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闽系茶山:远洋茶路的魂与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09

——词与物的证据
  
陈保亚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题记
  2017年4月28日到5月6日,北京大学茶马古道考察队在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等项目支持下,考察了福建主要茶山以及茶叶运输的水路和陆路,线路从福州、安溪、泉州、莆田、武夷山、建瓯到宁德。
  在中国各省区中,福建以茶类多、名茶多和茶业历史悠久而著称。具有独特生态环境的武夷山茶业率先发展了茶叶发酵术,这是茶史上的一个转折,由此导致了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产生。欧美人恃茶行为的兴起,尤其是欧洲人对发酵茶的依赖,加速了中国发酵茶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以读音tea为语言特征的远洋茶路。远洋茶路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成为欧美恃茶民族不可缺失的连接命脉,早期丝绸海路、陶瓷海路和香料海路都转型为远洋茶路。远洋茶路的出现是继茶马古道以后茶叶再次影响世界远征线路格局的重大事件,从此茶路可分为连接欧亚大陆的茶马古道和穿越三大海洋的远洋茶路。远洋茶路上茶叶传播受阻是美国独立战争和中英鸦片战争的主要导火线。
  穿行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两栖茶路把茶马古道和远洋茶路连接起来。闽粤茶路是最具代表性的两栖茶路文化遗产,闽系茶山又是认识闽粤茶路的关键。闽系茶山现存于词与物中的茶文化遗存是重建闽系茶马古道和认识远洋茶路兴衰的主要证据之一,也是认识一带一路的重要依据之一,亟待保存和抢救。
  
欧美人恃茶行为:远洋茶路的兴起的条件
  
  在欧亚大陆的早期远程贸易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有丝绸、陶瓷、香料,由此形成了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但这些远征古道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而是经济利益驱使的纯商道。由于丝绸、陶瓷、香料并非生存必须品,纯商道可能在某个时期相当发达,比如汉代、唐代和元代的丝绸之路格外活跃,但遇到民族、文化冲突或自然环境的恶化,纯商道容易中断。茶马古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茶马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蒙古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由于吐蕃、回鹘和蒙古等民族对茶叶的依赖,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时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这是欧亚大陆交通的一次重要转折。
  欧亚海路远程贸易也有悠久的历史,由此形成以阿拉伯人为主宰的丝绸海路、陶瓷海路和香料海路。这些海路也属于利益驱动的纯商道,仍然容易中断。自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于17世纪把饮茶习俗引入欧美人群后,汉茶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向欧美的传播所形成的远洋茶路,彻底改变了世界海路的格局。茶逐渐发展成为很多欧美人的生活必需品。可能欧美人和吐蕃、回鹘、蒙古等民族在基因遗传上或生活环境上有某些相似处,也形成了恃茶行为,于是远洋茶路成为欧美民族生存命脉,不能中断,大量茶叶开始从海路贩运到欧美。到18世纪初,饮茶习惯逐渐风行于欧美,欧美商人到中国买茶的数量与日俱增。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购买茶叶的主要机构。据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记录,我们可作一些统计,1792年,茶叶已经占荷兰进口中国货物总值的80%以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茶叶的价值已经占英国从中国进口全部货物的88%以上。到1832年,广州茶叶出口总额占广州全部出口商品总额一半以上,相当于生丝出口总额的7倍以上。由于当时清政府只许广州港一口通商,茶叶在广州出口的惊人比例基本就是全国茶叶出口的比例。这些茶叶主要运往欧美消费。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为近代欧美多家东印度公司的重头,所经营茶叶的比例基本代表了当时海路上茶叶贸易的比例,整个海路基本上就是远洋茶路。
  正如藏族、阿尔泰民族恃茶行为的出现引发了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和香料之路等远征古道向茶马古道的转型,欧美人恃茶行为的兴起引发了丝绸海路、陶瓷海路和香料海路等世界远征海路向远洋茶路的转型。
  远洋茶路的转型是世界海路的一次重要转折。远洋茶路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后续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关系和格局。1773年12月16日,北美人民为了反对英国的“茶叶税法”而爆发“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茶叶需求持续增加,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换茶叶,白银过度流失,对华贸易出现大逆差,于是英国人开始走私鸦片来换取茶叶,结果导致1840年到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后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要求中国全面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以进一步获取茶叶等商品,由此导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闽系茶在远征茶路上的传播力度:来自语言的证据
  
  远洋茶路的起点不应该只是中国沿海的某个港口,只是不同时期港口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但语言的证据把更多亮点转到了闽系茶山。
  从现存西文文献看,远洋茶路最早有两个源头,语言形式为分别塞擦声母的cha和塞音声母的tea。这两个形式又有变异,形成Cha系统和Tea系统两大分支。Cha系统源于粤语的茶的读音cha(tsha)。Tea系统源于闽语茶的读音,比如厦门话te(文读ta),潮州话te,福州话ta,建瓯话ta。
  葡萄牙人最先到达珠江口岸,接触粤语人的茶文化后,把粤语茶的读音cha引入了欧美。荷兰人先在马来西亚一带接触到闽语人的茶文化,又在台湾海峡两岸接触到闽语人茶文化,开始把闽语的茶用荷兰语拼写为thee,并进一步引入欧美,形成了Tea系统。
  粤语系统的cha和闽语系统的tea在欧美有过竞争。17世纪的英文文献保留有cha或tcha的写法,这是粤语cha系统的读音,后来英语都换用了闽语茶Tea系统的读音,即现代英语的tea。闽系茶Tea在远洋茶路上传播更为广泛。从闽语区开始,从东往西经过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马来语为teh、印尼语为teh、爪哇语为the、斯里兰卡语为they、南印度语为tey,希伯来语为te、捷克语为te、匈牙利语为te、荷兰语为thee、德语为tee、芬兰语为tee、丹麦语、挪威语为te、瑞典语为te、法语the、意大利语为te、西班牙语为te、英语为tea、威尔斯语为te、南非塞索托语为te。这些读音的连接形成远洋茶路图,经过太平洋的东海、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经过印度洋的红海、地中海达到欧洲,再经过大西洋到达美洲。
  
武夷茶山:发酵术的天然环境
  
  陆羽《茶经·八茶之出》列举了我国出产茶的一些地区,闽系茶山福州、建州便在其中。从武夷山到福建沿海山地,以闽江为主干,加上晋江、九龙江、文溪、木兰溪,所形成的湿度、温度和纬度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更为关键的是,闽语人率先系统地发展了茶叶发酵技术。在欧州人的恃茶行为中,发酵茶是最大的需求,尤其是全发酵茶红茶为欧州人的第一需求。作为全发酵茶的红茶,率先在闽系茶中出现。清初周工亮所著(1612—1672)《闽小记》中的一段话是现存文献中涉及早期发酵茶的重要记录:
  武夷??、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此须如昔人论琵琶法,使数年不近,尽忘其故调,而后以三吴之法行之,或有当也。(《闽小记》卷一·闽茶,P3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紫色和赤色是发酵茶的重要特征,二者的区别在于发酵程度的不同,红茶为全发酵茶,呈现赤色。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呈现紫色。松萝制造茶法本为黄山一带炒青绿茶制作法,引进武夷山后,在武夷山独特的湿度、温度和纬度环境下,发展出了发酵制作法。
  乌龙茶作为半发酵茶,其技术进一步从武夷山传播到福建其他各地,泉州安溪发展出现了著名的铁观音。乌龙茶还进一步传播到广东、台湾和东南亚等地。
  红茶作为全发酵茶,武夷山正山小种是早期的代表。据武夷山星村镇赤米茶公社周五经理介绍,“小种”指武夷山小种茶树,“正山”指真正的武夷山,和武夷山外的小种相区别。英语用Bohea Tea指正山小种茶,字面翻译应该是“武夷茶”,Bohea当地话即武夷。福建武夷红茶问世后,技术进一步向福建各地及华东南、华南、西南扩散。安徽祁门红茶技术也源于武夷山红茶技术。红茶最为欧洲人所好。18世纪红茶已经大量销往欧洲,尤其是英国。据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记录可作一个统计,直到18世纪末,红茶仍然是中英茶叶贸易和中美茶叶贸易的主要部分。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进口绿茶超过红茶,但英国进口红茶仍然占据大宗。至今欧洲人所饮茶中80%以上为红茶。
  发酵茶在武夷山区的出现,是茶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茶从此分成了两大类,发酵茶和不发酵茶。发酵茶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满足了欧美更多人群的恃茶行为。武夷山发酵茶技术进一步向印度及世界各地扩散。发酵茶更多地通过远洋茶路走向欧美,深刻的影响了东西方海路的性质。
  清人梁章钜(1775-1849)《归田琐记》(1843-1844)记载了武夷山茶历经宋元明清的兴起和繁荣过程:
  “时宋时武夷已非无茶,特焙法不佳,而世不甚贵耳。元时始于武夷置场官二员,茶园百有二所,设焙局于四曲溪,今御茶园、喊山台其遗迹并存,沿至近日,则武夷之茶,不胫而走四方,且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外夷,而北苑之名遂氓矣。武夷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他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华书局1981年于亦时点校本,第146页。)
  天然环境与独特的发酵技术,使闽系茶成为远洋茶路的魂与源。
  
闽粤两栖远征茶路:从武夷山到广州港
  
  欧美人对闽系茶的需求,使闽系茶走上远洋茶路,也带动了闽系茶以外的茶叶走向远洋茶路。清朝乾隆看到了和西方通商收纳关税有利可图,尤其是西方对茶叶的极大需求所带来的关税是一大笔财富,于是于1757年规定只许广州一港通商,以便于收纳关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口通商,中华所有的茶叶都往广州港汇集后走向远洋茶路。
  一口通商导致了中国南方特殊运茶古道的出现。这是和中国西部茶马古道不同的古道形态:两栖远征茶路。中国西部的茶马古道要翻山越岭走向高原,由于江河湍急,难以行船运茶。与此不同,连接广州港的珠江水路异常发达,茶的运输形成水陆两栖景观。茶山上采摘的生茶,先通过人背马驮运到江边制作,再行船运往广州口岸。于是在武夷山南北和南岭南北,出现了大量陆路与水陆衔接的码头,沿江繁华的村镇星罗棋布,江边岩石上留下了众多的马蹄印、拐印和船夫撑杆印迹。武夷山下梅、赤石、星村等重要村镇过去都曾是运输武夷山茶的重要码头。
  在众多的两栖远征茶路中,最重要的是武夷山到广州的闽粤远征两栖茶路。武夷山茶经人背马驮或走竹筏木船顺山溪到下梅村,再逆梅溪水运到崇安县。从崇安县(武夷山市)向北翻山越岭到江西铅山县河口镇,再沿着信江顺水行船到鄱阳湖。接下来溯赣江行船到大余,再人背马驮翻越南岭的大庾岭,过梅关进入广东南雄,从南雄顺浈水行船到韶关,再顺北江行船到广州。
  1942年,由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要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就是著名的五口通商。从此一口通商结束。五口通商以后,闽系茶既可顺福建的闽江、晋江、九龙江、文溪、木兰溪等到沿海,也可北上走长江、钱塘江出海,闽粤茶路逐渐开始萧条,但是它曾经的辉煌见证了两栖茶路的运行机制,见证了远洋茶路的兴起过程。闽粤茶路是最具代表性的两栖茶路文化遗产,闽系茶山又是闽粤茶路的源头,是远洋茶路的魂与源。科
  
  
研究课题
  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
  2013: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3AZD051)。
  2014: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4ZBD102)。
  
致谢
  这次考察得到北京大学文博科创工程团队及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武夷山星村镇赤米茶公社(周五家)、建瓯东峰茶厂和宁德龟山赤溪镇院前村等沿途多家单位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