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09
——写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周年之际
本刊记者 马丽娜 吴应清
4年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简称:创新院)成立;4年中,创新院厉兵秣马,以开拓创业者勇于探索、不惧艰险的创新豪情砥砺前行,胸怀国家和集团科技创新全局,在短短4年的发展中,创新的斐然成绩有目共睹。成立4周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展路上的一个节点,更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
应势而生——勇于探索的开拓者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擘画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出: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团结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新驱动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指出,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必须努力引领科技创新潮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在世界竞争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权;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力,开辟发展新空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信息电子“主力军”,始终重视创新发展,视“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基因”与“密码”。目前,中国电科有在职职工1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比64%,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1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11个。自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8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4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4项、申请发明专利16489项、获得专利授权5307项。
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中国电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深化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把创新放到中国电科“创新、协同、效益、可持续、共享”五大方针首要位置,把中国电科真正作为创新的企业主体,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方案并开始实施,出台了科技创新“二十条”意见,着力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强网络信息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着力基础和前沿性科学研究,着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以高水平、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时代激荡,风云际会,创新院应势而生。
创新院是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二级成员单位,于2013年8月27日成立,是从事电子信息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开放式科研机构。
据院长马林介绍,创新院刚成立时的名称是“中国电科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其寓意就是致力于成为中国电科在基础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研究院。创新院的成立,是中国电科把科技创新作为一种业务形态、一种工作形态去抓,形成的物化的、标志性的表现。“创新”二字,集中体现了这一定位和宗旨。当其正式批复时,名称为“信息科学研究院”,而“创新院”的名称逐步为业内所熟知。
4年来,创新院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概念创新、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开放协同创新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营造了开放、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体系重构、打造技术创新业态”。创新院当前主要专注于认知与智能、大数据、微系统、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和方向研究。创新院通过中澳信息与电子技术研究创新中心、大数据创新中心、亚欧科创中心微系统中心、认知与智能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国内外一流平台汇聚全球一流团队,以“小核心,大外围”“开放的平台、流动的人才”“揭榜挂帅”“项目经理制”等模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主导及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电科“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致力于形成增强国家电子信息领域和国防军工装备未来能力的“技术引擎”。
——肩负使命
“三三制”是中国电科集团公司创新体系重构的体现:实现军工、民品、科技“三业互动”;强化系统、整机、元器件/软件“三级协同”;形成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三层布局”。
具体来讲,即:以构建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线,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汇聚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布局,成体系开展攻关,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军民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对军民业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创新院作为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机构,正是中国电科技术创新体系重构工程的产物。
建院伊始,中国电科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表示:“创新院的成立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自主应对竞争挑战的重大举措;它肩负引领电子信息行业科技进步重任,是打造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协同创新的试验田,是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转化交易的示范平台。”
创新院肩负特殊使命,是集团公司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业务抓手,是致力于增强国家电子信息领域和国防军工装备未来能力的“技术引擎”。
同时,他还表示:“创新院是一个创业式的研究机构,肩负汇集集团公司科技力量形成协同合作、对外开放的倍增力量,布局近期工程应用和产业急需关键技术攻关和战略性长远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创新院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重构特许大胆的‘创新试验田’,不仅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更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基于以上使命,中国电科在成立创新院时就明确了六大定位: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创新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机构;集团公司对接国家、军队、社会技术创新需求的重要渠道;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试验基地;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战略投入的重要载体;广泛联合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力量,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团队的重要枢纽;推动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转化交易,构建技术创新业态的示范平台。
——两大亮点
“军民融合”和“校企融合”的做法,是创新院的两大亮点。
在“军民融合”方面:一是深入推动军民融合“三级协同创新”互动发展。以建设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为抓手,通过亚欧科创中心微系统中心、大数据国际创新中心等,吸纳国内外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动、交流、合作、培训、开展客座研究等,打造一流团队。二是加快推进军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民用化转移。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微系统、感知探测、无人技术等,作为共性技术,本身就具备军民两用技术特征,未来,创新院将加快推进这些技术在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小镇、物联网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推动“民参军”积极有序发展。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从熠星等平台发现好创意、好苗子,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创造热情与才能,为国防科研提供充分的创新源泉。
在“校企融合”方面:一是向高校开放项目、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资源,吸引广大领域内重点高校以实习、联合培养、共同攻关等方式,为高校培养研究能力扎实的硕博士毕业生;二是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方式,为高校提供大量电子信息领域基础前沿重点研究课题与方向,丰富高校老师的选题方向;三是采用委托培养的方式,让技术骨干走出去,到世界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访问交流,与全球前沿水平同步发展,今年派出多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访问交流。
——三层架构
4年来,创新院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外围”的“三层架构”开放式组织架构。
核心层以“三所两中心”为依托,以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为创新资源,包括未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所、微系统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电科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中心、知识产权中心等,央企熠星大赛的办公室设在创新院。
紧密层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为合作对象,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形成紧密合作的科研共同体。
松散层主要指创新院建立常态合作机制的国内外创新机构,包括与悉尼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的中澳信息与电子技术创新中心、受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委托成立的亚欧科技创新中心微系统中心,和欧洲微电子中心(IMEC)的常态化合作。
在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创新院开展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布局优秀知识产权组合、归集管理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为集团公司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央企熠星大赛方面,熠星办公室专职运营大赛全赛程,通过3年多的努力,将熠星的范围从集团公司拓展至央企层级,2017年更是吸引到76家央企的1200多个项目参选。
——四大特色
2017年,是创新院成立4周年之际。这4年来,创新院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近200人中博士超过百人;汇聚了一批以国家“万人计划”等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形成了以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时敏可信网络等一批代表性的原创科研成果。
“渠道、协同、平台、人才”是创新院的“四大特色”:
——渠道特色:创新院积极履行集团公司对接国家、军队、社会技术创新需求重要渠道的作用。在微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协同特色:创新院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三层架构”的核心层,协同创新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手段,协同创新优势明显。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项目策划与实施上,创新院协同了集团内单位25家,集团外21家;并与欧洲微电子中心(IMEC)、悉尼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以及香港应科院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
——平台特色:创新院作为开放式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建立了微系统总体技术中心(微系统技术研究所)、认知与智能实验室(筹建)等重要的集团创新平台,致力于形成集团公司未来发展重要的“技术引擎”。
——人才特色:创新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起点、年轻化”的人才队伍:全院员工博士占比56.9%;平均年龄33岁;汇聚了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集团首席科学家、美籍大数据专家等一批领军人才。
胸怀大局——助力集团成为“大国重器”
网信事业创新发展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深度整合网信领域创新资源布局、推动军民融合、形成网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电科体现创新主体作用、履行央企担当的使命与责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以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和中国电科发展总规划以及科技创新分规划为指引,以支撑打造集团技术体系为目的,创新院正在电子信息领域体系技术、系统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全面发力,重点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微系统、物联网等创新方向,打造新动能,成为增强国家电子信息领域未来能力的“技术引擎”。
信息系统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时敏可信网络等为主要方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形成人工智能模型、技术组件、算法、平台开放等服务能力体系为目标,着重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论证、基于开放服务性智能平台的多无人平台和协同任务系统等研究。其中,时敏可信网络重点面向大型企业在广域分布协同设计等业务需求,设计组网弹性强、传输稳定安全、部署成本低、业务开发快的专网解决方案,支持机构间海量数据实时可靠传输共享。
微系统所主要从微系统共性基础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微系统前沿技术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构建微系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共性基础技术瞄准构建高度协同、稳定、可靠、标准化和开放式的设计与制造能力,重点发展微系统协同设计技术、微系统制造工艺平台技术、微系统安全与可信技术、微系统测试与验证评估技术和微系统标准化技术等。
物联网所着重发展物联网架构相关基础核心产品、物联网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新型智慧城市数据融合平台及数据体系支撑性研究和产品研制。其包括物联网芯片、智能网关、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港、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同时,打造物联网的生态平台,并开展平台与基础设施运营,加入国家物联网基础工作组、ITU、ISO、W3C等标准化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物联网标准工作。
创新院正继续瞄准全球前沿补好基础研究短板、突破应用研究转化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增强科技供给、建立高技术服务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变,助力中国电科成为党和国家的“大国重器”。
面向未来——不惧艰险,砥砺前行
4年来,在机制上,创新院形成了以打造集团公司“创新特区”为目的的改革发展方案,打造创新、人才、成果、机制、文化五大“高地”;形成了《高层次创新团队管理试行办法》等消除创新障碍、激发创新活力的办法;采用项目经理制、市场化取酬制等一批较为有效的项目管理与人员管理办法,实现灵活、高效的管理效果。
在创业创新上,创新院做出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一是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有十多人次入选国家、军队、集团等不同层面的专家计划;二是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如通用功能平台、时敏可信网络等;三是形成了电科集团开放式创新的新局面,为基础前沿领域创新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
面向未来,创新院制定了明确的创新创业计划(发展规划),设立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并明确“发展重点”。
“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其第一步:2017年,布局开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微系统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创新成果,物联网、智慧城市系列产品基本成熟,认知与智能实验室、亚欧科创新中心微系统中心等开始运行。第二步:到2020年,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微系统、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知识产权成果,形成3~5项世界一流的、具备较大技术优势的代表性创新成果,物联网、智慧城市系列产品形成业态,新型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一定的全球影响力。第三步:到2030年,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基础前沿研究的创新高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成为世界一流人才的集散地,成为拥有世界一流科研基础设施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
在“发展重点”上,创新院首先“超前布局基础前沿研究”。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汇聚力量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敏可信网络、微系统等领域和方向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其次,“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物联网技术系列创新成果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实施技术跨越工程等,具有现实意义。时敏可信网络创新成果对于工业控制网、金融交易网、电力控制网等对大容量传输、实时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同步性都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极具推广转化价值;对于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间互联互通网络基础服务,也极具应用价值。再次,“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投入多元、全球聚智、机制灵活、转化高效等特点,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创新平台。创新院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建设认知与智能实验室、亚欧科创中心微系统中心、中澳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创新院—协同院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
对于近期的工作计划与部署,马林院长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引进高端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人才,形成对高端人才的一揽子支持,创新团队与项目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激励、培养;统筹创新平台的布局,推进大数据、物联网、时敏可信网络等业务实体化运作,开展技术成果转化试点;策划布局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方案,推进硅谷创新中心等创新中心建设;务实与地方政府对接,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在地方落地,实现央地共赢。”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创新力。“以人为本”是创新院一贯坚持的核心——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用有尊严的待遇挽留人、用良好的氛围温暖人。马林院长表示,创新院将继续以开拓创业者勇于探索、不惧艰险的创新豪情,胸怀国家、集团科技创新全局,立足本职本岗工作,敬业奉献,以良好精神状态和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