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2

整理|本刊记者 舒雪萍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国家计委和教育部审批立项,原冶金工业部批准,依托于北京科技大学,1991年11月开始筹建。经过4年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于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随后分别于1998年、2003年、2008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每5年一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实验室组织结构
  
  实验室主任兼书记由吕昭平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C.T.Liu教授担任,副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黄伯云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4名,其中教授和研究员29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18人,教师中博士学位人员占100%。实验室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有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个,“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和讲座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
  
实验室研究方向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立足于国际金属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金属材料科学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目标瞄准研究和发展以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一代基础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研究工作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强调新材料、新机制。注重新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研究,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方向跨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体包括:新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研究、新金属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基础研究、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新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能源电站材料与寿命评估。
  与此同时,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折叠新金属结构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的相图及相形成规律,金属间化合物的精细相结构,有序结构和内界面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变、强度与脆性,金属基及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强加工及组织纳米化,高性能新金属材料,多孔及泡沫金属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折叠新金属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材料功能效应,如电、光、声、热、力等及其相互转换效应的物理本质、材料的成分、功能特性与微结构的关系,功能器件特性与材料成分、结构、工艺及使用条件的关系,纳米及各向异性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折叠新一代传统材料,创新工艺的物理冶金基础、组织及取向的形成规律,制备与加工过程的工艺优化,组织—性能关系,折叠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快速凝固雾化喷射沉积成形新技术与新工艺,注射成形制备加工技术,半固态加工与连铸连轧技术与工艺,机械合金化的原理与工艺,定向凝固特种材料制备技术,折叠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原子层次上的计算材料学,计算机模拟,原子松弛技术以及热力学计算方法的应用,材料多层次模型化、仿真及其应用,各种材料的显微组织定量表征与组织—性能定量关系,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机模拟和寿命预测,材料合成新技术的计算机模拟与优化控制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
  
科研成果
  
  在5年的时间里,实验室立项的科研项目就有500余项,实到经费约2.9亿元,其中纵向近2.4亿元,横向近0.5亿元。纵向科研经费约占科研经费总额的83%。国家“863”计划项目17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58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17项,省部委项目180项,横向协作课题190项。实验室共获得3项国家级奖励,21项省部委级奖励,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195项,鉴定科研成果7项,出版和编辑专著22本。另外有两项成果被科技部选为“十一五”成就展参展品。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950余篇(其中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10篇,国内重要期刊论文340篇),发表ISTP收录会议论文87篇。发表的论文中有766篇被SCI收录,占论文总数的73.9%;179篇被EI收录,占论文总数的17.3%。其中不乏影响因子达到10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1997~2002年间该实验室承担国家“863”科研项目有:计划显微力学探针在薄膜和表面力学性能评价中的应用、铸造大块金属玻璃材料研究、大块金属玻璃功能结构材料和应用研究、新金属合金及复合材料、多孔与泡沫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喷射成形技术及应用开发研究、超高强度高韧性铝合金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高性能Al基非晶/纳米涂层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高强度块体纳米结构材料实用化制备技术研究及应用、Fe3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与非真空熔炼、低成本高性能钢制造技术-500MPa级碳素钢先进工业制造技术、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研究、半固态轻合金设计、制备与成形技术开发应用。
  
实验设备与人才培养
  
  实验室着力打造5个公共实验平台:材料制备与加工、微观结构分析、性能测试、物理模拟系统以及高性能计算模拟。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共1600余台套,设备原值达8000余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22台套,30万元以上设备43台。具备较完备的材料合成与加工、性能测试与组织结构分析、数据计算模拟与安全服役评估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系统。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了CNAS权威认证,测试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
  实验室规划建设了5个研究合作平台: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滚动支持、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军工材料平台、轻合金国际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平台。实验室正在成为金属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联合与流动的方针,实验室利用设备及技术上的优势,设立对外开放课题,积极吸收国内外人员作为访问学者来室工作。同时,通过主办国际性的会议,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室讲学,或派研究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考察、短期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验室还十分注重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承担国内外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的材料科学研究、性能测试、检验及分析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
  实验室承担着培养高级科技服务人才的任务,5年的时间总计培养学生463人(包括毕业和在读学生),其中博士128人,硕士335人,博士后24人。分别有毕业生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北京市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及十佳学术之星等称号。历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均接近或达到百分之百。开放和交流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对开放与交流的认识不断升华。首先重视以开放课题为代表的实验室的社会引领和服务作用,其次强调面向国际一流开放和进行实质性合作是提升实验室研究水平的必要手段。另外实验室开放交流与合作面向一流学校、一流学科、一流教授,在原则上要坚持多形式、重实效、制度化,为满足国家、社会需求服务。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