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首届草牧业论坛召开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0


  10月13—14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和呼伦贝尔市联合主办的首届草牧业论坛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主题为“草牧业科技与示范区建设”。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呼伦贝尔市政府副市长任宇江共同主持了开幕式和院士报告,中国科学院、呼伦贝尔市、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相关厅局、主要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到会并致词,方精云院士、印遇龙院士做了主旨报告。
  方精云院士在大会主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科院在开展草牧业实践的过程中的理论探索,明确了草牧业的定义、内涵以及草牧业的产业结构与相互关系,阐释了发展草牧业应遵循的8大原理。提出按照区域类型,将草牧业划分为牧区草牧业和农区草牧业。牧区草牧业应遵循生态优先,以草定畜的基本原则;农区草牧业则遵循以畜定草,农草协调的基本原则。
  印遇龙院士从种养结合的角度阐述了核心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和在南方的实践。匡廷云院士做了重要发言,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在发展草牧业中的重要性。刘加文研究员从草原监理的角度思考了国家如何在草原政策与管理制度上促进草牧业的发展。
  发展草牧业,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并积极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以及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沟通,结合呼伦贝尔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问题,规划在呼伦贝尔以草牧业科技示范为核心、以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为牵引,围绕“种草—制草—养畜”,建设草牧业示范区,创建“草—畜结合、草—畜平衡”的现代草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功能恢复,生产能力提升和农牧民生活改善,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草牧业科技示范在高产人工草地种植方面,进一步拓展形成了“种—光—水—肥—密—生”的技术体系,核心区种植苜蓿、燕麦等不同类型的高产高效人工草地累计5万亩。苜蓿和燕麦都实现了两茬收获,苜蓿干草产量达到500~600公斤/亩,燕麦干草产量最高达到1000公斤/亩,实现了苜蓿千斤田、燕麦吨草田的目标。在天然草地恢复改良方面,在2016年“一休二轮三调四补”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性的研发出天然草地“光—温—水—养—生”五位一体的综合恢复技术。利用中科院研发的草地改良剂和促进剂等,示范区域从2016年的2个农牧场拓展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6个农牧场和新巴尔虎右旗,总示范面积达到20多万亩。在遭遇严重干旱的条件下,依然取得了显著示范效果,牧草产量平均提高了80%,优质牧草比例提高到75%左右。其中,苏沁农场改良示范区的牧草产量达到了503斤/亩,比对照(165斤/亩)增加了2倍。
  第一届草牧业论坛的顺利召开,充分显示了其作为科企政、产学研交流展示的平台,将有利于通过科技推动发展草牧业,促进呼伦贝尔产业结构调整;恢复草原生态景观,发展草原旅游,保护草原文化。“草牧业论坛”下一步将围绕呼伦贝尔绿色发展需求,在草牧业、湖泊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融合拓展和深化主题。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