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03

中科大自主研发机器人柔性手爪国际获奖
  近日,在第21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及学术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一款机器人柔性手爪获得“最佳操作奖”。
  传统机器人是刚性机器人,刚性手爪存在原理性局限,只能操作少数刚性规则形状物体,而且成本高、控制难度大、环境要求苛刻,远远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物流、家政服务、农业作业、救援、安防和国防等市场空间巨大的新产业需求,已成为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瓶颈。中国科大自主研发的柔性手爪采用刚柔合一、电气互补的设计原理,突破了刚性手爪的局限性,显著提高了手爪与被操作物体表面之间的贴合度,有效降低了物体形状分析的精度要求,极大改善了手爪与操作环境之间的可接触性。与现有各种刚性、柔性、软体手爪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操作更多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表面特性的物体,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落户青海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获悉,我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项目将落户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红崖地区。2016年11月底,海西州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签订了《中国火星模拟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2017年7月下旬,在海西州州府德令哈市举行了项目总体方案讨论会暨协议签约仪式,确定了项目建设的选址问题。
  类似的火星模拟基地是开展火星科学基础研究,进行火星与地球对比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火星在地貌、地质和物质成分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特征。如,地貌为荒漠,没有植被覆盖,地质上有河流、湖泊干涸的沉积物,物质成分方面有大量硫酸盐、高氯酸盐等水流干涸后的遗留物等。而该基地在上述3个层面有类似于火星的特征,这也是其成为火星模拟基地的原因。未来,我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将集科学传播、旅游观光、体验休闲、科学实验为一体,以星空文化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把该基地打造成我国首个火星文化创意体验基地。
  
中国“熊猫计划”公布最新暗物质探测实验结果
  8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熊猫计划”(PandaX)项目负责人季向东博士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办的2017年度国际高能粒子天体物理大会上宣布了“熊猫计划”项目合作组最新暗物质探测实验的结果,在高达54吨/天的国际最大曝光量下,得到了暗物质与核子的碰撞截面小于6×10-47cm2的限制,再次刷新了对暗物质粒子性质限制的世界纪录。
  这是“熊猫计划”继2016年7月发布580公斤级探测仪的首个探测结果后,第二次发布国际最灵敏暗物质探测结果。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对该探测仪进一步降低噪音和长时间的运行,使对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4倍多。国际高能粒子天体物理大会是每年一度的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最重要国际会议之一,吸引世界主要相关实验组和顶级学者参加。在哥伦布的会有350多位学者参加,季向东是大会主要邀请报告人之一。
  
我国在寨卡药物研发上获突破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团队合作,在多肽类抗寨卡病毒(ZIKV)药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设计的多肽类病毒灭活剂可有效杀灭寨卡病毒,阻止其感染孕鼠及胎儿,这一发现为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ZIKV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猴子身上分离,近年来在巴西等地大规模传播。截止到2017年3月份,全球约80多个国家或部落报道了ZIKV的蚊媒传播感染。研究人员在对ZIKV E蛋白的序列分析和研究后,成功研发出一个能够灭活ZIKV的多肽候选药物(Z2)。研究发现该多肽能与ZIKV的表面蛋白结合,扰乱病毒表面稳态,致其穿孔,最终使病毒失去感染活性。他们还发现Z2多肽具有穿透胎盘屏障的能力,不仅能够降低ZIKV感染孕鼠血清中的病毒滴度,还能显著降低胎盘和胎儿ZIKV的感染率,阻止ZIKV的垂直传播。同时,该多肽灭活剂对孕鼠及胎鼠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有望发展为可防治ZIKV感染的新型药物,尤其适用于孕妇这类寨卡病毒感染高危人群。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海洋微生物资源库
  近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深海大洋生物资源探测开发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建成世界库藏量最大和种类最多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
  中国大洋协会从“十五”时期(2001-2005年)开始启动了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近15年来,中国科研人员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中采集了大量的水体、沉积物、硫化物、大生物等样品,获得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了近1万株微生物,建立了第一个深海菌种库。菌种功能多样,包括高温、低温、抗重金属等深海极端微生物,在药物筛选、环境保护、工业、农业等领域中有重要应用潜力。目前海洋微生物菌种库中细菌、真菌等海洋微生物库藏2.2万株,涵盖3400多个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深海菌种库,并有潜在的微生物新种约500个。在基因资源库方面,初步构建了深海微生物基因库,完成了近300株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为深海基因资源的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阿里云城市大脑3篇论文入选ACM
  近日,据阿里云方面消息,城市大脑3项技术论文同时入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第25届国际多媒体会议ACM Multimedia(简称ACM MM),论文研究成果将用于智能判断交通事故、人流轨迹,同时将解决研究过程中交通数据样本不足等问题。3篇论文的同时入选,证明了将城市作为创新平台的城市大脑,已经成为智能研究的第一平台。
  据了解,ACM MM今年共收到675篇论文,经审慎的多重评选,最具价值的论文才有机会受邀参加大会,其中仅7.5%的论文可在大会上做口述报告。城市大脑入选的其中2篇论文已获口述报告资格。
  这3项研究结果均由城市大脑项目组核心团队、NASA计划的人工智能大脑—阿里巴巴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成员得出。ACM MM会议由世界最大的科学教育计算机组织ACM(美国计算机学会)主办,该组织历史悠久,成立于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的第2年,图灵奖即由该组织颁发。
  
我国将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
  近日,我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搭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此次考察队共96人,考察总航程预计为19000余海里,共83天,计划10月10日返回上海港。
  
这是“十三五”期间的一次重要的考察活动,以“雪龙”号船为平台,将开展北极航道综合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调查等考察工作,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欧海、西北航道和北极高纬度海区等重点海域开展业务化调查。另外,此次北极科学考察也是我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观测的内容包括了微塑料、酸化等,都是首次加入观测的项目,未来还将建立长期观测端链,开展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标准化的建设,推进北极环境的长期业务化观测和建设工作,加快中国北极考察开发事业赶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京成立
  “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启动大会”暨“第一届中科院智慧城市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正式挂牌成立。该联盟将依托中科院的产学研优势资源,结合中科曙光等企业的实践经验,在关键路径实现行业协同,破解现有产业联盟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及院地对接,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邓麦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等专家代表,国科控股、中科曙光等8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以及10余位城市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会上公布了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科院微电子所、计算所等26家院所单位,以及中科曙光等80多家中科院属企业,涵盖物联网、生物医疗、智能智造、城市规划、平安城市、产业孵化等诸多领域,是目前我国涉及领域最全面的智慧城市联盟。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