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2

——记中国油田开发研究年轻副教授魏兵
  
本刊记者 陈 浩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从加拿大学成归来的魏兵,作为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教授,正在用自己无限的热忱,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祖国的油气田开发研究工作中。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誓奉献祖国的石油事业,这便是对魏兵科研工作的最好诠释。
  
结缘油气 潜心学习
  
  2009年,魏兵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毕业。毕业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推荐下,怀揣一个“石油”梦想,他来到了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之所以来到加拿大,魏兵说:“加拿大在油气开发方向,尤其是稠油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是学习石油工程专业最理想的留学国家”。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他十分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在某些方向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探索化学驱技术的新方法和新理论研究中,他们针对条件比较苛刻的稠油油藏,采用自组装方式的超分子体系来提高传统体系的稳定性。这种体系,不仅流动控制能力较强还能有效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近井地带的吸附损失,运移至地层深部后“靶向释放”到目的层位,有效提高了化学驱体系的效率。博士期间,魏兵就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而这一优秀研究成果,还获得了2012年的国际能源埃尼奖秘书处提名,这一切对于当时还是一名博士生的魏兵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只要刻苦努力,得到的自然是成功的花环。”魏兵始终坚信这一点。
  顺利完成博士研究后,魏兵申请到了加拿大博士后基金资助,又继续在新不伦瑞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期间,魏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致密油藏高含蜡原油渗流规律,经过1年多的研究和油田现场指导作业,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Corridor Resources Inc.油田G-36。而这一切,都是他不懈追求与努力的结果。
  回忆起在加拿大学习、工作的5年多时间,魏兵仍感触良多。特别是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时,那种压力与痛苦是无法想象的,而魏兵全都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了,这份经历不仅让魏兵感悟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他明白了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可贵。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他不但积累了宝贵的国外教学经验,还在埋头科研中,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科研理念,这一切都让魏兵获得了更多服务祖国、奉献石油事业的“资本”。
  
学成归国 专注教研
  
  2015年,魏兵入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项目,进入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蒲万芬教授团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该人才项目经费的资助下,魏兵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技术需要,开展了复杂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和理论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魏兵和他的团队首先瞄准了高温油藏,从高分子材料基础结构出发,通过分子设计,联合攻关多糖类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修饰方法,最终形成了化学性质稳定的固相非均相体系。根据研究成果,他不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还受邀在2016年提高采收率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作大会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关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倪永浩教授给魏兵的邮件里这样写道“我刚刚读过你发表在Energy & Fuels上的文章,你做的很好,这一研究很有意思。”同时,这项研究也得到了四川省面上项目的资助,魏兵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把这项研究成果尽快在现场转化。
  致密油藏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条件油藏,已成为了全世界石油发展的亮点领域之一。而在我国的陆相盆地,致密油藏也分布比较广泛,开发潜力不言而喻。2015年,刚刚回国的魏兵就参与了国家“973”基础研究计划“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在蒲万芬教授指导下,他多次深入新疆油田现场,收集整理地质油藏特征及生产动态,并把问题带回实验室细心钻研。
  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针对我国陆相致密油特征,他们建立了超临界CO2的扩散模型及高效排驱模式,还对CO2在致密孔隙中的封存潜力作出了判断,实现了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项目研究的后3年,蒲万芬教授还将重担和信任交给了魏兵,自己在背后默默支持,这一切都让魏兵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但在重担之下,魏兵却仍保持着那份乐观,他时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压一压才能知道自己能挑多少斤的担子。”
  科研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奋斗之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2016年1月,魏兵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碳酸盐岩缝洞型稠油油藏注空气/二氧化碳可行性实验正式获批立项。缝洞型的稠油油藏是复杂油藏的典型代表,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这种油藏条件中束手无策。是否可以把空气引入缝洞中和原油接触氧化,通过火烧油层的方法,达到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的目的?魏兵对这一课题的设想可谓是“创新和冒险”并存。
  他告诉记者:“虽然火烧油层技术在现场有应用,但是针对这种超深层缝洞型稠油油藏是否可行,应该怎样实施,仍有很有关键技术问题需要破解。”2016年6月,魏兵受邀参加了俄罗斯喀山国际热采会议,并作大会邀请报告,在会议上和国外业内专家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前期的探索,魏兵所在的科研团队全面阐述了该地区稠油的氧化规律和燃烧特征,尤其是证明了沥青的表面结构对燃烧动力学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在会议上也得到了行业专家的认可。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不但能提升课题组综合竞争力,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去“享受”科研的乐趣。2016年,魏兵所在的团队和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热采方向进行了深度学术交流,并开展了联合主办国际会议、研究生互访、教师互聘等合作;2016年12月和澳大利亚CSIRO研究中心在新材料合成方向达成合作意向并受邀作关于提高采收率技术和理论学术报告。在“走出去,引进来”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过几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在复杂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方向也小有成就,共培养硕士生10名,培育本科创新团队3个,研究生挑战杯团队2个,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7篇发表在行业内top期刊上。虽然科研之路并不都是坦途,但魏兵始终认为:“做研究的过程也是磨炼自己的过程,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弯下腰、沉住气、稳住神,善始善终完成每件事。”
  
常怀感恩 不忘初心
  
  回望过去,魏兵难忘师恩。他深知:自己的成长,与一路上良师益友对他的鼓励与引导有着莫大的关系。魏兵告诉记者,硕士毕业时,正是在沈志虹老师的鼓励下,他才坚定了出国读博、献身石油的决心。而如果没有多年在国外的学习积累,他也就不会喜欢上自己现在的方向,更不会从事科研工作。
  作为一名地道的北方人,归国后初到南方工作,对气候、饮食等很不适应。蒲万芬教授不仅在在科研中给予了魏兵很多指导与帮助,信任他能力的同时,并委以重任,在生活上也给予他许多关怀。这些都让魏兵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并充满了动力。对于魏兵而言,两位“心细如丝”的老师就像明灯一样,为他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她们所给予他的这些东西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现如今,作为硕士生导师的魏兵,也在延续着老师们的思想,传递着自己的理念,指导着一级级研究生。“如果能让学生觉得做研究很好玩儿,这说明我已经成功了。”魏兵这样告诉记者。 
  日常的研究教学中,魏兵对自己的学生更多是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和指导。在魏兵眼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思维比较开阔,“想法”也很多,如果“疏导”不通,难免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每次组会,魏兵总是提前备好零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们放下束缚,“胡思乱想”,畅所欲言。除此之外,在生活中,魏兵还不忘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为学生制定了:修学、修为、修心的3点要求,简单的6个字却包含了他对学生健康成长浓浓的期盼。
  时光匆匆。从事科研以来,每天办公室、实验室和家,三点一线的生活也早已成为了魏兵的生活常态。现在担任西南石油大学复杂油气藏三次采油中心主任,更让他觉得肩负的分量沉重。他时常说:“协调工作与生活,我恐怕是做的最差的。”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则是他最大的遗憾。在他心里,培养好学生,做好科研,能为祖国的石油行业贡献绵薄之力,早已成为了一种情怀。未来,他还将不遗余力地在这条路上继续奋斗!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