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科学带动发展 转化造福人类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7

——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发展纪实

本刊记者 王 辉


  
编者按
  在二十世纪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纪里,人类见证了诸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等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但人类健康却没有从这些进步中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因为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有一条鸿沟,有人称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为了填平这条鸿沟,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它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虽然转化医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我国已有一批先遣部队集结优势技术与人才已进入该前沿领域,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2011年11月19日,辽宁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免疫学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它的成立加快了辽宁省免疫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为实验室和临床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使实验室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际,使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更好地促进辽宁省免疫学转化医学又好又快发展。
  这一专业委员会正是由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发起的,同时,他们还发起成立了组织器官再生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科带头人马东初教授应邀在“2012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沈阳军区总医院通过转化医学,推动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规范化临床应用的模式和做法,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好评。2013年学科成功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主办了“2013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这标志着学科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进入国内同行的前列。自此,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在转化医学促科研成果有的放矢方面为业界做出了表率。
  
一段奋发有为的图强史
  
  翻开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的科研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部学养深厚因而成就辉煌的历史。
  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成立于1978年,在田庆生、初俊杰和刘亚革等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基础研究型科室在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内发展的道路,探索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的最佳路径。尤其是初俊杰担任科主任期间,大胆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前行,提出了“以科研养科研”的发展理念,积累厚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被批准为沈阳军区临床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马东初教授担任科主任以来,特别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上任之初,就在导师吴祖泽院士的指导下,启动了自体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技术的前临床研究,建立了GMP条件下CIK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十一五”期间学科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确立了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以第三类医疗技术为切入点的发展模式。2010年,按国际标准建成了一个拥有多个步入式操作间和独立质控单元的大型cGMP洁净室。cGMP洁净室符合我国《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及现行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并严格遵照国家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队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相关检查准入标准,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等第三类医疗技术,并获批临床应用。2011年,医学实验科与肿瘤科、放射治疗科和介入治疗科等相关科室合作被批准为全军肿瘤诊治中心。
  作为转化医学的平台和基础与临床连接的桥梁,多年来学科以勤奋严谨、锐意进取的精神,努力培养专业队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在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和冷冻保存及增殖分化调控等研究方面有着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合作开展了国际上第一例胎肝干细胞移植工作;在免疫学研究方面,较早地开展了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诊断的研究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免疫过继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一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工作积累,对于推动形成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和医教研全面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院对学科投入的逐渐加大,使学科的各项建设,包括学术水平、学科规模、设备装置、综合实力、人才梯队等,均有明显提升,为学科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个医学创新的实验园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学科开展一切工作的总原则,为广大军地患者服务是学科发展的宗旨,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室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更好地为广大军地患者服务,学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现有格局和运行模式,按照“医院发展战略纲要”,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以第三类医疗技术为切入点,强力打造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强化“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协作中心”和“干细胞临床应用协作中心”建设,使相关第三类医疗技术能高效准入,安全平稳运行,并努力使其最终形成临床应用指南;强力打造基础科研支撑平台,强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建设,为以第三类医疗技术方式准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方案准备技术、理论和人才;强力打造分子诊断和质量控制平台,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为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方案的临床应用把好质量关,并最终实现个体化的临床应用。学科努力加强与相关临床科室在多种模式下的合作与协作,不断促进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方案的临床转化,同时,学科也不断拓宽渠道,努力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促进学术交流和新技术的引进。目前,学科已初步完成了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了体系化、规模化和具有转化医学特色的学科布局。
  近年来,学科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治疗技术包括,自体CIK治疗技术,自体TG-CIK治疗技术,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技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单个核、CD34和CD133)和器官来源干细胞移植技术。其中一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免疫细胞治疗800例。同时,开展的各类相关检查大幅度上升,2012年达到1000人次。从以上取得的成绩看,这种学科布局不仅适应转化医学的要求,而且也为学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学科发展目标,科室实施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学术带头人和平台负责人负责制。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各类人员的行为职责;通过实施选择式目标管理,落实各项工作的进程;通过狠抓精细化管理,提高质量建设水平和科室管理水平。
  在通过制度抓落实方面,学科要求所有的课题要有开题报告和实验设计;所有的制品制备和实验要有操作规程;所有的制备操作和实验要有详实的记录。特别是在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制定了一整套GMP文件,涵盖了细胞制品制备的所有环节,共计204个文件,约50余万字。同时,学科还建立了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定期课题汇报制度和定期学术交流制度。在人员使用上强调一专多能,为此,建立了岗位轮换制度,在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医教研的主阵地
  
  在医疗工作中,学科临床应用的技术基本上都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技术含量高,操作过程复杂。因此,医学实验科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把质量作为核心,强调所有技术操作和制品制备均应严格遵照“严谨、无菌、精准、有序”的原则进行,用一流的技术、高质量的制品为患者服务。
  在科学研究中,他们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作为基础向临床转化平台的优势,注重探索解决临床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科的技术优势和长期积累,积极参与和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重点学科群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注重世界观的构建和方法论的形成,强调系统全面地看问题,并提出统筹兼顾的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提升能力,而不是片面注重技术的掌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学科人员素质和能力均有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一人多能,一人多岗”。同时,研究生学习也受益匪浅,其中一人成为某大学的教研室主任。
  总之,他们恪守“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牵动科研”的创新理念,以技术创新带动科研和教学,再以科研和教学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在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基于这个发展战略,目前,学科已初步形成了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团队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研发团队,并与相关科室临床应用团队协作,积极推动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转化应用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学科共参加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包括“973”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军队和省部级课题1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奖励72项,其中二等奖4项。招收博士后研究生1人,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人。
  学科在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在造血干细胞,特别是巨核细胞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系统,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体系,涵盖了从干/祖细胞增殖特性到可塑性,从细胞因子到微环境调控,从多倍体化和分化成熟到信号转导途径及药物靶分子的筛选等方面。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前沿。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学科起步扎实,布局系统合理,运行严谨规范,开始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并受到关注。
  
一个将威士诚的凝聚体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两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就是说,一名良将决定一方事业的成败,一名科主任决定一个科室的兴衰。 
  医学实验科主任马东初教授是一名转化医学专家,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性强、有转化潜力和实用性好的研究成果。在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有核细胞多倍体化研究、干细胞移植研究和免疫细胞治疗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并将一批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担任科主任以来,他能够站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求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完成了对既往分散、独立、交叉少,重复多的科研模式的全面整合,确立了“夯实基础、建设平台、谋求发展、服务临床”的学科发展理念,实现了学科发展模式“由独立科研向协作攻关”和“由科研为主向转化为中心”的转变。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医学实验科在这位实力超群的强将的领导下,集结了副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技师1人,博士后指导教师1人,硕士导师1人,他们同甘共苦,为医学实验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在科研研发中经风历雨、迅速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也有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带着激情和梦想走进这个创造者的理想部落,一边与棘手难题交锋,一边行远自迩、攻坚克难。
  
编后语
  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学科布局特色明显,运行模式科学高效,学科影响不断提升,学科文化不断凝练,发展战略定位清晰。“十二五”期间,相信医学实验科在马东初主任的带领下,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以转化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模式牵引,将学科建成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地区顶尖,国内国际均有影响的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中心这一目标必定指日可待。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