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古代建筑之精华——故宫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2

本刊记者  李 扬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世界5大宫殿之首。故宫自明朝兴建起,至今已延续近600年历史,其体现的不仅是古代劳动者的汗水,更是设计者智慧的精华。
  
规模和形制
  
  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时期。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打算迁都北京,于是下诏以首都南京故宫为蓝本,开始计划修建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在修建之前,光是木料、石材等的采集工作就准备了11年。故宫从1417年开始修建起到1420年完成,仅花费了3年。
  故宫的选址严格遵循了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原则。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临金水河。万岁山为专门营造皇城风水而修筑的一座人工山,采用的正是挖护城河的淤泥。护城河宽约52米,环绕着整座故宫。
  故宫的具体位置为北京市中轴线的中心。从上空向下俯瞰,故宫为一长方形城池,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故宫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内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城内外建设布局严谨。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建宫原则,故宫的左边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如今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现如今为中山公园;前边的朝臣办事处现如今为故宫博物院;后面的市场从古至今都为人们从事各种交易的场所。
  故宫的周围有一条高12米,长3400米的城墙。在城墙上,有东、西、南、北4个大门。其中位于南面的午门为故宫的正门,它的形状如一凹字,“凹字”正中的墙上有一座重楼,东西两边的墙上各有两座阁楼。午门除了供皇帝专人行走外,还为皇帝下诏书和下令出征的地方。除午门外,其他3座城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
  在故宫城内,主要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为皇帝处理政事、举办国家大典的地方,主要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核心。内廷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与皇后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及坤宁宫为中心。在故宫城内的众多建筑当中,最著名的核心主建筑则要数三大殿。
  
重檐庑殿的主建筑
  
  太和殿是故宫当中最为显眼的大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18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41年(1562年)改称为皇极殿。清顺治2年(1645年)改为今名。该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
  太和殿由午门后的5座汉白玉拱桥通过太和门而入。太和门为故宫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在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金水河自西向东从广场前蜿蜒流过。金水河上架有5座汉白玉石拱桥,被人们称金水桥。穿过太和门,迎面便是太和殿了。
  太和殿建立在高约8米的工字形汉白玉基台上。基台共分为3层,每层的基台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3层基台当中还有3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据统计,基台上的透雕栏板有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为1460个,龙头为1138个。这些装饰不仅在造型上呈现出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且在结构功能上又成为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的地?石和望柱下伸出的龙头都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第3层基台的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最后由龙头流出。
  太和殿的屋顶采用古代建筑形式中规格最高的重檐庑殿顶。重檐庑殿顶共有两层屋檐、9条屋脊,在顶层屋脊的正脊两端各安装有高3.40米、重约4300千克大吻;而其余的8条岔脊则各装饰有10个镇瓦兽。镇瓦兽按照古代建筑等级最多为10个,它们由一个骑凤仙人指引,先后顺序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太和殿上的镇瓦兽为中国汉族宫殿建筑史上最全,彰显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太和殿内的装饰亦十分华丽。太和殿的屋檐下建造有密集的斗?,梁枋上装饰有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太和殿的门窗上部为菱花格纹,下部为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为镌刻有龙纹的鎏金铜叶。在太和殿内,地面上共铺有特制的“金砖”4718块。这种砖表面淡黑、油润、光亮,为苏州特制的砖。在太和殿内,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举行了如登基、大婚、册封、出征等各种不同的盛大典礼。
  在太和殿后为中和殿。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中和殿的屋顶采用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在去太和殿之前,皇帝先在该殿内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才进入太和殿内举行仪式。此外,在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皇帝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为故宫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殿。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保和殿的屋顶亦采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形式。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除此之外,还为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独具匠心的设计者
  
  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蒯祥出生于建筑世家,他的父亲蒯富为明初的一名宫廷建筑师,曾被任命为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子承父业,于永乐15年(1417)年出任故宫的总设计师。
  蒯祥出任总设计师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建造天安门。这项工程于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最初被命名为“承天门”。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的称赞,就连明成祖也十分喜悦,于是称他为“蒯鲁班”。
  故宫被建成之后,次年便发生大火,三大殿在火中均被焚毁。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蒯祥又再度被任命负责兴建太和、中和及保和三大殿。除了修建故宫外,蒯祥实际还亲自主持了明十三陵中的裕陵等多项工程建造。因有功于朝廷,蒯祥于1456年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
  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介,蒯祥在建筑学上的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蒯祥精通于数学尺度计算,在每项工程施工前,他都对设计图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所建的建筑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因其高超的建筑工艺,蒯祥不仅被皇帝称为“蒯鲁班”,在民间也颇具声望;加上其为人谦逊节俭,被人们誉为“德艺双馨”。
  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其关键在于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合理组合。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在故宫的建筑中,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如此,才呈现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故宫。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