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潜心为学求真笃行 热血铸剑与“菌”共舞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0

——记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贾鑫明
  
本刊记者  刘玉杰

  
  
  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是近几年研究者公认的高难课题,在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研究一路高歌猛进,频频获得突破性研究进展的时候,科学家对于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依旧步履蹒跚。随着临床HIV、肿瘤、器官移植等免疫缺陷病人的日益增多,全世界的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并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贾鑫明正是向真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研究发起攻坚的研究者之一,他率领研究团队在真菌感染的固有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领域获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潜心为学——独辟蹊径跨越发展
  
  近10年来,多种疾病已相继进入精准治疗的分子水平时代,而真菌的感染免疫机制研究还相对空白,学界对此知之甚少。2001年,英国科学家Gorden.Brown率先提出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分子Dectin-1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真菌的重要受体,迈出了人类对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相当于发现了人体与真菌作战的“侦察兵”,具有重大意义。贾鑫明于2008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同济大学工作,与任职美国MD Anderson肿瘤研究中心的著名华人免疫学家林欣教授合作,开始启动了进攻真菌免疫学研究的攻坚战。
  2013年,贾鑫明与林欣教授合作鉴定并命名了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分子Dectin-3在真菌识别中的功能。团队首次系统、完整地阐明了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曹雪涛院士点评道:“同济大学贾鑫明和美国 MD Anderson肿瘤研究中心林欣课题组合作报道,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 成员Dectin-2和Dectin-3形成异源二聚体,介导机体抗真菌天然免疫应答,揭示了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真菌的新型机制。”在研究真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的路上贾鑫明慎言笃行,系列工作成果发表在Immunity、J Exp Med、J Biol Chem等杂志上,科学观点被Nature Immunol等杂志引用200余次。
  
壮年回首——无惧风雨砥砺前行
  
  遥想20年前,当贾鑫明拿到第二军医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此生将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本科时代,贾鑫明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大学本科的毕业课题设计,贾鑫明从事了最苦、最毒的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半年时间,他就从甘西鼠尾草中提纯并鉴定出13个天然活性成分,数量远超越重点大学一般硕士研究生的水平。答辩评审委员会以全优的成绩全票通过答辩。
  大学时代,贾鑫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荣立三等功1次。2001年6月大学毕业分配在即,贾鑫明坚决响应军校党委号召,到最危险、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第一个向党组织递交了支边申请书。带着校党委的寄托,带着战友们的祝福,贾鑫明一片丹心、一身戎装,从学习生活了4年的大上海只身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军医学院,投身边疆。即便是在训练最繁忙的时候,他也从未放松对专业的学习。在工作中,贾鑫明还特别关注部队战时医疗保障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用他的话讲,就是“学以致用,关注需求,立足平时,着眼实战”。在基层生活中,贾鑫明开始对真菌感染研究积累了兴趣。他通过了解,发现潮湿炎热的战时环境特别容易滋生皮肤病,前线卫生条件有限,真菌感染严重威胁着战士们的健康,对战斗力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贾鑫明在攻读硕士、博士,以及赴美开展学者访问期间,他都一心扑在了真菌研究上,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回忆当时的情形,贾鑫明记忆犹新。贾鑫明从开始研究真菌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对真菌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其中的艰辛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他不知翻阅了多少文献资料,做了多少次的实验,一次次失败并没有磨灭他的信心,每当实验更深入一步时,都让他觉得再苦、再累地付出都是值得的。
  通过研究,他了解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精密,受体、细胞因子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动态。在没有深入研究以前,尤其是初始阶段,粗看好似杂乱无章,摸不着头绪,再仔细观察,每一物各居其所、各安其位,有着令人叹服的秩序与安排,令人赞叹。
  
不忘初心——治学严谨以文化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秉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将及其有限;如果只低水平重复前人的工作,更是在做无用功。在带领团队的工作中,贾鑫明特别注重学科的延续性和队伍的凝聚力。随着课题组对真菌感染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生进入课题组后课题设计的起点也越来越高。一旦发现学生的困惑后,他总是及时沟通交流,避免学生负面情绪发酵,给学生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把格局放大,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从纵深的学术角度来讲,单个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是很有限的,但作为人才培育的平台,相对于学术能力的培养,贾鑫明更注重学生融入团队的能力培养和遇到困难后克服困难的能力与信心养成。课题开题前,他要求学生要关注学科前沿,设计实验要着眼临床需求,通过思考与阅读习惯的逐步培养,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从思想上深入;实验展开时,他每周都和学生们开展自由讨论,通过思维的碰撞和思路的梳理,在融洽团队氛围、提高个人积极性、提升队伍凝聚力的同时,逐步为学生推进实验树立信心;论文撰写阶段,他特别注意对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强化培养,使学生完成从设计理论到实验验证,再从实验现象总结抽象理论的一个大循环。贾鑫明认为现在的学生和他们这一代相比,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过的困难可能没那么多,但这不代表将来就不会遇到,所以培养最好要全方位。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工作,贾鑫明始终认为,“思想不松、压力不减、标准不降,精益求精、对标一流”是培养人才的硬道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成长的路上,贾鑫明选择了一条异常辛苦的道路,但对于醉心于科学的他来说,定会勇往直前,从容不迫。
  
  
专家简介:  
  贾鑫明,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真菌感染与分子免疫课题组PI,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PI;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和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入选者;已发表研究论文26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第一作者3篇,通讯作者7篇,文章发表在Immunity、Nat Immumol、J Exp Med、Cell Mol Life Sci和J Biol Chem等国际期刊。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和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编《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专著1部。承担了国家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基金及实验动物专项基金等7项科研项目。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