笔。

当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后,吴肖乐选择了追随梦想。到美国的优秀商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继续攻读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此,她完成了从工业工程到管理学的转型。

吴肖乐说:“我对制造业尤其感兴趣,因为它是一切行业的基石,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出于这个兴趣,选择供应链和运营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顺理成章。”

“在博士后期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为企业出谋划策。比如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帮助企业改善决策。博士毕业后,我选择了学术道路,因为后三年的博士研究经历让我对研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魅力在于不确定性

 

“做管理的学术研究,我们一方面要挖掘普适规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还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在管理理论上不断探索创新。管理学的时代性和不确定性,是它的难点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吴肖乐讲述着她醉心其中的这门管理学研究,讲述着一个个困扰企业的问题。

而这些生动、真实的问题,也是关于“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吴肖乐的建模分析和研究之后,都变成一篇篇颇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市场需求和价格不确定性对企业运营和企业间博弈的影响。它们反过来又给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外资制造业回流本国的现象,就令吴肖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例如,通用电气(GE)已把一部分家电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ATM制造商NCR也把他们在中国、印度等地的生产线迁回美国。我国企业为打入国外市场,也开始在国外投资设立工厂。用单一企业的框架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机理,显然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因素:竞争。在学术界中,单一企业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无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决策参考未必适用于竞争环境下的,考虑竞争环境下的采购决策研究仍比较欠缺。”吴肖乐徐徐地叙述着。

经过分析研究后,吴肖乐以第一作者发表题为“Home or overseas? An analysis of sourcing strategies under competition(Management Science, 2014)的论文,首次建立一个竞争采购模型来更好地解释外资回流现象。文章一个突破性的理论发现为:在古诺模型下,如果公司的需求信息非对称,更高的信息相关性可能对某些公司是有利的。而以往所有的经济学文献由于未考虑公司间的非对称性,均认为相关性更高的需求信息对所有公司都不利。

“我们的发现扭转了这一思维定式,推进了相关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吴肖乐认为中国制造业面对“回流”肯定需要承受更多压力,“但实际上,中国不少制造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在外资制造业回流、订单减少的情况下,一定会想办法生存下来。”吴肖乐认为,“如果能及时寻找到出路,推动企业的改造,让企业的眼光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利用人口红利,转向更关注技术投入、研发投入和产业升级,这就未尝不会成为机遇。”

市场动荡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而极为动荡的国际原油价格则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吴肖乐说:“2008年和2012年,国际原油价格曾超过120美元一桶,而2009年和2015年却掉到低于50美元一桶。成品油价格也随之波动。如此波动的油价给炼油厂的原油采购、处理以及成品油生产决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炼油行业的日常运营往往未能充分考虑油价随机性的影响。”

为此,吴肖乐在名为“The value of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input and output price uncertainties”(Management Science2014)的论文中,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三阶段随机优化模型,研究了运营柔性对原油采购、处理和成品油生产决策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柔性给炼油厂带来的价值如何受油价不确定性影响。这篇论文得到的结论能给企业提供运营和柔性投资方面的借鉴。

吴肖乐介绍:“文中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原油的价格波动越大,是否柔性价值也越大?通常认为柔性或实物期权的价值随着一些前序事件的不确定性增大而增大。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当平均油价处于低位时,柔性价值会随着原油价格波动的增大而减小。这能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在何种环境下柔性价值更大。”

这篇文章除了建模的独创性外,同时采用了历史价格数据对柔性价值进行评估,研究方法具有前沿性,故被国际顶尖期刊Management Science接收发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吴肖乐向来是一位喜欢实践、重视实践的学者,实践中,她会发现一些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比如,她曾在为一家半导体行业跨国企业咨询的过程中,研究了其在两种采购合同下如何协调产能投资,从而更好地应对需求不确定风险。为“在需求高度不确定而产能投资昂贵的行业,采购方如何激励供应商投资足够的产能”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此外,吴肖乐对可持续性问题也做过相关深入研究,比如对中国SO2排放结构和收费标准提出建议,指出2010年市场化的SO2排污费率将为现行费率的近4倍。

这些科研成果,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些成果甚至直接转化到企业运营中,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考虑了供应风险的采购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曾为跨国公司孟山都、瑞萨半导体等提供管理借鉴;竞争环境下的采购策略研究接受媒体报导,则为处于采购策略调整阶段的企业提供了警醒和启示。

如今,吴肖乐已入选2015年度上海市曙光学者,并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这样的殊荣对年轻学者来说难能可贵。

“如果说我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认真对待当下的事情,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工作中,吴肖乐执着、热情,从不让太多条框束缚自己;在生活中,她喜欢唱歌,热爱旅游,有时间就出去走走。工作尽力,生活尽兴,这是吴肖乐的生活之道,也是她能够在科研征途上快乐前行的动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