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打造“北京创造”新名片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03

张伯旭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说蒸汽机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发电机是电气时代的标志,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那么机器人就是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标志。机器人产业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前沿阵地,综合运用了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直接引发了新制造模式和新商业模式的兴起以及智能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追踪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共同探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既有时代性,更有紧迫性。借此机会,我愿与各位分享对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的思考以及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愿景和路线图。
  
第一,世界机器人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近年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不同技术之间、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机器人产业竞争格局。
  一是由硬竞争转向软竞争。随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快速融合,机器人组件向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发展,控制系统向基于PC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似乎驱动技术更加数字化和分散化。机器人技术呈现智能化、网络化和定制化的趋势,人工智能、仿人仿生成为重要方向,这意味着机器人将由硬的机械电子产品转变为软的信息网络终端。在机器人硬件日益趋同和成熟的情况下,机器人的差异化竞争最终将体现在软件上,软件系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成为未来机器人复制的关键。
  二是由已知领域应用的竞争转向未知领域应用的竞争。当前新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就是前沿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加快应用发展,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已知领域的迭代式技术创新以及应用的规模化拓展,更集中体现在未知领域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和大量潜在的新产业、新业态的衍生,市场主体之间不仅是指定领域的竞争,还有可能在更广阔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形成不同维度的错位竞争。
  三是由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竞争。在科技创新加速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基于产品分类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但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和生产要素条件的产业内部分类更多,要求也更高。未来市场竞争向超越产业企业界限,形式也将由原先的产品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生态的竞争,竞争的范围、对象和内容将更加复杂,市场主体只有形成互依共生的生态系统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和提升。
  以上竞争格局的转变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大发展、新突破提供了机遇,也加快了中国迈入智能社会的进程。
  
第二,中国正从机器人应用大国转为创新大国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长35%。从2017年起,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6年工业机器人生产7.2万台,约占全球的1/4,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在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取得了部分优势,正在向机器人应用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
  北京是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动能最强劲、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正处于构建高精尖精密结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在中国成为机器人创新大国的进程中,北京将发挥三大优势,努力成为机器人创新发展的领军者。
  一是科研优势。北京聚集了清华、中科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机器人领域重点科研院所近20家,拥有一批由知名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国家机器人标准秘书处也设在北京。北京还汇聚了170多家机器人创新创业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志航公司的骨科机器人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肌注外科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航天科工开发的空间修复、智能巡检等特种机器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生态优势。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前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策源地,在机器人的前沿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2016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287.6亿元,产业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拥有人工智能企业240多家,专利申请数累计7841项,均位列全国第一。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北京聚集了百度、航天云网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在机器人关键部件等领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数十家专业技术联盟。此外,北京是我国风投最活跃的城市,众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云集,为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北京大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政策环境优势。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三维打印设备等高端智能装备。《关于促进北京市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部署了关键技术攻关、功能部件及成套装备研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重点任务。《关于促进中关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机器人研发及成果转化、市场推广应用、融资租赁及担保等方面提出了十二条措施,对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给予支持。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产业优势要素,培育产业创新生态,机器人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
  
第三,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
  
  站在全球视野,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从起步到提速的重要时期。我们将牢牢抓住当前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创新迎发展,以创新求突破,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研究编制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到2025年建成全球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未来几年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先选项、阶段目标、实施路径和主要举措。借此机会,我做一个简要介绍:
  我们将聚焦三大重点,优先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应用,支持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我们计划分两个阶段实现战略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120-150元,培育形成10家行业领军企业,10个研发创新总部,实施10个工业机器人重大应用项目。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将达到600亿元以上,形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操作系统及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
  我们将按照四大领域分类推进产业升级:
  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人机协作、真空结晶、物流搬运等机器人。到2020年高端机器人灵活度、精准度和安全性显著提升,新工艺应用领域超前研发并实施,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产品在工业智能化改造应用中的市场份额显著提高。到2025年视觉识别、检测模块等功能显著增强,可在人机共存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具备较强竞争实力。
  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医疗、公共服务、家庭服务机器人。到2020年骨科手术、神经外科等医疗机器人实现较大规模临床应用,具备自主行走、人机交互功能的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示范应用,教育娱乐等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量产。到2025年医疗机器人智能模块增强并实现广泛应用,公共服务机器人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能力,并在商用及公共服务领域规模化应用,家庭服务机器人具备灵活安全作业、自然语言理解的功能,带动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壮大。
  特种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军用、空间和消防救援机器人。到2020年军用机器人、空间在轨服务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一批新产品实现突破、军民融合机器人实现进展,特种机器人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到2025年,空间、智能、国防等领域涌现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特种机器人在专用和民用领域实现更大规模应用。
  核心部件和前沿领域重点发展智慧识别软件和操作系统、减速器、伺服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到2020年,应用软件、减速器、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满足机器人需求的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柔性机器人、网络机器人、共融机器人、数据采集及利用、知识引擎技术实现重点突破。
  我们将采取七项主要举措保障目标的实现:
  一是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载体。支持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批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锌星协同创新机构,支持机器人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产业化。
  二是推动机器人标准创制。支持企业牵头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完善国家级机器人检测服务平台。
  三是加快机器人推广应用。实施制造100工程,支持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解决方案,加大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应用力度,建成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
  四是优化机器人产业布局。以中关村为核心,加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依托亦庄开发区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深入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
  五是完善机器人产业生态。延伸机器人产业链条,细分细化专业分工,发挥市场应用和拉动作用,鼓励首台首示首用,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机器人双创基地,构建开放式众创空间,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融合生态圈。
  六是营造产业合作良好环境。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连续举办国际性产业论坛、行业展会、机器人大赛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建设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服务平台。
  七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一批机器人领域全球顶尖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团队,优先推荐高端人才和团队申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评选,鼓励市场化培训机构和校企合作等开展机器人相关人才培训,加快建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把握机遇、时不我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北京创造”新名片,让机器人更快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助推智能社会的早日到来。
  (作者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原文整理自作者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