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4
——记天津科技大学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室副教授王小聪
本刊记者 倪 萍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一间简陋而整洁的实验室里,总是热闹非凡:有同学在喂桑养蚕,有同学在种草种菜,有同学在编织围巾和手套,有同学在拨弄着刚从外面采回来的芦苇絮……这一切竟都是实验室负责人王小聪老师交给同学们的科研任务。
在合欢花盛开的季节,他让学生收集合欢花去做扫描电镜,又让学生提取合欢花的色素,以此证明合欢花鲜艳的红色究竟是色素引起的,还是花的微观结构导致的。在柳絮飘飞时,他让同学收集飘飞的柳絮并与同学打赌柳絮纤维是中空结构,半信半疑的同学在显微镜下真的看到了柳絮纤维的中空结构。当他看到校园里的水池受到污染时,他干脆组织同学做起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污水处理研究——拯救校园计划之W(ater)”。在这方面,王老师有足够的经验,他指导的学生曾获得过天津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天津市一等奖以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
贴近生活、多彩有趣的研究深受学生喜爱,慕名来找他要求加入实验团队的同学总是络绎不绝,每年毕业论文选题时,他总要对一些选不上他题目的同学表示歉意——实验室就这么大,而这已经是学院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实验室和团队才刚刚建立一年,包括自己在内只有三位老师,赵为为老师刚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分配来校,在ACS Nano, Angew. Chem. Int. Ed.等著名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张洪锋老师擅长各类仪器的使用和维修。三个人各有所长,一拍即合,就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实验室做大做强,争取未来能更多地接纳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好的科研训练平台。
对学生来讲,王老师的授课与他的科研课题一样有趣,学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考试的时候,他允许同学们夹带任何笔记,可以使用百度和Google。但当题目一下来,同学们都傻眼了,因为“度娘”和“谷哥”根本帮不上忙。“假设你现在在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里,需要进行一个粗铜精炼的电解实验,请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组装一个原电池,使其具有最大的原电池电动势,写出该电池的电池图式”“以‘滚吧,雾霾君’‘还我蓝天’为主题,自拟题目,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写一篇结合授课内容的作文”,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同学们脑洞大开的同时对科研创新也有了新的遐想。
“幽默风趣,知识面丰富,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没办法打瞌睡”是大多数同学对王老师授课的评价。多年来,学生对他的评教分一直没有低于过95分。也因此,他曾经连续四年获得本科教学质量奖,还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和“最喜爱的班导师”。
与王老师教学的信条一样,他在科研上同样讲究贴近实际。他常说:“生活中处处是科研,科研应该接点地气,首先应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针对北方天气干燥、静电无处不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功制备出导电高分子改性的抗静电织物纤维及其织物。该技术可以普遍适用于高静电织物,如羊毛、化纤等,相关的系列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目前,已经有几家单位对该技术的产业化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已与江苏的一家纺织企业签订了初步合作协议。实验室的另一个重点研究对象是污水处理,从处理校园的污水沟开始,扩展到生活污水、皮革废水、印染废水和造纸废水。用他的话来说,实验室现阶段的研究目标是“为‘衣’消得人憔悴,要留‘绿水’在人间”。
“有了兴趣才会着手去研究,有了兴趣才会有研究的快乐。”王小聪经常告诫同学,不要去做跟风的热点研究。他说,国内现在跟风研究现象很严重,尽管这么做发论文快且影响因子高,相应的待遇和经费也多,但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理念。真正的科研人应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随波逐流。每天可以和同学在一起,快乐地科研,兴致来了就写写诗歌,诗意人生,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