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中国在盆地外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探索与创新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09

郭彤楼  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

  
  
  中国南方古生界油气勘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国家层面组织了多轮科技攻关,但在四川盆地之外的古生代地层,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实现盆地外油气勘探的突破,是几代中国石油地质人的梦想。无论是北美地区,还是我国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成功的区块,主要位于构造稳定的盆地内。而我国南方地区,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改造,勘探目的层系支离破碎,连续分布面积小,保存条件差,但蕴藏资源量较大。2009年以来,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转变思路,从盆地外常规天然气勘探转向寻找常压页岩气、煤层气,在重庆彭水、武隆地区取得常压页岩气勘探突破,在贵州织金地区实现煤层气勘探开发突破。
  
一、从基础做起,建立非常规天然气实验室
  
  2009年,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开始致力于非常规油气实验分析,建立非常规油气资源实验中心,重点建设和发展页岩气、煤层气特色实验室技术,引进一批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需要的科研仪器设备,专门培训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四大非常规实验技术系列(岩心处理技术系列、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技术系列、页岩气开发实验技术系列、煤层气实验技术系列)和六项核心技术(页岩岩心前处理技术、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页岩GRI物性评价技术、页岩含气性评价技术、页岩气开发实验技术、长岩心CO2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技术)。
  页岩气、煤层气实验项目2012年通过CNAS认可,先后同国际、国内30多家企业、高校合作,业务遍及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黔南、渝东南、湘鄂西、下扬子区等众多地域,引领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实验室技术发展,支撑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
  1.煤层气实验室测试特色技术系列
  结合区域地质特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含气性分析、煤质分析、煤岩分析、岩石力学、水质分析等5大类、26项指标的煤层气实验技术系列。
  2.探索页岩气实验室测试特色技术系列
  自主设计、创建国内领先的岩心前处理技术以及岩石矿物、有机地化、储层物性、岩石力学、微观孔隙结构、含气性、储层敏感性等8大类、54项指标的页岩气实验技术系列。
  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包括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测试技术,优化参数形成两种氩离子抛光技术,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化表征孔隙结构参数,开展有机孔隙结构研究;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技术,揭示有机孔隙内部结构及孔隙连通性,为深入研究有机质孔隙提供新的手段;比表面—孔径分布测试技术,开展低温气体吸附测试,研究孔隙类型、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布,对于有效孔径分布、辨识更精准。 
  页岩GRI物性评价技术:包括氦气法总孔隙度、脉冲渗透率、基质渗透率、流体饱和度。2011年国内首家引进并建立GRI法页岩物性分析技术。在改进测试环境条件下,不但大大提高工效,与Core Lab、Weatherford对标渗透率、孔隙度,测试结果一致。
  含气性评价技术 :包括现场含气量测试技术,自主研发无压阻微压损型“页岩解吸气连续组分自动测试仪”,获得5项专利;等温吸附测试技术,缩短试验周期,降低误差,测试结果可信。
  
二、常压页岩气取得突破,正在建设常压页岩气开发试验区
  
  在学习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开展南方盆外地区与北美地区地质条件的差异性研究。通过地层、构造、沉积相和含油气性的研究,从层系上确定志留系龙马溪组为首要勘探目的层,其质量、分布、埋深作为选区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南方复杂构造的特点,把构造稳定、保存条件,作为勘探靶区的关键因素;根据上述条件,开展系列地质编图和综合研究,借鉴北美地区页岩气选区评价标准,建立了适合南方盆地外复杂地质条件的选区评价体系,确定彭水、武隆地区为主要勘探区块。
  彭水是2010年国土部授予中石化的一个页岩气专属区块。彭水、武隆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外的隔槽式褶皱区,包括桑柘坪、武隆、道真、湾地、大石坝等向斜。优选彭水地区桑柘坪向斜作为首要勘探目标,实施钻探彭页1井。彭页1井直井在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中钻遇到优质页岩气,遂实施彭页HF-1井水平井钻探,于2012年3月3日完钻,完钻斜深3446m,垂深2525.65m,水平段长1020m,分12段压裂,2012年7月获得日产2.5万方的工业气流,是中国石化第一口海相页岩气发现井,也是中国在盆地之外第一口页岩气突破井,实现了南方海相页岩气的战略突破。“彭水地区海相页岩气找矿实现战略性突破”获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16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彭水地区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目标是通过对常压页岩气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以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为主要研究层系,开展页岩气藏富集主控因素研究,形成常压页岩气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指出勘探开发的靶区;以实现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为目标,开展渗流机理、产能评价及数值模拟研究,形成常压页岩气藏技术经济开发政策;通过工程工艺技术创新与集成,形成常压页岩气高效钻完井、压裂、采气及集输工艺配套技术;控制页岩气1000亿方以上的储量规模,建成2亿方产能规模的常压页岩气开发试验区;建立钻后治理、环境保护和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的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形成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彭水模式”。
  
三、南方复杂构造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
  
  2009年以来,中石化华东石油局对盆外织金—郎岱—安顺区块展开煤层气资源选区评价研究,中国南方滇东—黔西及川南—黔北地区煤层分布广、层数多、累计厚度大,并且煤层含气量高、煤层气资源大。研究发现贵州织金地区发育“龙潭型”煤层且煤层含气性高,遂确定织金地区为重点攻关区,并投入勘探实物工作量。通过不断自主研发和引进,探索盆外煤层气勘探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和适用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完井、压裂技术以及实验室测试特色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并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突破。
  1.不断完善盆外复杂构造区煤层气选区选层评价标准
  盆外地区煤层气勘探中注重构造变形特点及其控制的煤体结构因素,以宽缓次级向斜构造为目标,结合单煤层厚度、高含气量等参数,以煤组为单位,寻找低含水、弱变形、多可采煤层、高地层压力、高解吸压力的突破目标。中国南方煤层气地层具有高变质、高含气的优势,同时还有构造复杂、构造煤发育,煤层薄,横向变化大的不利因素。在次级向斜的翼部,构造相对稳定,地层连续性好,展布平缓,倾角一般<20°,是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相反,对于紧闭型的向斜或次向斜,地层强烈挤压变形,倾角≥45°,不利于煤层气的富集。织金地区构造变形较弱,发育稳定、宽缓含煤向斜,煤体结构保存较好,以碎裂煤为主,煤层多,厚度大,含气量高,列为首个攻关区。
  2.率先发现织金区块,实现盆外复杂构造区煤层气勘探重大突破
  织金地区岩脚向斜可进一步分为珠藏、三塘、比德、水公河、阿弓等5个次级向斜构造,龙潭组潮坪—三角洲发育,纵向上含3个煤组,具有煤层多(12~30层)、分布稳定、累厚大(大于10m)的特点,是煤层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2009年,华东石油局在织金区块钻探织1、2、3煤层气参数井,织2井最大产气量2803m3/d,织3井产气量突破1173m3/d,揭示织金区块有利的煤层气地质条件和良好的勘探潜力。为了扩大煤层气勘探成果,2011年甩开勘探,实施织4、5、6、7探井,其中织4、5井产量分别达到2400m3/d和2830m3/d,进一步拓展织金煤层气勘探有利区。
  3.探索南方地表、地下双复杂地区地震成像技术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大面积覆盖的复杂山地领域,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攻关,依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也是制约盆地外油气勘探的主要瓶颈。为获取满足浅层龙潭组煤层气勘探需要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精度地震资料,华东石油局坚持开展精细的采集-处理攻关试验,积极探索适合盆外浅层煤层气勘探的地震采集-处理技术方法。
  2010年,针对龙潭组煤层气实施GZ2010NW561线,进行二次方法论证攻关试验,开展系统的野外采集方法论证,同时还进行常规检波器与第一代数字检波接收效果对比试验,确定合适的观测系统和采集方法。资料处理中采用层析静校正,加强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迭代处理,试验DMO(倾角时差校正)处理等参数,获得二叠系龙潭组底界及其以上地层的连续有效反射,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南方煤层气勘探的地震采集-处理技术。随后实施二维地震257km/9条。
  2013年,在上一轮攻关的基础上,施工采用数字检波器、单点小道距、高覆盖、高密度、高分辨采集等关键方法,在织金区块加密二维地震测线77km/3条。资料处理中加强静校正、速度分析、加权道组合等方法测试和研究。地震资料信噪比、连续性和保真度较高;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资料处理与地质解释紧密结合,龙潭组煤层连续性、展布特征和断层发育情况更准确,能够更好满足煤层气勘探需要。
  同时,利用煤层气国家重大专项,在龙潭组埋藏浅的织金地区开展三维地震试验。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远远好于二维地震资料,并且精细落实煤层构造形态以后,三维地震资料还有利于煤层含气性的预测。
  4.完善优质高产煤层气测井选层技术,支撑勘探开发
  利用测井资料,建立优质高产煤层气判识标准,准确预测煤层气富集高产段。
  织金区块内煤层测井响应的三孔隙曲线特征最为明显,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高中子特征与气测及岩屑录井等参数对应性最强。煤体结构较为完整、含气量较高的碎裂煤煤层测井响应以电阻R≥50Ω·m,声波时差Δt≥400μs/m为标准。据此,对织5井等进行选层,高电阻、高声波测井响应煤层产气最高达2830m3/d。
  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经过近10年的实践,在理论、技术和产量、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还存在规模小、技术适应性不够等难题,有待进一步攻关,特别是在盆地外,面对复杂的地下、地面条件,还存在诸多挑战。而这些地区,资源潜力大,在中国更具代表性,我们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局部突破,但还需立足长期、系统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页岩气、煤层气在我国的大发展。
  
  
作者简介:
  郭彤楼,现任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教授级高工,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天然气研究与勘探,先后负责、组织和参加了20余项国家级、部级“七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组织了百余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如作为技术首席先后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形成规律及勘探评价”、国土资源部“上扬子及滇黔桂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选区”、中石化“川东北地区大型气田勘探目标及关键技术研究”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复杂构造区油气保存条件、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一系列的重要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组织或参与组织了普光、元坝、涪陵、河坝、兴隆场等重大发现的勘探部署,2003~2014年连续12年中石化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奖的主要贡献者、组织者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大气田—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中国最深最大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的主要组织者和发现者之一;10年间发现大中型气田6个,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482亿立方米。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