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赵经成:鹰击长空上九重 翔回浅飞向深蓝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6

  他不是战时“醉卧沙场,夺剑杀敌”的将军;但在和平年代,他依然把将军的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置身深蓝梦想的“育花园”,在那个平静的“花园世界”里,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不平静的“战绩”。不一样的赵经成,不一样的海军技术少将——

 

鹰击长空上九重 翔回浅飞向深蓝

——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原青岛分院院长、技术少将赵经成

本刊记者 黄雪霜 户 万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追逐着一个有关于“深蓝”的海洋梦。事实证明,民族的昌盛兴衰与深海的强弱忧戚相关。近期,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正加速走向深蓝,走向深海远洋,实现强军梦、强国梦。
  使命即是召唤。
  在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追梦之程”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新中国海军几大人才培养院校熠熠星空里,也许,它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是独有的那一颗:在63年前孕育了海军航空兵兵种部队,并始终如一地把自身的发展与部队建设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共同铸就海军航空兵在海军战略转型期的急先锋地位,它就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原青岛分院),海军深蓝梦想必不可少的“育花园”。
  在赵经成少将与青岛校区结缘的32年时光里,他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壮大,更是见证和经历了校区教职员工为适应部队快速发展不断拼搏、不断奋进的历程,自觉投身校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以自己独到的工程法则引领着校区在数次改革浪潮中不断搏击,蜕变,升华,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风骨”。
  “看过程远比看结果要有意义得多。”赵经成如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素来务实的他正是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建立起工程思维,并将其巧妙应用到教学管理中;而在教学管理的同时,他也不断地领悟技术需求,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两者融合,互动发展,成就了如今不一样的赵经成,不一样的技术少将。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积跬步至千里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出人意料,已是将军的赵经成并非一开始就是想成为将军的“好士兵”。在他的骨子里,散发的是一股土生土长天津人的特性——幽默、随和、坦诚、热情、淡泊。在最初的人生历程里,赵经成潜意识里对事业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随心而动,自在心间的率性,但当使命和责任“来袭”,天生的果敢血性,最终让他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赵经成,生于1957年10月。1976年2月受训于北海舰队第一训练团,之后在某快艇支队当了两年雷达兵,1978年考取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系鱼雷控制工程专业。25岁那一年,赵经成毕业。血气方刚的他正踌躇满志想要“一展拳脚”的时候,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时称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到学校招收教员,出于爱才之心,他们“盯”上了赵经成。
  教学?在赵经成当时的人生规划里从没设计过“教师”这个行当,他觉得 “好男儿自当上战场”,和平年代,他的理想“战场”应该是能够挥洒男儿热血的部队,而不是终日“三点一线”的“育花园”!但到学校招人的领导非常执着,协调多次,最终,赵经成还是被分配到了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作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他就这样的到了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偏远角落,一所“百业待举”的中等专科学校。
  “既来之,则安之”,要干,就要干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了自己的教研生涯。不曾想,一下就扎了进去,在教研一线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1982年-1989年这7年时间里,作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员,他就像是一颗“子弹”,哪儿需要就“射”向哪里:从最初到水鱼雷教研室当教员,再到航空特设教研室开设新课程;从被调去组建航材管理教研室,又到仪表教研室担任领导。以两年为一阶段,他在不同的教研室,不同的专业里被调来调去,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都是组织的信任,而每一次他都递交了优秀的答卷。
  机会总是留给细心采撷的人。赵经成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似乎有太多的“不可选择”,但只要认真对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在多个专业教研室的历练与积累,让他拥有了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全局思想、统帅意识和创新素质。期间有“两件事”对他人生事业影响至深。
  一是用系统工程思维看问题习惯的形成。1984年,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天津科技进修学院举办了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班。那会,“系统工程”属于热门学科。赵经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百忙之中,他挤出时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正是这一年时间的学习,对赵经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不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特别是当领导后,他总是习惯用系统工程的思维看待问题。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的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这称为系统工程法则。即从顶层角度谋划全局,通过科学组织各要素条件的的内在关系,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实现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二是开启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之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前沿技术,是管理手段革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这一技术在中国科技领域展现伊始,就深深吸引了年轻的赵经成,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叩门砖”和“金刚钻”,铸就了他之后的诸多科技成就,提升了他的管理效率。故事还要从1986年赵经成担任航材教研室教员时说起——
  当时青岛校区承接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航空特种设备计算机故障信息处理系统。这一课题在当时是一个“标新”的领域,前无古人,校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上级机关找到了当时还很年轻的赵经成。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计算机技术必将在未来“大展宏图”,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他勇敢地接下了这一重任!没有经验可循,他就带着团队成员“摸着石头过河”;设备不足,他们就利用其他单位下班时间借用计算机;没有相关知识,他们就现学现用,通宵达旦??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赵经成的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课题被成功攻破,打响了他科研生涯的“第一炮”!该课题高质量地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航空装备管理的完美结合,获得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在当时很难获取,而作为学校年轻的一名讲师,赵经成牵头获此殊荣实属难得。
  如果说前面一系列探索为赵经成铺设了通向成功的垫脚石。那么,他之后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成功运用至教学管理的开创性工作,无疑是其立足于工作使命任务,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进一步证明。
  1989年,赵经成受命到机关教务科负责一线教学管理工作,成为当时学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务科长。在院校里,教务科素有“第一科”之称,相当于作战部队司令部的“作训科”,业务范围广,管理任务重。
  上班第一天,他迎面看到的就是教务科办公室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纸张,当时的主管参谋告诉他,这是学校内部所有班次的课程表,并给他演示了一遍繁冗的人工排课方法和监控程序。这场面让他紧锁双眉,“没想到现在的教学管理还如此的落后!”他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
  在当时,要实现教学系统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无论是对军队院校还是对地方大学来说都是件难题。因为其中涉及到场地、人数、时间等诸多要素,各个要素之间又相互制约,错综复杂,而在当时比较初级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环境下,要实现科学有序的计算机管理是“难中之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赵经成的血液里素来流淌着这股子冲劲。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在之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不动声色地开始对“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进行顶层规划,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语言编程,系统终于开发出来了!该系统一经试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获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赏,院校领导对这位年轻的科长更是刮目相看。更难得可贵的是,该系统因其性能优越很快向多个军队院校推广。
  创新不止于此。1995年,总部在青岛校区召开全军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经验推广现场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赵经成率先带领团队在校区建设了校园网,并且将计算机管理系统由单机版升级为网络版,使其能够在各教研室终端有效运行,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在全军院校中是头一个。
  古语有云:“事之为功,专注为先,专攻为要,专一为径。持之以恒者,方能得人之所不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赵经成在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一步步累积和一系列实践尝试,使得他在不断自我磨砺、自我挑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名这一领域的技术专家。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他用不断创新,勇于攻关、追求卓越的态度为自己赢来了人生路上的重大突破——军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勤于思,敏于行,贵于恒——虚拟仿真三部曲
  
  “勇往无前”是赵经成对待新事物的一贯态度,是他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勇敢憧憬未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总能如约而至。也许,先行者心中都怀有这样的信念。也许,只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才能追赶飞速发展的时代。
  “勤于思”是赵经成奏响虚拟仿真创新乐章的先决条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钟倒回1996年,那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全国地方大学和军队方兴未艾。赵经成涌入这次发展浪潮中细心观察到了教育技术发展存在的弊端:创新少,不系统。为此,他组织校区人员克服了缺设备、少人员等一系列困难,集中开发出了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这三个课件无论是从技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诸多创新亮点,赢得了全国各地知名技术专家的一致好评。赵经成一下子成了教育界教育技术应用的专家名人。但他并不因此自满,相反,在其他团队成员还在为胜利欢欣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在赵经成脑子里盘旋——未来能够超越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技术是什么?军事教育训练手段的发展走向在哪里?
  最终,他找到了答案——虚拟仿真。经过研究大量的军内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资料,他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技术相结合将是下一步军事训练手段的发展方向,于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将虚拟和仿真结合在一起的概念。从此,虚拟仿真的探索大门徐徐向他打开。
  在赵经成的脑海里,虚拟仿真应该是一个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这种虚拟世界由计算机生成,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再现,亦可以是构想中的世界。而立足教学和军事训练需要,他所要创建的虚拟仿真训练世界,应能够为受训者提供高逼真度的虚拟操作(实验)环境,能对虚拟操作对象进行模拟交互操作,而操作(实验)的过程是计算机实时仿真的过程,即在虚拟化环境界面的后台要能提供实时仿真的支持模型和逻辑解算。
  为将心中勾画的蓝图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统观全局,奏响了虚拟仿真技术探索“三部曲”。
  “敏于行”是赵经成完成虚拟仿真三部曲的“制胜法宝”。
  1997年,时任基础部主任的赵经成立即将他虚拟仿真技术的想法放到课题当中去研究,从而奏响了虚拟仿真技术研究的第一部曲——解决基础实验问题。万事开头难,在这一阶段里,充满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质疑,阻挠不断不绝;调研、考察结果也不容乐观。在逼临绝境的时候,清华大学一名专家的启发似醍醐灌顶,为他指明了前路。即可以借助一个成熟的软件来进行二次开发。为找到这一软件,赵经成寻遍各地,最终在大洋彼岸——美国伯克莱大学找到。获取的过程相当波折,历时两个月才下载成功,当时的源程序打印出来就有好几摞纸。就这样,他带领课题组利用这一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历经一年时间艰难跋涉,经过预先技术攻关和探索,终于研制出电路与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系统。这一成果2002年获得全军多媒体教材一等奖,2005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随后,在这一基础上,课题组又开发出“微机接口虚拟实验平台”。“电路与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系统”和“微机接口虚拟实验平台”这两套系统当时在全国100多所高校推广了100多套,创下了军队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向地方高校广泛推广的一个奇迹。
  在赵经成的虚拟仿真第二部曲——解决机载设备的虚拟仿真实验问题里,依然充满着许多攻坚克难的故事,不变的是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我军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大量装备列装。面对风起云涌的新军事变革,全面推进军队院校人才培养,锻造驾驭现代信息战争的精兵良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赵经成在训练部当部长期间,真切地感受到部队新装备更新换代这一现象迅速给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带来的压力:一方面新装备往往需要新从业人员提前熟知性能;另一方面因为新装备只能先保证一线作战部队,学员很难能提前接触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一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军事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为破解军事训练装备匮乏问题开辟了一扇行之有效的便捷大门。何不把虚拟仿真用到机载的航空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上?他的脑海里又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想法一经出来,他立马着手实行。一样遭到质疑,一样困难重重,一样坚定执著!在赵经成的字典里似乎从没有“妥协”二字,只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气魄。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多个型号无线电罗盘、雷达高度表和超短波电台等系列航空电子装备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并及时应用到了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中,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该系统后来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期间赵经成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根据这一时期成果所著的毕业论文——“基础虚拟实验及专业虚拟化数字装备的研究”获得湖南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奖。
  “贵于恒“是赵经成虚拟仿真创新乐章的灵魂品质。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随着研究日渐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技术将是未来训练保障的重要手段。为使这项技术在航空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赵经成又给自己设定了另一个“攀登高峰”,即解决大型航空装备的虚拟实验问题,也就是他虚拟仿真研究的“第三部曲”。2004年,他倡导建立了新装备虚拟仿真研究室。
  新装备虚拟仿真研究室成立之初,各方面条件都十分简陋,所谓的研发团队也仅有三四个人。在图书馆后面的平房里,冬天极冷,夏天闷热,靠着几台配置不高的电脑,团队度过了无数个埋头奋战的艰难日夜。此时已经处在院长岗位上的赵经成,作为顶层设计方案的谋划者、思想者,是支撑大家奋勇前行的一个主心骨,一个“灵魂人物”。在攻坚克难的艰苦岁月里,当大家连续加班身心疲惫时,当大家遇到困难心力交瘁时,当大家取得一个个成果相拥而泣时,他都会出现在这个团队,为大家加油打气,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分享喜悦。
  2004年,校区在苏30飞机上启动了首个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制工作。面对一个飞机全系统的虚拟仿真,摆在赵经成及其团队成员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重大难题。一方面如此复杂庞大的系统,没有一个清晰的架构和思路很容易走偏;另一方面团队中有很多不深入了解飞机各系统专业的非专业人员。赵经成鼓励全院各专业人员共同努力,通过深入摸索,理清思路,他们首先在软件设计上创建了由视景、飞行仿真、通讯、考核评估等组件构成的开发引擎;另一方面进行机上系统的仿真建模,实现了基于开放体系结构的通用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开发平台,这样既保证了多机种训练系统的快速重建,又保证了开发平台功能的灵活扩展,并使更多低层编程人员可以无障碍地加入到系统开发工作中来,为研究室“桌面级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的开发走开了一条规模化开发、工程化管理和一体化集成仿真训练的虚拟仿真训练平台构建途径。
  “苏30飞机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的研制成功,受到了总部、海军首长、机关以及多所相关部队院校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华网、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普遍认为该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仿真训练手段,不仅在视觉、操作环境和程序上高度逼真,而且可以完成多种训练科目,有效缓解了院校和部队教学训练难题,缩短了训练周期,提高了训练效益,是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值得大范围推广使用。经应用表明:这种新型的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可以替代部分实装训练时数,其样式在训练保障手段上实现了创新,为部队日常训练、作战演习和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具有重大军事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在赵经成和机关的指导下,团队迅速开始将虚拟仿真技术向其他机型扩展。先后完成了十几个重要机型的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取得了显著军事效益。
  在开发面向地勤人员的训练系统时,赵经成及其团队成员感觉到只要加入飞行仿真就可以实现飞行员的训练功能。但这对于长期从事技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院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空军从事相关研究的单位已经做了近30年研究,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可想而知。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结果是他们开发出来的苏30飞机的飞行仿真软件包以及面向飞行员程序教学和训练的虚拟仿真辅助飞行训练系统,经过飞行员的试用得到了较高评价。飞行员说他们开发的飞行仿真训练系统操作感觉与飞行模拟器的程序相当!
  苏30飞机虚拟仿真辅助飞行训练系统经过反复试用后,部队对赵经成团队又提出了新的期望——希望他们在战术训练方面能够提供实用有效的训练手段。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后,他们启动了苏30飞机战术程序仿真训练系统的研发。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在构建飞行、武器、传感器、以及具有海军特色的目标特性、战场环境和指挥引导等逼真全面的仿真要素,以及满足仿真对抗时空一致性和多兵种不同构型模拟器的联网扩展的复杂要求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他们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这一核心,通过战场环境仿真建模、面向训练的武器传感器仿真建模、指挥引导要素建模、仿真的实时同步以及战术联网扩展等技术,实现了在系统部署上的单兵、单机、机组协同、多机协同与对抗配置,在系统功能上实现了设备操作训练、单任务训练、协同训练、分队级协同与对抗训练以及其他模拟训练系统的合同战术联网训练,为苏30部队提供了高效、实用的战术训练手段,满足了一线部队的实战训练需求,其训练模式也为其他机种的战术模拟训练手段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2010年,该系统代表海军参加了全军“砺剑2010”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手段建设成果展示,其先进性能成为该成果展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赵经成所带领的新装备虚拟仿真研究室在军事训练中成绩斐然,2011年,院校编制体制又一次调整,该研究室得以扩编为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如此一来,它的职能使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地位得以进一步加强,未来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发展空间不可限量。走过了十几年艰辛的奋斗历程,如今赵经成和他所带领的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多种机种训练系统的快速横向扩展和多层级训练系统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涵盖多个机型的虚拟仿真装备训练系统;纵向延伸构建了从桌面级、系统级、任务级、战术级到全任务级模拟器的系统研发途径,开发了虚拟维修、辅助飞行、舰面保障和弹药测试维护等桌面虚拟仿真训练系统,以及多种构型和样式的训练保障资源,为航空装备训练手段的多样化和体系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苏30飞机虚拟仿真辅助飞行训练系统及其战术程序仿真系统,经过海军、空军、地方工业部门专家以及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评审认为:总体技术居于国内领先。两项成果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心已经成为海军航空新装备训练保障资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推动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前进步伐的过程中,赵经成也一直致力“润花著果”,出版了《虚拟电路与电子实验技术与应用》、《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设计与实践》等专著4部,在《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仿真》等学术期刊上发表80余篇。在他的持续关注下,军用虚拟仿真研究与训练中心规模、实力都走在了国内前列。目前有现役军官和其他研究人员共20名,多为硕士和博士学历。
  回望虚拟仿真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团队成长的历程,赵经成及其团队得出经验总结:“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地刻苦积累,才能将虚拟的模型搭建成活生生的装备;只有主动作为、紧贴保障的使命意识,才能虚为实用,为部队战斗力服务;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工作理念,才能不拘泥于现状,开拓出新的应用领域;只有团结协作、用于挑战的团队精神,才能破解技术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这就是赵经成及其所带领虚拟仿真团队,之所以能够克服自身弱点,在与军内外很多专业强大团队相较水平、规模尚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仍能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走在海军、甚至全军前列的重要思想精华。而这些思想精华一直闪耀在赵经成的人生中,不仅为赵经成照亮了科研前路,同时也为他指明了教学管理的方向。
  
敢为先,握于胸,细入微——工程法则演绎教学改革万里乾坤
  
  和平年代,军队的将军在各自的领域里抒写着和平时期的将军风范。赵经成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位将军不一般。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教育是无法抹杀的“浓重一笔”,特别是2006年担任院长以来,他的工作重心有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管理和校区建设上。“杏坛桃李育芬芳”,赋予了将军更为丰富的内涵。而赵经成,在教学管理这条道路上,同样走出了别样风采——
  当院长近十年间,他在难能可贵地保持着自己性格中潜在的“叱咤风骨”的同时,也将院校所需的那份沉稳、厚重凝炼于身。最可贵的是,他将自己多年在技术工作中提炼的工程思想巧妙地运用至教学管理改革中,施行专家治校,融合成了如今在教育“三尺讲台”上演绎工程法则的赵经成。
  “对军队院校来说,教学改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赵经成说。
  赵经成从教期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教育改革:“专科教育改革”和“任职教育改革”。这两次改革都是他站在时代前沿,顺应时势,带领全院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的“大手术”。正是这两次“大手术”,实现了校区的“脱胎换骨”,焕然新生;这两次改革都是他践行工程法则的绝妙手笔,就像构建一栋错综复杂,充满层次感的精美工程。建筑“旅途”中,有无尽的冒险与挑战的故事,也有感人至深的精神折射。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统观全局,细致入微;立足使命,持之以恒……”事实上,多年游刃穿梭在技术与管理之间,赵经成早已将所有凝练升华的品质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利推动。教育改革记录了他多年的奋斗历程。
  1992年,在遥远的广州,吹来了一股“新风”:全国高校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向来对时势敏感的赵经成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凭借多年从事技术对部队需求的理解,他对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定位进行了深度思考。最终创新性地将专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确定为:要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围绕着这一基本方向,赵经成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效果非常明显:1993年,校区成为全军专科教育改革的唯一试点单位;1995年,全军在校区召开了专科教育改革试点经验推广现场会,将青岛校区在专科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在全军院校推广。
  专科教育改革是赵经成施行工程理念指导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有了这次成功积累,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时间定格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后,伴随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2004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之后,青岛校区被确定为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由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全面的任职教育转型。一轮新的变革“呼之欲出”。
  新世纪,赵经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飞跃。2006年7月,他被提升为院长。角色的转变一下将他推至运筹帷幄,统筹全院教学改革的沙盘前。此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任职教育转型之路到底该怎么走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多番思想交锋,运筹帷幄之后,一个指导思想的顶层方案在千呼万唤中推出:即用工程的方法推进办学转型。具体解读为:采用工程化的管理模式,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员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保障和服务部队等五个方面科学统筹起来,形成一个目标、任务和措施条缕清晰的有机集合,像构筑一栋精美工程那样系统推进,加速办学转型在实践层面落实。
  这是一个大胆、巧妙、细致的方案,一经提出,全院上下为之一振;同时,这也是一个实施难度巨大的方案,有人提出质疑,称难以如期完成。但赵经成就是一个“困难越大越有激情的人”带着对事业的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把全院师生团结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奋斗凯歌。
  这是一曲斗志昂扬,饱蘸创新思想的乐章。
  赵经成常说“院长的第一资本,不是权力、金钱,而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员队伍实际应用培养能力是任职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难题。那么,如何攻下这一难题?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最终他想出一个大胆的“超常规举措”:利用寒暑假期间,把教员全都组织起来分批进入部队实践!在此之前从没有单位组织过如此冒险的大规模实践活动。人员之多,实践地点分布之散,时间跨度之长,安全隐患之多,对装备安全影响之大等给赵经成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赵经成就是这样敢想敢干的人!
  从2007年起,连续3年,海军航空兵部队一到寒暑假就能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支支既有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又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教员团队风尘仆仆,辗转奔赴18个新装备部队开展岗位任职锻炼,参与飞行训练保障工作,切身体会机务部队生活??每位教员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都要经过考核,由部队专家出题,教员抽取考题后到实际装备中演示??经过一系列强力举措,反复“锻造”,如今的青岛校区专业教员任职岗位教育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登上讲台能授课,深入部队能服务。”
  这是一首丰富细腻,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在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中,为使“教学内容和部队装备保障实际内容和要求紧密融合”这一思想真正落实到400多个课程当中去,赵经成亲自“披挂上阵”,督促各个单位拿出每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并组织大量观摩、评比,确保每一门教学课程内容贴近部队,装备,生动,有趣,形象??在那段时间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赵院长的身影,指导课堂教学,提出整改意见??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细致入微,饱含心血。
  实验室建设无疑是赵经成任职教育改革中较为炫丽的部分。
  与其他军队院校一样,实验设备严重滞后是挡在青岛校区任职教育改革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赵经成在提出任职教育改革目标时,将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对此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青岛校区要想实现教学设备与部队一线保持一致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在赵经成这里,“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他将目光“盯”到为部队研发装备的研究所和厂商身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条寓军于民,借鸡生蛋的妙计。2007年起,他率领机关人员和专家奔赴沈阳、上海、西安等地,与50多家从事海军航空装备研制的厂所进行洽谈,寻求合作。
  开始,这些厂家和研究所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理,而寻找“共赢点”是赵经成打破僵局的“一把利剑”,他开始跟他们算起账来:“乍听上去,好像我们是在玩‘空手道’,实际上这是个双赢的举措。因为你们最终生产出来的设备将来是我们校区培养的人员在使用,如果在此之前得到相关锻炼,到部队后不仅能够节省装备到部队的人才培训开支,还能降低装备使用的故障,进而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经过反复沟通,厂家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陕西一家生产航空电源的工厂首先响应,很快,数百万的设备、样机运送到位,一个全军领先的航空电源实验室横空出世。一经实践,双赢局面果然显现。如此一来,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其他院所、厂商也纷纷响应。近四年时间里,青岛校区与601、212等十多家厂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50余个厂、所筹措直九主减系统、某型发动机附件等装(设)备400余台件,价值5000余万元,共建了发动机维修、惯性仪表、通信导航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
  青岛校区的这次任职教育改革创下了多宗“最”:改革力度最强,幅度最大,范围最广。而文中所列举的几项只是改革的“冰山一角”。在大量切合实际,符合军队发展需要的改革中,青岛校区也完成了从“雏鹰”到“雄鹰”的成长蜕变。2010年1月12日,总参在北京隆重表彰军队院校教学评价优秀单位,航院青岛校区课堂教学优秀率以92.2%位居全军榜首!总部、海军首长对他们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任职教育转型走在了全军院校前列!此后,捷报频传:2012年5月底,总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军部队训练与院校教育改革集训会议,赵经成院长受特别邀请,作为仅有的四个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的军队院校长代表之一,系统介绍了青岛校区在教育改革中的经验,得到了总部首长,全军部队和院校领导的充分认可。
  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行,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赵经成及其团队正在推动青岛校区特色任职教育建设迈入新的征程……
  
同理想 共奋斗 创未来——“我与团队共成长!”
  
  “这么多年下来,我的体会是一个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他也不能包打天下,要成事最终还得要靠一个群体,靠一个大的团队。当院长这几年,我特别感谢全院教职员工给予的理解和帮助。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家那股凝聚力,这在海军首长、机关、部队那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说起自己的团队,赵经成总是感慨良多。别看他平时做人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但他是一个极具亲和力、重情重义的人。不在战场,亦如“战场”;没有硝烟,但有浓浓的“战友情”。艰难岁月,正是这份情,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赵经成总是以自己的行动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能记起每一位教员的名字及基本情况,他的关怀总在队员们需要的时刻及时降临;他以校为家,一年140多个双休日和40多天的寒暑假期,几乎都耗在了单位。遇到有重要工作,他经常会睡在办公室,忙起来,就和同志们一起吃盒饭,吃方便面??他工作总是很疯狂,态度却很亲和:在青岛校区里,大家都知道院长有一个“1号办公公车”,其实那是他专有的座驾,但因为经常每天上下班都会捎带上同事,所以得此称号。利用路途有限时间,赵经成经常在车上和相关人员探讨教学改革和虚拟仿真技术等问题。
  他对事业这种执著追求的态度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和队员们同甘苦共奋斗的躬亲示范作风带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他对队员们的真心关爱之情更坚定了大家一起共同追逐蓝色梦想的信心。
  “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兵”。徜徉在青岛校区校园里,记者总能感受到那股子“深蓝蕴梦想”的奋发和向上,无论是“战鹰守护神”的主题雕塑,还是“甘当蓝天铺路石、争做战鹰守护神”的刻字景石;无论是教学楼前“海航机务十佳”系列灯箱;还是海樱路上“海气萦绕,春意早闹;樱花满园,谁与争俏”的藏头诗小牌??青岛校区人把对未来事业的情感渗透到了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每个成员的心。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路名都内有乾坤:海翔路比喻“海擎长空,鹰击雄风;翔回浅飞,直上九重”;海博隐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之意。每每穿梭在校园间,赵经成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他的身影融入在茵茵校园里,他喜欢看英姿勃发莘莘学子的一颦一笑,谈笑间寄予着对祖国未来战鹰守护神的殷殷期望;他喜欢对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津津乐道,雄壮的教学楼记录着他们的奋斗历程??
  随着中国由近海走向深蓝,如今的青岛校区人,肩负的使命又多了一重新的内涵:由路基扩展至舰上。随之,舰基相结合的起降、调运、光学引导等一些新的专业也被拓展出来,这方面的人才都将在青岛校区诞生。带着对肩负使命和责任的自豪感,他们一起,昂首走向深蓝!
  2013年3月,年满55周岁的赵经成从院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今后,他的主要精力将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卸下一身领导事务的繁重,赵经成更有时间和精力去总结经验,追逐创新,在军事虚拟仿真领域放飞梦想。如今,他又轻装上阵了……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