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7

声音
  
陆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我们谈及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时候,总会说到峰值速率、上网速度等8个关键性能指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主要是我们现在的很多技术,包括网络的发展,仍在“拼体力”,而不是在“拼智力”。
  以移动通信为例,我们能不能找到无线通信发展的新起点?实际上,人工智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智能科技可以成为探索的新起点。举例来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是按流量收费的。而这些流量里面有重要的内容,也有不重要的内容,但是收的钱是一样的。为什么啊?它不智能。
  再说说大数据。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大数据。这个大数据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打一个比方,好比你去吃螃蟹,因为螃蟹是有结构的,你知道怎么去吃。而现在的大数据是什么状况呢?夸张一点讲,是先把这个螃蟹拿榔头打碎了,打得越碎越好,然后从里面去挑哪个是蟹黄,哪个是蟹肉。因此,目前大数据也是在“拼体力”,而没考虑效率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限,智能科技在这一场景下不可或缺。
  实际上信息科技的新起点,一定是智能科技。信息现在已是巨大的产业,从产业需求来讲会牵引智能科技的发展。同时,智能科技反过来会推动信息科技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的科技趋势一定是信息化、智能化。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增强民族自信,传承好中医药,要求我们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使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的中医药理念、方法生动起来,彰显时代价值,释放文化魅力,服务大众健康。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坚持有扬弃的继承、有鉴别的对待,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增强民族自信,发展好中医药,要求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深刻内涵,贯彻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活力和潜力,推动中医药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五年成就时提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科技创新爆发期,正在改变世界科技创新格局。
  为什么中国能从世界技术模仿国,成为技术创新国,进而赶超美日等世界技术创新强国?一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主体国家,市场主体超过9000万户,其中实有企业登记数超过2700万户;二是中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77.5%,占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70%以上,此外中国还具有世界最大规模工程师技术人员群体等;三是中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完整的工业制造产业体系,有助于各种各样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带动性、整体性,相互需求、相互供给;四是全国技术市场迅猛发展,技术市场成交额相当于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0.95%上升至2016年的1.53%,超过了1.1万亿元,知识产权正在变成“真金白银”,2017年全国专利质押融资额720亿元,同比增长65%;五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每万人口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2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将真正进入创新强国时代。
  
  
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创新通常划分为4个“阶梯”:管理型创新、开发式创新、技术型创新和源头式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也逐级提升。此前我国更依赖前两种创新,但这两类创新源头知识仍来自他人。从供需角度看,基础研究是创新的供给侧,创新是创新驱动的供给侧,而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侧。因此,基础研究是无可替代的“源头供给”。要通过壮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级别。
  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临全新挑战。比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颠覆性技术”,往往是交叉学科融合的产物。但学科交叉存在很多争议和风险。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探索交叉型研究项目评审机制、交叉型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学科交叉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机制等环节,力求解决交叉学科申请遭遇“远亲排斥”、缺乏匹配专家评审等困境。
  基础研究的核心永远是人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涵盖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人才的项目资助体系。但同时要尽快消除“人才叠冠”“评价指标倾向于数‘帽子’”等不良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基础研究强国,就没有科技强国,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基础研究发展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科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