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7
本刊记者 夏 炎
2013年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
其中,王小谟、卢世璧、朱英富、薛其坤等知名院士,神舟飞船、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张柏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等科学家获得年度人物殊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获“终身成就奖”;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获“杰出大学校长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江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教授钱坤喜获“杰出贡献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晋等14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浩等6人获“科技型企业家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段海康获“文化艺术创新奖”。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司司长张彦通;科技部信息中心主任胡晓军等相关领导,陈清泉、戚发轫、石元春、叶奇蓁、戴汝为、王梦恕、刘先林、赵文津、周立伟、朵英贤、侯立安等近二十位两院院士为获奖者颁奖。
本届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影响力、创造力、转化力、责任感为评选标准,历时六个月,历经征集候选人、候选人资格审查、候选人展示、大众网络投票、专家评审、颁奖典礼等6个阶段,提名候选人达300余人。
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是为了奖励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激发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扬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共评选出了袁隆平、杨振宁、白春礼、孙家栋、闵恩泽、师昌绪、徐光宪、顾秉林、邓中翰、黄伯云、陈创天、陈可冀等200余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科技型企业家。
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杜祥琬、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刘燕华分别作题为“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创新模式转型”的主题报告。
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科技界人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参加典礼。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辑张刚致词。他在致词中指出:
2002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活动隆重开起,在科技界引起重大反响,直至今日活动历时11届,今年我们的评选活动历时6个月,历经征集候选人、候选人名单审阅、候选人展示、公众网络投票、当选人数及名单评审、颁奖典礼等6个阶段,提名候选人更是多达300余人,公平、公正、公开,是任何一项评选的生命力。今年奖项中首次设立文化艺术创新奖,参评人涵盖了香港和澳门地区。
11年来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的流程、机制,日增完善、日增成熟,我们的目标是创办科技界具有专业品质的盛会,评选科技前沿人物,弘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这里每一个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科学中国人都将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致词。他在致词中表示: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科技界已经成为了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活动,很有代表性,也有权威性,而且确实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国家在各个战线上的很多有卓越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被全国人民认识、尊重。
我们今年有很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开展,神州十号现在正在天上,蛟龙号也在下水,歼15在辽宁号的航母上多次起降,都标志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创新活动在开展。
特别奖——终身成就奖:
王小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工程专家
王小谟发表获奖感言:我们在雷达领域一些初步的成就是我们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们得了一个国家最高的科技奖,也是对全体研究雷达的科研人员一个很好的鼓励,这次科学中国人也颁发给我终身成就奖,我希望可以和所有的同仁一同把雷达事业搞的更好,永远走在前面。
特别奖——杰出大学校长奖:
刘道玉
武汉大学原校长
刘道玉发表获奖感言:感谢科学中国人组织了2012年度人物的评奖和颁奖活动,我非常高兴获得这份荣誉,这是一份迟到了25年的荣誉。为什么说迟到了25年,我担任校长的时间是1981年7月22号到1988年2月10号,我免去校长已经25年了,那么这个荣誉说明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的肯定,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切的期盼。要问我中国的理想大学到底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很难答,我觉得中国理想大学肯定有,但不是现在,路程还相当遥远,我现在正在写一本《理想大学》,但是写的非常艰难,我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当然也就不能够写的很明白,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肯定会传承杰出的教育家、大学校长,而中国的理想大学将在他们那一代来实现。
特别奖——杰出贡献奖:
卢世璧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
卢世璧发表获奖感言:我是个医生,实际上作为一个医生很不容易,他必须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科学知识,然后用这些知识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病人,当然了我们希望都能治好,可是这个是不可能的,既使是你很努力去做,也很努力去学习,还有一些病
人是很难治疗。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有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治疗病人,这个都需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自我去钻研,刻苦,去 克服一些困难,创造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这样的话才能更好为伤病员服务。我希望我能够做到这些。这次给我荣誉,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希望能够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钱坤喜
江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教授
钱坤喜发表获奖感言:谢谢《科学中国人》杂志,虽然这个奖不是官方的,但是我觉得更有意义,特别的珍贵,因为它开了一个先例,就是像我这样一个平民百姓,只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同样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样也能有相应的奖励,这个在我们官方的科学奖励中,根据我个人的经历、经验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要谢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组委会最佳评审团。
获奖者代表王俊发表获奖感言:
所有的华大人都想做一件事,希望能够把我们的科学技术、基因科学、基因的技术应用到所有的老百姓身上去。去年《自然》杂志给我个人的荣誉,以及给华大的荣誉,是一个科学界的荣誉,它告诉我们,中国基因科学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我很自豪,我更自豪的是中国会成为第一个基因技术应用到老百姓的国家,我希望华大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好领路人。
获奖者代表翁震平发表获奖感言:
我想借用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教授的一段话,他说作为一个中国的海洋科学家,搭乘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载人深潜器,看着载人舱里面满目全是中国的文字,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仪器,到海底去进行科学研究,实在是非常的振奋,非常的感动,我想这也代表了我们很多的中国科学家的心声。我作为蛟龙号研制单位的一个成员,能够为我们国家提供先进的海洋装备,我想这是我的责任,但是我想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发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的号召,这是我们伟大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和我们所、以及我们所有从事海洋装备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定会竭力全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获奖者代表谢东钢发表获奖感言:
今天的高铁车厢能国产化,就是因为在我们院诞生了第一台1万吨的卧式气压机;如今的核电能国产化就是因为我们院在上海建设了国产的第一套1.65万的自由锻,使200、300吨的零件能像面团一样被蹂躏,产生出一个合格的产品;现在在天上飞的飞船就有我们3.2米的轻合金整体合金环。这是我们的装备砸出来的……我们感到自豪,所以再次感谢《科学中国人》杂志,也感谢在座的各位院士,各位科学家,今后能多多的关注西北地区,我们中国重型机械装备研究院。
获奖者代表余成斌发表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科学中国人》给我们颁这个奖,这是对澳门做科研人的一个很好的认可。在回归前澳门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科研的荒漠,基本上没有任何科研的条件,没有科研的设备,没有科研的基金,我们只是几个大学的教授,在大学用大学的一些科研经费做一些科研。回归以后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2004年澳门的科技发展基金成立以后,政府对我们有很大的支持,后来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澳门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了一个很好的科研的平台,最后我们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得到了国家的科技奖,这对我们澳门科研来说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鼓舞。这个是在回归以后澳门在科研上的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获奖者代表王国栋发表获奖感言:
获得这个奖励首先感到是沉甸甸的担子,因为现在我们国家的钢铁工业面临着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要把我们今后的工作从科技创新中做起,使我们国家的钢铁工作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获奖者代表张万斌发表获奖感言:
我们这个成果是在我们国家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来,长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取得的,青蒿素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医药界方面一张名片,虽然我们疟疾已经很少了,但是在国际上每年还有3亿人到5亿人感染,尤其是在非洲这些国家,由于价格比较贵,很多人吃不上药,每年还有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而死亡,因此欧美一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资金来做这个青蒿素的人工合成。我作为研究有益化学的,有责任有义务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现在我们已经和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在合作,把我们的成果尽早的能够实现产业化。
获奖者代表康玉柱发表获奖感言:
感谢《科学中国人》组织这次颁奖会,我很激动,我在塔里木实现了中国古代海相油气的首次重大突破,发现中国第一个特大油田,这是我们几代人在西北,在新疆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我们团队各地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我要继续努力,为我们的油气工业做出新的贡献。
获奖者代表赖来利发表获奖感言:
感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举办这个盛会,我希望尽快完成我们的中国梦,复兴祖国,为耀我中华目标努力。
获奖者代表汤国栋发表获奖感言:
我本人是四川大学做桥梁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我们研究的是解决桥梁钢索破断垮桥的问题,我们引用航空技术研究桥梁钢索与按照预警技术,解决桥梁钢索断丝不断锁,和断锁不垮桥的问题,这项工作在艰苦的进行当中,我们也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项工作在国外还没有出现过,希望大家关心我们后面的工作,为我们国家的桥梁安全问题做一点贡献。
获奖者代表李昌珠发表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获得2012科学中国人这个奖项,感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我从事这项工作40年,建立了一个体系,那就是工业油料植物育种、栽培、油质转化,转化成能源产品,未来的路很漫长,我希望在各位前辈科学家,特别是在座的院士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后续的工作。
获奖者代表刘鸿亮发表获奖感言:
作为环保工作人来说,我获得的奖,我觉得汗颜,因为我们国家的环境实在是比较差,或者说太差,我们没有改变这个情况,或者我们想改变,而难以改变这个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呼吁政府,我们全体人民要监督我们国家的环境,让它改变现在的严重污染的情况,特别是我们首都的环境污染现在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对这种情况我想我们不能够怠慢,我们要紧急的奋斗来改变目前我国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式。
获奖者代表付小兵发表获奖感言:
我们从事的创伤医学研究属于军事医学领域,同时也服务于平时的老百姓,所以获奖也是一种责任,我想它会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医学科学研究当中,不断的有理论发现和技术的创新,最后要造福中国的老百姓。
获奖者代表王蓬发表获奖感言:
今天获得这个奖项非常高兴,我们今后会继续努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者代表段海康发表获奖感言:
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一直想当科学家,阴差阳错做了艺术,今天我能站在这个科学最高殿堂,跟这么多院士和科学家在一起,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样我觉得我们艺术工作者,能对城市创造更好的作品,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
获奖者代表李晋发表获奖感言:
感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把这个份量非常重的奖项颁给了我们,我们的研究领域是绿色建筑,我想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一下绿色建筑,如果按照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建设模式的话,几百年之后我们临海的大城市将会有一半是在水里面,我们希望改变我们的建筑设计模式和建设模式,希望能够将这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建筑设计模式引领到未来,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未来能有一个绿色的环境。
获奖者代表邓涛发表获奖感言:
感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给我这样一个荣誉,作为一个科学人,科学是无国界的,我长期从事肿瘤干细胞研究,我希望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从海外回到国内,在国内生长、发芽、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