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盐碱荒漠的思想与拓荒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14

——记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高耐盐植物筛选与繁育项目首席科学家邢军武

本刊记者  祝传海

 

 

据统计,我国有约16亿亩盐碱地,其中约有10亿亩盐碱荒漠地带缺乏植被,甚至寸草不生。盐碱荒漠引起的盐碱尘暴造成耕地退化、植物死亡、建筑物腐蚀,而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方式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淡水且成本昂贵,并造成淡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盐碱环境的治理与改良是一个复杂、浩大又漫长的过程,我国无数治碱人几十年如一日,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带着战胜盐碱地的决心和毅力,奋斗在盐碱地治理的第一线,为国家的农业和环境治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4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项目负责人邢军武,出任了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首席科学家,他曾经长期从事盐生植物、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盐碱荒漠生态修复与盐碱尘暴防治、高盐环境植被重建等研究,是碱蓬作物化与综合开发产业技术及盐碱尘暴防治技术的首创者和盐碱农业的开拓者以及碱蓬药物研发的先驱。为此,记者对邢军武进行了专访。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淡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作为生命元素之一与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地形与气候等综合因素,缺乏淡水的盐碱环境广泛分布,成为制约经济和生活的不利因素。如何治理或者直接利用盐碱环境,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何为盐碱环境?邢军武解释道:“一部分盐碱环境涉及到海洋环境,海水本身是含盐很高的水体,海水影响过的区域,都是盐碱环境,如江苏苏北平原和山东黄河三角洲滩涂,因都被海水浸泡过,盐含量非常高,称为滨海盐碱地。这种高盐环境很多淡生植物特别是作物都不能生长。还有历史上受到海洋的影响(比如新疆等地),今天虽远离海洋,但历史上的古海洋环境,有大量盐的存遗。盐碱地的形成除了海洋的直接影响,内陆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和适宜的地形如封闭的盆地和低洼地,都会形成非海洋成因的内陆盐碱地。总之,在一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都有面积巨大的盐碱环境。”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在提到为何关注盐碱环境时?邢军武说:“海洋研究必然涉及到盐碱,只要有海洋就有盐碱环境,海水对周边陆地的影响会直接造成盐碱,而内陆气候和地形也造成盐碱。而一切盐碱环境如果不是盐碱含量过高,都是很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因为盐碱环境往往土层深厚平整,面积广大。只是由于盐含量过高而不适合传统作物生长。”因此,邢军武独辟蹊径,改变以往“改土”或者“改变传统作物生理习性”的思路,充分利用盐碱环境特有的野生植物资源,加以筛选和作物化。与国家的生存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一方面开发出了新的经济作物;一方面用盐生植物覆盖盐碱环境的裸露地表,使其不易造成盐碱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并创造优良生态环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邢军武首次提出碱蓬的作物化及其生态利用途径;首次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及盐碱环境生态治理;确立了碱蓬的比较营养学价值与作物化目标。开展了栽培生物学和产业化研究,提出了碱蓬用于盐碱尘暴治理的理论和技术路线。邢军武专注于盐碱环境和盐碱农业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他在国内外第一个筛选了盐生植物碱蓬以供作物化利用并取得成功,该成果彻底结束了传统作物全部来源于淡生植物的历史,使盐碱地无需改良即可用于农业生产;他首创了碱蓬的人工栽培及其综合种植技术,使这一野生植物实现了作物化并成为盐碱荒漠植被修复的生态工具,并为碱蓬的产业化与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盐碱农业的概念和实施战略及其作物来源的筛选驯化思路,推动了我国盐碱环境经济的发展;他还建立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区域治理、生态修复、植被重建、美化环境、消除盐碱荒漠和盐碱尘暴等多种用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在沿海和内陆取得巨大成功。

 

在盐碱荒漠中开拓探索

 

几十年如一日,邢军武默默耕耘在盐碱环境利用的第一线。他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亲自奔走、勘测、培植、记录,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的盐碱荒漠治理做出一份贡献。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碱蓬等耐盐作物得到推广并形成产业化培植,已使中国内陆及沿海6万余亩盐碱荒漠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新疆和山西等省区干涸盐湖区和盐碱荒漠区,辽宁、山东滨海滩涂已相继建立碱蓬植被。江苏、山东还初步形成了碱蓬蔬菜和油料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

20142016年,邢军武主持了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该项目整合了中国科学院8个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遗传所、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中心、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和10个研究团队几十年的研发成果,广泛筛选适宜高盐滩涂生长的,具有食用、饲牧、功能食品、药用、能源、造林绿化、观赏和生态修复及污染治理等价值的高耐盐经济植物品种。研发相关配套栽培技术,以建设滩涂高耐盐经济植物种质资源圃为核心任务,构建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繁育供应基地和相关产业示范,为恢复滨海高盐区域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支撑、种源保障以及相关产业模式。截止到2016年底,项目组已从几百种野生植物中筛选出60余种耐盐经济植物,并进行了规模化育种,为国家解决盐碱农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提供有力的种苗与技术支持。20168月项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组织的联合验收并获得好评。

“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科研工作的社会意义也不一样。有些科学研究是纯粹科学的探讨,有一些则有更加直接的社会意义。而盐生植物的作物化能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保障,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我们乐于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国立的科学院,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来自纳税人和老百姓,就是要为社会发展需求解决一些问题,为科学进步增添一砖一瓦。”邢军武认为对于工作的责任心是科研人员的最重要的品质。而他本人也秉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辛劳。

邢军武非常重视交流与合作。他认为,科研成果要产业化就会涉及到多个人、多个团队、多个领域的部门、企业之间的互相配合。“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书面上、实验室里,并不能为国家发展产生实际上的效应。这其中原因就有不能实现各个行业、领域之间的合作。一个科学成果最终要造福于社会需要很多环节相互配合。科研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还需要政府为科研提供平台、政策,还需要企业通过企业行为落实到社会中去。科研机构通过科研平台和企业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水,川流不息。邢军武在科研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行的脚步。他总是感叹时间短暂,而科研工作却博大精深,永无止境。但他愿意永远投身其中,为科研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切。

工作时间可以有上班下班之分,但思考并不会因为上班时间结束而停止,科研工作也不会因为离开实验室而结束。事实上,科研工作者从来没有所谓的“下班时间”。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总是随着科研工作的内容调整、安排自己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课题。邢军武坦言,虽然在外人看来这样工作非常辛苦,但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却觉得是非常正常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工作者本身其实并没有觉得辛劳,而是陶醉其中,是十分快乐的。

人类的整个生存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困难都是常态。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邢军武看来,科研中最大的困难是能不能持之以恒地从事一个稳定的方向,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现在科研工作中,有许多专家因为经费断档等原因不能长时间持续从事一个方向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可惜的一种现象。如果经常性的转变方向,很多工作都会打上折扣,都不能深入性的去研究,缺乏深度。我们曾经也面临过经费断档的情况,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是靠自己的工资来坚持科研工作。后来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才又获得了后续的支持。这说明我们的科研工作最终被社会、被国家认同了价值。所以说从事科研工作,我个人认为,坚持住自己选择的方向,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最终是能取得成果,否则将一事无成。”

一路科研生涯,邢军武感慨有许多人给了他帮助,为他树立了榜样。他从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身上继承了艰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也言传身教给年轻的工作者。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邢军武信心百倍:“我们将持续筛选新的高耐盐植物,成品出来后,要努力扩大规模,增加种源供应能力和推广面积,扩大产业。虽然我们已经具有丰硕的食物成果,但在我们的食物构成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中,耐盐作物的占有比例仍然非常低。整个盐生植物、整个盐碱农业作物在我们现在食物链中可以忽略不计,微不足道,这说明我们的规模还不够,都需要扩大,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通过我们对盐碱环境的持续关注,我国的盐碱荒漠、盐碱滩涂的治理和改造能够加快步伐,更上一层楼。”

邢军武感慨,在平衡工作家庭的问题上,他做得不够多,不够好。一年365天,他有360天都在科研工作中,甚至经常把家里人都拖到工作中,帮助处理海洋所的事情。“工作是我的兴趣所在和价值所在,所以在家庭上我就投入得非常少。这我要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他们乐于拿出时间支持帮助我。”而他的业余爱好也和工作密不可分,读书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思路和眼界;摄影也更喜欢拍摄大自然的秀美风景多于城市的高楼大厦;画画则是因为要经常对植物进行外形速记和写生……他的整个人生已经与他心爱的科研事业密不可分。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荒漠环境治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在如邢军武等科研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