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28

我国南极科研论文发表量跃居全球前十
  5月22日,从“中国的南极事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目前位居全球前十之列。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自然》《科学》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实现了中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南极科考历史只有较短的33年,在南极科考方面的投入仍然有限。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系统性不强,在某些研究领域仍然落后。与全球南极科研论文发表量排名前几位的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当前,南极仍然是人类科学研究数据最匮乏的区域之一,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我国将不断推进南极科学研究的进展,为人类科学认识南极作出更多贡献。
  
中科院科技产业化网络联盟成立
  5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社会企业、投资机构、服务机构等120多家单位,首期联合发起的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化网络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时,作为联盟线上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正式启动上线。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代表中科院党组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并表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中科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此次成立的产业化网络联盟,采取“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本链的高效对接,是构建完整、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的一项创新举措。
  
科技工作者网上家园“科猫”平台上线
  日前,“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Scimall)正式上线启用,这标志着网上科协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为“科猫”平台开通启动。
  “科猫”平台定位于科技工作者专属的科技综合社区,旨在为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提供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务。作为开放型应用平台,“科猫”对内与“科普中国”及CAST网互联互通,对外与现有社交平台互联互通,为全国学会、地方各级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等基层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单一用户认证的一站式服务。
  
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启用
  5月27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正式启用。该系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能够兼容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可以向公众提供实时亚米级的导航定位服务,并向专业用户提供厘米级乃至毫米级的定位服务。
  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由接收卫星数据的基准站和进行数据存储、传输、计算的数据中心两部分组成。基准站和数据中心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服务。目前,系统已应用于国土、交通、水利等多个领域。
  
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
  5月30日,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9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组成的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在河北省保定市成立。
  该联盟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指导下发起成立,旨在依托京津冀地区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辐射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上中下游及相关产业链的衔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顺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了大学科技园的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资源汇聚的平台优势,为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将成为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
  
中科院领衔发现暗能量存在新证据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参与的世界最大星系巡天eBOSS国际科技计划合作组织发现了显著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科学预印本网站发布。重子声波振荡是早期宇宙中的声波振荡留下的遗迹,它可以作为“标准尺”来测量宇宙距离,也是天文学家证实暗能量存在的三种独立方法之一。
  合作组通过观测距离我们68亿光年到105亿光年之间宇宙深处类星体的空间分布发现了该信号,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利用遥远的类星体探测宇宙的膨胀历史。结合这个测量与前期研究发布的重子声波振荡测量信号,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巡天在6.5个标准差水平上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这是除超新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之外的暗能量存在的又一独立证据。为后续eBOSS类星体、亮红星系以及发射线星系巡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陆地卫星数据接收站网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建设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站网项目”)在北京通过国家验收。
  “站网项目”于2007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启动,目前已形成了由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和北京总部组成的全国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格局。项目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填补了西部、南海卫星数据空白,解决了我国部分边远地区和周边国际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使我国直接接收卫星的范围覆盖了中国100%和亚洲70%的区域,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战略性支撑服务作用,是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建设的重大里程碑。
  
科学家首次基于遥远星光生成随机数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和同事张强、范靖云等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探测遥远星光的随机数产生器, 并提出运用该随机数产生器实现无漏洞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的可行性方案。
  星光随机数对于基础物理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过去大量物理实验结果无一例外地支持量子力学,但是所有实验都存在着漏洞。因此,实现无漏洞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一直是国际上竞争最为激烈的挑战之一。潘建伟团队利用星光随机性产生于遥远星体这一特点,设计了新的无漏洞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方案,通过运用星光随机数实现物理测量的自由选择,从而大幅超越了已有实验结果。
  
浙大与耶鲁大学联手培育生命科学领域顶尖人才
  5月31日,浙江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学位项目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举行。浙大与耶鲁大学达成校际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备忘录的框架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率先开展“3+2”联合学位项目,强强联手,合作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3+2”联合学位项目指的是,浙大生命科学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选拔优秀本科生完成浙江大学三年本科学业以及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二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并同时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浙大根据该学位联合项目计划将面对全校生命科学领域选拔5名优秀本科生,该项目落地之后,浙大学生最早有望在2018年去耶鲁大学学习。
  
北理工为国际空间站带来首个中国项目
  6月4日,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空间中心乘坐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预计美国当地时间6月6日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2011年,美国国会曾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成为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垒”。邓玉林团队大胆地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与美国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NanoRacks公司签署协议,并通过各项审查,为国际空间站带来首个中国项目,为中美太空合作开辟了新途径。此次载荷采用微型微流控PCR仪,对抗体DNA片段进行在轨飞行状态下的基因扩增,来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该项目是首次在国际上利用空间环境开展的“微进化”研究。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