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22
——第五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综述
本刊记者 夏 炎
2013年10月18日到19日,第五届全国认知科学大会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隆重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学通报》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国际商务进修学院(西商心理学院)协办。来自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国际商务进修学院(西商心理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以及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各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8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陕西师大教学一楼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总编辑、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主任暨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致辞,祝贺会议召开。开幕式后,举行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彭凯平教授、蔡曙山教授和张学新教授受聘为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
本届大会主题是“认知科学与人的发展”,设“认知神经科学与教学”、“教学心理与创造性发展”、“教学的信息技术支撑”、“基于认知科学的教学产品开发”、“认知科学与创造性发展”、“认知科学与学习能力发展”、“认知科学与思维能力发展”、“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等8个分论题。会议期间,有3位学者做了特邀报告:彭凯平教授的“大数据的认知科学”、张学新教授的“科学能否解释以感受性为核心特征的现象意识”、蔡曙山教授的“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习与认知”。另有25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主题和分论题作了大会报告。如,胡卫平教授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韩静副教授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诱导的LTD介导大麻素对记忆的损伤作用”等。
历时一天半的本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日中午举行会议闭幕式。闭幕式上,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蔡曙山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说,全国认知科学大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每一届都在进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主编、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分别致闭幕词,胡卫平教授宣布大会闭幕。
本届会议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它将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带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本届认知科学会议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认知科学框架下的多学科交叉向纵深发展。本届会议涉及的学科有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科学技术情报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在这一届更加明显,学科交叉更加深入。这主要是得益于胡卫平教授所在的中心和实验室,得益于这个中心和实验室非常出色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非常卓越的学术成果,他们的工作将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NBIC与教育相结合,推进认知科学框架下多学科交叉研究向纵深发展。本届会议很多报告的主题似乎隔得很远,但是互相之间又不觉得陌生,因为它同在一个大的话题之下,就是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是认知科学与人的发展。多学科交叉这一点比以往各届做得更加深入。我们要破解人类的心智和秘密,一个学科是做不到的,只有多学科的协同共进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
第二,本届会议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虽然本次会议的会期是国内会议的高峰期,与很多别的会议冲突了,但仍有几十位学者和几十位研究生前来参加。很多知名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傅小兰教授,虽然因会期冲突不能与会,但仍委托会议主办者向全体与会学者致意,并表示明年一定留出时间,参加会议。这让全体参会者十分感动。尽管如此,这一届人数仍然是历届最多的,会议期间,两个教室坐满了人,人数最多的时候逾百人。五届会议人数一届比一届多,说明认知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三,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中青年学者比例增加。本届参会的研究生人数超过学者专家和教授的人数,说明认知科学在我国后继有人。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建有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认知科学学会,他们召开认知科学的国际会议,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国外一流大学普遍认识到认知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科学,应该让学生一进大学就了解这个学科。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新生典礼上,我们也介绍认知科学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如果学生一入学就了解认知科学,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研究可能是事半而功倍;如果不了解认知科学,则可能是事倍而功半。中国认知科学的希望在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身上。我们把所有参加会议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名单都印在通讯录上,我们希望而且相信在这些学生中会产生出中国未来的认知科学家。
第四,团队合作精神和共同体的合作氛围进一步增强。认知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框架,所以,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特别提倡团结、和谐、合作的学风。这也是历届认知科学会议所倡导的,这一点我们全国认知科学学术共同体和各个学术团队都做得非常好。在胡卫平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和实验室的多学科协同、合作研究都做得特别好。在这个团队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胡卫平教授团队的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也映射到本届会议上。大家在学园式的环境中进行平等交流,创造了一种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与会师生一致认为,团队合作精神和共同体的合作氛围对认知科学研究十分重要,今后我们还要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第五,研究报告的内容涉及到认知的各个层次。本届大会报告涉及认知科学的各个层次,低阶认知和高阶认知的各个层次均有所涉及。例如,有的学者从物理学的原子、分子和细胞层次来研究认知;有的学者试图在DNA层次理解创造力;更多学者以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认知;有的学者报告了高阶认知的研究现状,即从语言、思维、文化和社会各层次来理解人类的心智与认知。这些报告都展示了本研究团队的近期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六,深入讨论了一些问题,很多问题非常有意义。比如,大数据在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在心理与认知研究的各个方面正在展现出新方法的活力和魅力(彭凯平);感受性和意识,过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现在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张学新);动物、机器和人类三个层次的学习与认知,高阶认知即人类认知,以语言、思维和文化为特征的人类学习与认知(蔡曙山);学思维理论及其在教育课程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应用(胡卫平);大麻素对工作记忆损伤的认知科学研究(韩静);耦合不连续映射系统中的同步斑图(王新刚);选择性注意的重要问题及发现(王勇慧);基于信息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科学认知(李德昌);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面孔加工的认知机制(段海军);认知神经科学的自我研究(刘高岑);创造力基因组学研究(衣新发);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Construct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in Adolescents(李西营);拔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涂翠平);吗啡慢性作用对伏隔核中型棘突神经元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刘志强);实验室任务跨大了阅读大脑神经回路的跨语言特异性(杨剑峰);语言与认知的空间性及其时间拓展(齐振海);认知科学与心理主义的回归(霍涌泉);空间背景扩展对9点连线问题解决的促进效应(王墨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创伤后成长(陈伊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研究史(张寅生);基于论述心理学核心原则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初探(王雨晴);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身心健康的不同影响(邓士昌);The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change in vocal and facial expressi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tudies(陈煦海);词汇判断任务与自然阅读故事当中神经回路的跨语言差异研究(白晨);视频游戏的暴力性和竞争性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薛小迪);论《命运与未来》之另一种力量(舒一忠);应激性抑郁样行为发生的神经机制:神经递质失调与神经可塑性(安书成);计算创造研究:意义与问题(王惠临);Concreteness of Positive Words Contributions to Affective Prim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王振宏)等等。学术报告精彩纷呈,每场报告会的听众与报告人都进行了热情的问答互动。
19日下午,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和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家对实验室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出色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杰出的跨学科研究成果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供稿人:蔡曙山、衣新发、郭晓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