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宁波五散房:建筑大师的“小实验”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09

本刊记者  郑莉颖

  
  
  “五散房”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王澍和其妻子陆文宇,在宁波鄞州公园内设计的5幢实验性建筑。建筑运用瓦爿墙、异形结构和传统的夯土技艺,体现出一派“新乡土主义”风格。2005年,因完美体现了可持续建筑的五项评选指标,其荣获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区荣誉奖。
  “五散房”顾名思义,是5座形色各异的小房子,其环置散布于鄞州公园各处。它们有着艺术的概念,却不奢华,在一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形成闲趣、随适的状态:一座是画廊,一座是咖啡厅,一座是公园管理用房,还有两座茶室建筑。5所建筑采用不同的空间构造,不同的架构材料,不同的建造技术,在公园内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建筑特性,虽有异于传统的园林建筑,却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元素、现代建筑材料表现出的后现代艺术概念的思考。
  
王澍其人
  
  提到王澍,人们脑海中迸发出的第一印象便是普利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这的确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对于一项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奖项,王澍是继美籍华人贝聿铭之后,第一位得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4的年轻获奖者。
  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一线的本土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他总能把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王澍让建筑慢慢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正是源自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仔细看来,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有一种相似的古典情怀,是对传统以及材料的长期研究,亦是对自然元素的匠心理解。
  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王澍把强调社会学的“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
  而如何让与山水共存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活用在当今现实,是王澍的一大考量。2006年建成的宁波“五散房”是他的试水之作。“五散房”体现的是一系列建筑雨水系秋令混合的“建筑原型”和不同建造法的“营造原型”,它不仅和江南园林传统有关,也和重建中国当代本土城市的可能性有关。它的完成意义还在于,引发建筑师的普遍探讨:如何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特有的大规模拆毁重造现象,如何以循环建造方式体会出本土建造传统艺术。
  
一次小实验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这的确是一次小实验,是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项目在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上积累的实际经验。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屋顶意象化地使用中国传统坡屋顶的元素,建筑的外墙则使用钢筋条做的垂帘和回收的旧砖瓦,重现了宁波传统建造工艺“瓦爿墙”。与此同时,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铺带,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咖啡厅的设计不仅汲取了传统建筑元素,更贴合了地形地貌。其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进行特殊设计,体现了建筑设计与场地的相互融合。主入口的坡道穿过建筑前面的水塘,就到达建筑屋顶。各通道的结合,将中国园林中蜿蜒曲折手法与西方建筑中流动空间灵活交融。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同样运用中国传统园林中蜿蜒曲折的手法,用一个“之”字形的异形结构围出两个院落。通过“设立”,制造外向性空间;通过“围合”,制造内向性空间。从收敛到开放,强烈对比衬托,空间特点鲜明。建筑立面由自由开窗和混凝土隔栅的落地窗相结合。建筑不仅在平面上蜿蜒曲折,在里面上也随地形起伏,表达了建筑师对建筑和地形的联合思考。
  茶室之一,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外墙运用江南园林中经典的冰纹漏窗图案,呈现出独特的光影效果,使整个建筑颇具传统韵味;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室内黄颜色的土墙使用的是传统的夯土工艺,建筑的主楼则由灰色外墙和水上的钢构玻璃组成,这与土黄色墙壁相得益彰。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的建造工法,运用中国园林手法中的“看”与“被看”,主建筑物茶楼在入口处是“被看”,而在茶楼中向外看,则入口又变成了窗外的视野。
  “五散房”所采用的墙砖,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没纹,有的平直有的带弧,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回收而来。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五散房”的设计出现了3种不同的考虑:一是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而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三是尝试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
  一直以借鉴中国传统、采取回到事实本身的态度,寻求一种来自传统的方法来做现代建筑,这使王澍有别于中国任何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五散房”并不是他第一次将乡土建造和现代施工技术结合。据王澍介绍,几年前,他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7万多平方米的项目中已经成功使用回收旧砖瓦330余万片。所有共性都建立在传统之上,这也是他一贯的设计思考方式。
  
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青瓦,于王澍而言,是历史感的存在。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收集旧瓦,象山校区的修建,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被他运用其中。这些旧瓦在常人看来已是“废料”,王澍却惜如珍宝,不断尝试将它们设计到各类建筑之中,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在五散房的设计中,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结构层,瓦作为屋顶面层,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形成整个屋顶。此种设计手法尚属首次尝试,在结合现代工艺与传统材料的搭接构造方法上实现可观的发展。
  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墙体,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或黄泥加白石灰为黏结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这种以废旧料为原材料砌筑的墙体不仅坚固、美观而且经济、环保、节能。
  传统的瓦爿墙作为建筑外墙,墙体自身厚度至少在240毫米以上,但“五散房”的瓦爿墙从建筑功能上来说更侧重于它独特的装饰效果,厚度尽可能小,加上瓦爿墙本身的构成材料比较松散,仅靠瓦爿墙自身远不能满足建筑安全、防水、保温、隔热、节能等使用功能要求。这些功能的完全满足还需要有其它构件来共同实现,并且这些构件从功能上和构造上都能与瓦爿墙结合完好,这是“五散房”瓦爿墙设计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瓦爿墙衬墙概念的引入是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的核心。“五散房”瓦爿墙由4个构造层组成,由外到内分别是瓦爿墙、瓦爿墙衬墙、构造空腔、内隔墙,其中15厘米厚钢筋混凝土瓦爿墙衬墙既是外墙受力的主要构件,又是外墙防水的主要构造。构造空腔与楼地面交界处还设了防水构造层和明沟排水系统。
  夯土是生土的建造技艺之一,也可以称为“五散房”的特色之一。“只有千年的土墙,没有千年的砖墙”,砖可以被风化,可土总归还是土。王澍对土的最早尝试,开始于西湖边上当代艺术展的雕塑作品——一座不能住的“房子”。五散房的茶室是夯土工艺的再一次展现,夯土为墙,在茶室的周边给予坚固的围护。
  不论是瓦爿墙作为表皮与钢筋混凝土墙承重的“功能分化”,还是青瓦披檐与现代框架的“结构独立”,亦或是传统元素在形态上坚持自身物性,而与现代材料形成的“形态独立”,都是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可避免的对话、碰撞。五散房的建造只是一个小实验,一个刚刚开始的小实验。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