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情系城市规划 志做科教先锋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7

——记西北大学教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段汉明

本刊记者 高慧娟


  
  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碧翠欲滴的城市绿地,纵横通达的城区道路,恢宏大气的空间格局……这一切,都记录着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的巨大变化,镌刻着城市规划者们的闪光足迹,凝结着他们的辛勤汗水,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城市功能更为完善,城市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将成为人类“诗意的栖息地”。这其中,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段汉明就是出色的一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他用智慧和汗水勾勒出了一幅幅城市规划的蓝图,打造出了一道道规划设计事业的靓丽风景线。
  
规划的灵魂:关注内涵与发展
  
  段汉明197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后一直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直奋战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的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热爱着的城市规划事业。
  
  溯源城市学
  城市学研究国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倡导下开始关注城市学研究领域。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到20世纪90年代方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逐步融合,“城市学研究在我国尚未很好的开展起来”(吴良镛院士,2000)。80年代至今,我国出版过几本有关城市学的著作,但大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但城市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城市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仅从城市规划这个层面,难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城市学以城市起源、发展、演化为主线,以城市系统复杂性研究为核心,以城市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主体,对城市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方法、实证研究,构建我国城市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段汉明以城市学为轴心,开展了以下系统研究:
  对于中国城市起源,段汉明以近十余年已经发表的考古研究报告为依据,论述河南西山古城(约前3000年)至商代的城市考古发现,展示华夏城市5000年的历史。并以“苏美尔王表”为线索,介绍了两河流域城市的考古发现,如埃利都、乌鲁克、乌尔等城市。通过华夏早期城市与两河流域城市的比较,展现华夏文明的渊源与流变,认为华夏早期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聚居的不同形式与防卫功能,到城邑在社会发展中公共事务的管理、宗教祭祀、文字与技术等众多职能。一般认为华夏文明中“市”的产生相对较晚的认识,是对早期华夏城邑发展中商业职能的误读,早期的城邑并不是没有商业职能,市融于井和贡赋过程是早期华夏城市发展中最具特色的商业形态。
  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打破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区域为对象,以十余年的数据资料,定量分析气候、降水、河流、地形地貌等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等关联耦合关系,开创了城市与自然的新的研究模式。
  对于城市本身及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他归纳了城市内稟的相互关联交织的八个主要方面,即功能、结构、形态、城市生活、文脉与场所、网络、营造、景观,展示了城市系统研究的全新视角。在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上,他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是城市与区域共轭关联涨落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从城镇区域网络、城市循环体系、城市与区域协同演化等对城市进行多维度的定量研究。
  段汉明2000年出版专著《城市学基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城市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书中对中国城市的起源,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从时间空间、自然环境、社会、区域等多层面对中国城市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国城市的起源与深化,结构与形态、城市的生命周期等,以新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来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构成了城市学的基本框架。2012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城市学—理论·方法·实证》,以中国城市研究为特色,创建具有我国原创意义的城市科学理论体系。他并不是仅仅空泛的叙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城市的哲学思考为引导,以城市复杂性为内核,进行实证研究。
  
  心系西北城镇发展
  城市的规划决定着它的未来。西北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贫困人口过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区位条件偏僻,凸显城镇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对西北地区整体的带动性。如何通过城市、城镇区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双向促进及互动机制的研究,探索城市、城镇区域、城镇化进程与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为解决西北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城镇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途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段汉明主持的项目中,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一项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目标均是以西北四个城镇区域(关中、兰州—西宁、银川平原、天山北麓)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城镇区域与PREE系统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内在规律性进行研究。
  201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西北城市与区域PREE协调发展机制、过程和格局》,系统地对近十余年西北城市与PREE的协调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的研究,研究PREE系统的基本功能、演化机制对城市、城镇区域及城镇化进程有怎样的发展基础、影响制约作用和关联的规律性,研究城市、城镇区域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对PREE系统演化的综合调控和推动作用,研究人口、经济社会、城镇与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之间的深层关联,建立城市、城镇区域与城镇化进程的协同发展动态模型,建立城镇区域与PREE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综合发展预测模型和动态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城镇区域与PREE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探索如何使城镇区域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主导区域,研究城镇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途径,城市、城镇区域及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城市规划的科学与艺术
  规划设计工作在很多人听来就是,动动笔、画画图,是件比较轻松的事,而在规划人做起来,却是需要付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及设计实践的经历使段汉明明白,没有对城市规划科学层次的探讨,则不能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则不能使城市规划学科具有合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没有对城市规划艺术层次的研究,则不能真正设计出美的城市,无法通过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科艺双馨是城市规划专业必须追求的目标。
  十余年来,段汉明不断对哲学及美学进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印证》、《基于实证精神的城市规划学理》两篇论文探索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学理的启迪,梳理城市规划理论的哲学源头。2000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城市美学与环境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锤炼,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
  在从事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基础上,段汉明2009年出版《地质美学》(科学出版社),开拓了新的美学研究领域。
  
教学的重点:强调差异和超越
  
  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不仅升华成一部部著述,也结出了一个个育人硕果。从事城市规划教学17年,段汉明于2003年获西北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建设的实践与成效”获西北大学2007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编了城市规划学科3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段汉明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各不相同,具有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但要想有所成就,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和人生境界,则都应具有超越性。当代的大学本科教育已构成大多数青年进入社会角色必须达到的知识平台,也是进入职业角色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共享性和普适性的意义,但作为精英培养模块中的硕、博士生,则更强调其差异性和超越性。
  差异性是研究生培养的首条基本特征。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是导师至关重要的首要任务,宜根据研究生专业背景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类指导的方法:①对有本学科学术背景的研究生,宜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多的方面展现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多层次联系,指导研究生从本学科向跨学科的领域探索。②对相关学科学术背景的研究生,以原有学术基础与本学科的结合为新的增长点,指导其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综合研究。③对于横跨文理之间或文工之间的学生,需为学生选择本学科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切入点,并与学生原有的学术知识构架相关联,使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够在本学科本专业研究中继续发挥作用。
  超越性是指人的知识一旦生成,不能固守一隅,而是随着个人知识的增长、活动的丰富和价值意识的形成而不断超越,超越原有的状态而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在不断否定自我中实现自我的更新,最终达到知识和精神的超越。在段汉明看来,如何培养研究生在学术上专业上的自我超越,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研究生在自身修养过程中自我超越性的培养则更加困难:如何看待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研究生能否达到自我超越的关键。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以某一学科为主体,以本学科与其他多学科连接为背景,以本学科前沿学术问题为重点的综合培养。导师在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的学术造诣,对研究生学术上超越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本学科前沿的研究上,应更加突出导师的指导意义,更加突出导师对前沿学术问题的凝练。导师应根据研究生专业背景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类指导的方法,培养研究生对学术的超越性和对自身的超越性。导师与学生是共同攻克某一学科前沿学术高地的战友,在师生关系上,导师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小威廉姆·E·多尔)。
  正是本着培养研究生差异性与超越性的原则,段汉明共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人文地理的研究生48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44名。博士中有2人已获博士学位,硕士中有37人已获得硕士学位。
  从事城市规划的人都有一个理想,建设最美好的城市,让人们享受快乐的生活。这个理想是推动段汉明奉献社会的力量源泉,促使着他注重在业务上努力探讨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尽心尽力的培养这个领域的后起之秀。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