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山水之间有书声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2

——记“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本刊记者 李 扬

  
  
  2014年,由文化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有20个全国各地的建筑作为候选。作为少数由中国设计师独立设计的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成功入选。
  象山校区的设计师王澍为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他在为这座校区设计之时,成功将“自然、山水、人文”的理念倾注于其中,从而开创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独特的园林式、开放式校园环境。作为中国当代建筑领域里唯一入选的校园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犹如一朵灿烂绽放的奇葩。
  
颠覆以往的自然设计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省杭州市。学校所处的位置在杭州市的郊区,那里有山有水,从而为校园的设计和建造埋下了天然的伏笔。
  在决定设计这座校区时,王澍曾提出了他的理念:“我的设计理念就是重新发现自然,让建筑场所重新回到再造自然场景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的原生态自然之中。”并且他还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理念。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它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在今天的建筑行业中,人们更在意的是建筑技术和对人的服务,轻视的是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更加忽略掉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而在古代传统的建筑行业中,人们则强调的是建筑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古代传统中,人们最尊重的是“道法自然”原则,即把自然看得比人的地位更高。而王澍则重拾了这一传统,并且将其完整地应用到了他的设计理念当中。
  例如,在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众多风景中,你常常会寻找到一些类似于古画中的风景。在某一个院子里,当你偶然一回头,会惊喜地发现与《溪山行旅图》相似的风景。而对于因何要设计这样的校区,王澍曾在他有关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学院设计的文章中回忆,他与当时象山学院的许江院长进行了一场文人般的交流。许院长给他写了3首诗,用一种非常诗意、朦胧的方式传达了他的要求。王澍对他的要求心领神会,所以才有了今天将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经过细致打理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充满智慧地打理山水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一座充满了趣味的园林式、开放式校园。在修建校园之初,王澍借鉴了北宋文学家李革非的名言。
  李革非在他的《洛阳名园记》中曾提到:“园林建设应有6大原则——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和眺望。”宏大是中国人在整个审美架构上的意向,它带有包容世界的感受。幽邃是古人对平和的一种向往,带有遗世独立的意味。苍古、水泉和眺望则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至于无论是建筑的修建还是观赏都需要人,所以当然要有人力参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修建中,王澍正好将这6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融入到了校园建设当中。
  建设之前的象山校区所在地只是一座荒山、一片稻田,以及边边角角上的一点点村庄。但经过改造后的象山校区,除了多了一些建筑外,原来的山也并未发生改变。所有的建筑均依山而建,按照山的形状形成它的风格,从而达成了山与建筑间的一种平和对话的关系。过去稻田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田埂,在象山校区里也依然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只不过它们稍加修整,变成了莘莘学子在校园里走的路。矗立在校区附近的几户破败房屋,以及人们为通电而架起的人造天线,到现在仍原地不动。而在象山校区内,人们还可出其不意地寻觅到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这些看似随意的景观,实则都是经过设计者充满智慧的精心打理,目的是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园林意境。
  “天人合一”是古人追寻的一种理想,本身也是一种风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不仅遵循园林的建设格局,而且采用一种“新世界”的营造手法重新寻找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在象山校区中,有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该片谷地不采用传统的小桥流水设计,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的建设形式。通过廊桥这一全新的创意手法,象山校区被一分为二,形成各自十分宁静旷远的场所。
  寻常时候,莘莘学子穿越山路、建筑,来到路边、水边的凉亭、小屋。这些地方都是既可以探讨学术、又可以展览作品的地方,某些时候它们还可用作某种非常规的教室、会议室。本着“开放式校园”的办学理念,来自社会上的人们也可到这座校区里来参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对中国建筑、教育甚至社会观念中普遍迷失的山水情怀的探寻,更是人们对传统古典人文精神的回归。
  
散漫而又庄重的建筑
  
  建筑讲究美学,而美学则体现于建筑的外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在具体使用的材料、外形与构造方面,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朴素、韵律及深藏的美。
  从使用的材料看上去,象山校区建筑所采用的皆是朴素的砖、石、夯土和水泥。它们用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偶尔辅之以木料和钢材,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们在长期与山水共存中发展出的平和相处的智慧。另外,设计者还别出心裁,从浙江全境回收了砖、瓦、石等材料超700万件,应用到建筑的建造当中,于是又营造出了一种传统村落城镇建筑被毁坏后人们怀念自然的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看上去虽散漫,但每座建筑其实都遵循着“方正、有格”的原则。这是因为中国两千年文化历来尊崇儒学,将“方正、有格”的制度作为礼仪的核心。于是,所有的建筑都建立在一个以“回”字为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回”即合院,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方正”的含义。建筑从“回”字出发,遵循减法原则,所有建筑都是“回”的某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聚合在一处的形态,从而体现出建筑自身的庄重之美。
  当今时代的建筑十分强调实用性,而象山校区的某些建筑构造却带来了这方面的挑战。比如,当你走在某一条楼梯上,会突然发现这条楼梯的上下两层楼梯高度竟不一样。虽然这种构造也许会带来使用上的不适,但却多了一种如钢琴曲般的韵律之美。又比如,在现代的建筑里,人们都习惯了窗明几净的空间,而在象山校区的建筑里,你却会寻找到光线暗淡的环境。对于学习美术、艺术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才刚好可以想事情。
  建筑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文化,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诗意。而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人们可以寻找到满足这些要求的全部创意。这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既彰显了自然的野趣,又给予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深深启迪。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