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6
本刊记者 徐 赛
2016年1月28日,中新网、搜狐等多家媒体网站上均报道了一则新闻: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主办的“传递健康,传承希望——2015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推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郑州大学一附院综合ICU科主任、急危重症救治专家孙同文教授获得2015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科技之星”奖。
孙同文从医20年余来,始终坚持医疗、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在病人面前,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在医学问题面前,他是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在课堂上,他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始终不忘作为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才积石成山,光芒初绽。
执着科研 勇于创新
钱学森曾表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国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医学的发展亦如此,需要具有创新、深钻细磨能力的医学家。孙同文正是这样一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医学家,他坚信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医学发展。孙同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冠心病、脓毒症、高血压。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头号杀手。标准药物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支架)、冠脉搭桥治疗(搭桥)是冠心病治疗的三驾马车。标准的药物治疗是核心,是“辕马”;“支架”和“搭桥”有一定风险和手术并发症,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方选择,可谓之“边马”。目前,因“支架”治疗的即刻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术后管理力度不够,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孙同文带领其团队进行大样本临床随访研究、荟萃分析和基础研究,明确了三种治疗方式的优劣,进一步规范并优化冠心病的治疗策略,规范术后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成果已在郑州市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均表明可改善患者预后,且社会效益显著。此外,孙同文带领团队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理想预后评估指标。他和团队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发现:脑钠肽、胱抑素C、血清总胆红素、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对该病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较常见却又棘手的危重症,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时病死率高达70%,目前多种治疗措施被证明无效,脓毒症的治疗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况。为探寻有效的治疗措施,孙同文及其团队对多种治疗措施进行荟萃分析,发现β受体阻滞剂有望改善预后。然而国内无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脓毒性休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孙同文开展此课题,以评价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除临床研究进行外,孙同文同时在基础研究领域探寻脓毒症治疗的新希望。重症脓毒症时,有60%的患者会并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脓毒症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大量的炎症因子损伤肾上腺皮质细胞及血管内皮是可能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治疗措施是补充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但疗效不佳。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潜能及其免疫调节、抗炎特性使其在炎症性疾病治疗领域中成为最有前景的技术。因此,孙同文设想如果在脓毒症急性期进行干细胞移植,将有望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
利用干细胞的上述特性,孙同文将其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因高血压始于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以及心脏和周围血管的进行性重构。因干细胞不仅可抑制炎症免疫反应,且可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修复内皮组织。此外,前期研究发现孕期脂多糖刺激可导致子代大鼠发生高血压。因此,孙同文设想在胚胎期进行干细胞移植,抑制炎性免疫反应,并结合出生后干细胞移植修复可能的血管内皮损伤,有望从根本上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目前,干细胞治疗脓毒症及高血压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且进展顺利。
汗水浇灌成长,执着成就未来。目前,孙同文教授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省部级、厅级课题多项;带领团队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其中包括Chest, Critical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BMJ open等著名期刊杂志。因成果卓著,孙同文及其团队所开展项目先后荣获河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其本人获“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等多项荣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医院还是临床医生,欲善其“临床技能”之事,必先利“科研技能”之器。没有坚实的科研基础,临床工作就是沙滩上的建筑,既不稳健,也没有发展的后劲。只有将科研与临床结合起来,使科研课题源于临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形成良性循环,朵朵医学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医者仁心 传道授业
如果说科研是孙同文在从医道路上的“一部曲”,而医疗、教学其实是他人生的另外“两部曲”,从而构成了他丰富的“三重奏”生活。虽然工作因此而变得异常繁忙,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医者仁心”,无论在什么时候,孙同文都不忘自己从医的初心。他最初选择进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一名医生,也是为了圆自己“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梦想。这所始建于1928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社会美誉度的医院,以“厚德、博学、精业、创新”为院训,也是一附院人执著追求、努力拼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的“行动指南”。而孙同文工作的综合ICU是该院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科室设施一流,技术先进。凭医疗实力和良好的服务在社会各界广受好评。
医术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孙同文在临床上同样交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他在工作期间,成功救治多例急危重症患者,比如90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重症肺炎”患者,昏迷、口腔出血不止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孕妇,昏迷40多天的“抗NMDA受体抗体脑炎”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症胰腺炎”患者,从澳大利亚远渡重洋慕名而来的疑似铊中毒的患者等。
在注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同时,孙同文还注重医德医风的建设,他带领科室人员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对待患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真是做到了“大医精诚”,是其他医务人员的楷模。
虽然事务繁忙,但孙同文依然坚持为社会服务。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候任会长等多项职务。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美国Journal of Critical Care,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SCI杂志审稿人。
科研和医疗之外,孙同文不忘“传道授业”,在他的大力推动和组织之下,他和团队自2013年成功举办“急危重医学讲座第一期”,到现在已经举办到第六期,使得数千名医生受益。孙同文同时承担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急诊医学》的教学任务,在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多做研究的同时也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科研、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和学生共同探讨科研进度以及面临的瓶颈等,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他教导的学生毕业后多工作于郑州大学一附院、二附院、中心医院及新乡医学院等多家医院。
桃李天下、科研成果累累,这些都是孙同文妙手回春的深厚根基。因为他明白:教育的奉献、科研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但是救治病人是刻不容缓的,医疗事业也是不能耽搁的,他将不遗余力,继续用自己的一片冰心为医学事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