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7

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

 

  12月11日零时4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是中阿两国航天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也是阿尔及利亚第一颗通信卫星,将主要用于阿尔及利亚的广播电视、应急通信、远程教育、电子政务、企业通信、宽带接入和星基导航增强服务等领域。
  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测控任务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等共同完成。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8次飞行。
  

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5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关晓静介绍,这是自2012年以来研发经费增速持续4年下滑后的首次回升,也是研发经费在经历了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个位数增长后重新回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连续3年超过2%。
  我国研发投入持续走高,得益于政府引导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2016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达7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为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比重为4.13%,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改变了2011年以来连续下降的局面。一系列鼓励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以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为例,2016年享受该项政策的工业企业比上年增长20%,这些企业减免的所得税比上年增长8.9%。2016年,全国开展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比上年增长18.1%,投入的研发经费比上年增长9.3%,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6个和1.1个百分点。
  

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建三江星”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近日收到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中心颁发的“建三江星”命名公告铜匾以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演示光盘,这意味着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建三江星”。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拥有“中国绿色米都”的美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洪河农场建有天文观测站。
  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向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提出命名“建三江星”的申请。2017年3月12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复了命名申请,正式将国际编号为“二0七七二三”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建三江星”。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制作的演示光盘介绍,“建三江星”距地球1.89亿千米,到太阳的平均距离3.51亿千米,轨道半长径2.3399636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0.0481777,轨道倾角3.66752度,绕日运行周期3.57957年。
  

国产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产生速率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量子保密通信领域迎来又一突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于12月4日发布了一款新型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随机数实时产生速率大于5.4G比特/秒,极限值突破117G比特/秒,刷新了此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68G比特/秒的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产生速率最高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按照密码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切秘密寓于密钥之中”。密钥是密码安全性的根基,而密钥产生的质量如何、效率高低,则取决于随机数产生的技术,即随机数发生器性能的好坏。随机数产生的速率越高,就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更多的钥匙,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随机发钥,令企图窃密的人眼花缭乱、无“钥”可用,难以在保密通信中迅速找到破解密码的钥匙并窃密。
  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石,如何确保通信安全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行业普遍认为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保密手段,能够完美地解决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新一代信息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
  而作为量子保密通信核心设备之一,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发展一直受到行业的关注。此次发布的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具有“真随机、超速率、小型化”等特点,共获得5项发明专利,其离线输出的量子随机数比特率比传统技术高3至4个量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
  

18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2月3日发布了18项年度代表性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其中,14项成果由大会独立发布,4项成果由大会领先科技成果推荐委员会发布。
  其中,大会独立发布的14项成果分别是:华为3GPP 5G预商用系统、Arm安全架构、微软情感计算框架下的情商型人工智能小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通基于其面向移动终端的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实现全球首个正式发布的5G数据连接、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的重大应用成果、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特斯拉垂直整合能源解决方案、滴滴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移动出行平台、摩拜无桩智能共享单车、阿里巴巴ET大脑、百度DUEROS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AWS GreenGrass、苹果AR。
  

中国科学家在SARS冠状病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基于在我国云南发现的一处SARS蝙蝠冠状病毒天然基因库,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我国蝙蝠携带有不同株具有跨种传播至人群可能性的SARS冠状病毒,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自2005年以来,多个研究团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多种菊头蝠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SARS冠状病毒。但是有关SARS如何在蝙蝠中进化产生、从哪里的蝙蝠种群中出现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答。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自2011年起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菊头蝠种群开展了SARS冠状病毒的长期监测,在64份蝙蝠粪便粒和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了SARS冠状病毒RNA。分析显示,流行于这一洞穴的蝙蝠冠状SARS病毒高度多样。通过进一步的重组分析,专家在这些SARS冠状病毒基因内部多个位点发现了频繁重组的证据,并推测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这些蝙蝠SARS冠状病毒的祖先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组而产生。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病原学权威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上。
  

中国航天连接“太空丝路”

 

  国防科工局与国家发改委日前联合组织召开“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实施推进会,旨在打造一批空间信息国际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中国航天走出去步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空间信息支援和有力保障,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
  不久前,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从而拉开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序幕。目前,中国北斗系统已覆盖巴基斯坦、沙特、缅甸等近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北斗卫星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据国防科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单是北斗导航,近年来以高分专项、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硕果累累,中国遥感、导航和通信卫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实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国防科工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基本建成“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大约需要10年的努力。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