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施建平:结构工程领域的行吟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09

本刊记者  胡 敬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巨龙。青年时代,他从龙头出发,逆江而上,落脚在成都,开始了一生的追求。
  在结构工程领域,他是国家首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都铁路局高级职称评委,铁道部高级职称评委,成都铁路局学科带头人,也是四川省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审查专家。还获得过成都铁路局新长征突击手,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铁路青年“七·五立功奖章”等荣誉。
  在文学领域,他是一个诗歌爱好者,编过校报《文艺副刊》,也主编过《成铁勘设》杂志,担任过《成铁科技》编委等。
  他叫施建平,是铁路建设的奉献者,更是结构工程的行吟者。
  
生于上海,学于成都
在诗歌的境界里钻研结构工程
  
  “不知道秋色是否有疆,秋情到底有多悠长”。2017年,深秋时节,记者见到了施建平。他的工作领域是结构工程的设计与研究,然而他的开场白却是一场与“诗歌”的约会。翻开尚未完成的册子,那是一本多年前积累的“诗集”。施建平说,有时间就想继续写下去。
  1959年秋天,施建平出生于上海。高中毕业的他在建筑工地学过一门手艺——木工。他认为木工很有意思,蕴藏着“几何的魅力,想象的空间”。直到恢复高考那一年,他突然觉得父亲搞工程,自己应该“子承父业”。于是一边在工地干活,一边复习功课,每天16:30下工后,一直自学到后半夜。
  秋叶枯、秋叶黄,秋的思绪印在地上。这一印,就是几十个春秋。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成都铁路局勘测设计院工作,先后任房建设计科科长、院党委委员、院总工程师。
  研究生期间,施建平承担了郑州火车站中转行包库的设计研究工作,该工程采用SRC(在普通钢筋混凝土中加入型钢,当时国内还没有设计规范)结构新技术,完成了其核心技术SRC混合框架结构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设计,为我国大跨重载结构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1998年,他开始担任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新建金筠地方铁路、遵义火车站工程、月亮湾体育馆等项目的总体设计负责人。2002年起,他作为课题组长主持开展了三级六场的成都北编组站专项科研工作,而这一编组站是我国当时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编组站。
  除此之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施建平还解决了铁路双线系杆拱桥静态和动态测试的技术难题。该桥全长1274米,主跨2孔56米,为当时国内同类型中最大。
  之后,他又主持了遂渝铁路无缝长轨铺架技术研究、高填方路基填筑统一工法研究,为高标准建设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200公里的山区客货共线铁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缠绵徘徊,是他对秋的赏析,因为“秋”的品格是落寞却淡然,沉寂却轻吟,跌宕却自得。在他的眼里,“真正的梦想,永远在实现之中,更在坚持的路上”。2006年起,施建平担任了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书记、副院长,主持了铁路货场、机务中修设施、新建车辆段、铁路灾后重建等项目的勘察设计,负责管理公铁立交桥总承包项目,成为大型房地产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还主持了石门——张家界段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新建新港铁路、中国人民解放军“099工程”等铁路项目的施工图审核。
  “秋的世界,不知是否有疆?但——我心无疆,秋歌飞扬!”
  
一份自信,一份无悔
在跋山涉水中创新方法勇于实践
  
  秋的美,让人无言;秋的情,叫人无语;秋的云,高高在上。
  金筠铁路,是一条在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恶劣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的铁路,全长73.9公里,有大中小桥51座、隧道28座。1998年,施建平就奋战在这条铁路线上。建成后,它成为四川省最大煤田——筠连煤田的运煤专用线,每年的运送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那年,施建平在“秋”的季节里写下诗句,“选择一条道路,也就选择一种人生、一种无悔、一种坦荡”,面对困难,“累了,就停一停,让手牵着手,温暖冷漠的岁月;苦了,就笑一笑,让心贴着心,体味至爱的抚摸;哭了,让泪水尽情奔涌,痛彻心扉也能写出精彩的诗行”。施建平作为项目总设计负责人,心里装着的是老区人民,因为他知道这条路是四川、贵州、重庆能源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运输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是形成当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洼地,加快老区连片开发的重要支撑。
  说起难忘的事,施建平提到当年排队等用计算机的日子。那时候,工程计算用的软件都是自己编的,计算机又是稀缺资源。怎么办?采取人歇机器不歇的办法,通宵是常事。最糟糕的是程序编完了,调试的时候通不过。在纸带穿孔的年代,要通过无数个小孔,找出一个错误,何等艰难!往往一个错误,一查就是好几个小时。天快亮了,突然找到了,就开始兴奋,兴奋得一白天都毫无睡意。这样,“又赚了一天”!
  秋夜长,秋夜凉,秋夜的悲怆烙在心上。但是,转瞬间又是秋歌飞扬。施建平就是这样“活得简单,活得自由,活得自在,活得自然”。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施建平最珍惜的是灵感,“一闪念就没了,所以养成一个习惯,一有想法就记下来,然后深入研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构可靠度是国际上工程界研究的热门。当时计算机尚未普及,设计师大多采用手工计算进行可靠度分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施建平通过研究,在国际安全度委员会的经典算法“JC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方法,思路清晰,算法高效,使复杂问题得到相对简单化的处理。设计师即便手算,一般也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这个算法,就是长久思考后的“灵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施建平做设计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正是这一坚持让他在多个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施建平进行了大跨空间桁架拱的探索与实践,48米大跨度的体育馆用钢量每平米不到30公斤,远远低于网架,不能不说是设计技术与艺术的展现。现在这种结构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航空港、火车站等大跨公共建筑中。
  秋情潇洒,那是一份自信、一份执着、一份无悔,还有不辜负时光的充实。
  
秋情潇洒,人生飞扬
在现实的工程路上迎风绽放
  
  “行多久,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站多久,方为力量”。
  SRC结构较多地使用在大跨、重载、高层、有较高抗震要求的建筑中。在日本累加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混凝土设计规范,施建平提出了一种新的累加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强度、刚度、裂缝宽度的计算模式融合为一体,主要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采用。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成为人类灾难史上又一刻骨铭心的记忆。成都铁路局成都东车辆段,在地震中整体报废,异地重建后改名成都北车辆段。其中4万平方米的联合厂房,采用大跨度雁形板,甚为壮观。从设计到配合施工,凝聚了施建平不少心血。
  2016年盛夏,施建平作为专家组组长在西宁主持《格库铁路房屋建筑基础防腐优化研讨会》,形成了超强腐蚀的盐渍土地基条件下的工程措施和方法。对于保证工期、保证防腐效果、合理节省投资,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科研领域,在结构可靠度理论、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大跨建筑空间结构、SRC结构、铁路粘土路基改良、特种桥梁支座等方面,他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多次获得优秀设计奖、质量管理奖、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文奖、四川省铁道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等。近几年,施建平担任技术总顾问厂校联合研制的桥梁新型支座“ZXQZ系列球型钢支座”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鉴定结论为“设计思路新颖、生产工艺先进,总体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该成果在力学机理、抗腐蚀、耐久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面表现卓越,已在铁路、市政、公路等行业推广应用。
  漫步沙滩,遥望大海,让心飞翔!在又一个秋的季节里,这个从温馨的童话里走来的少年,翅膀上驼着阳光,在流年的沧桑里,不时了望故乡,又风雨兼程,去追寻诗和远方!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