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04

动态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首飞


  12月24日,我国首款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珠海机场西南3000米高度规定的空域内巡航平稳飞行约60分钟,完成了飞机各系统和基本操纵特性初步检查等预定试飞科目后安全返航着陆,首飞取得成功。
  AG600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AG600兼顾改装成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等用途的可能性和灵活性。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单船身水陆两栖飞机布局形式,选装4台国产涡桨六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载重量大、航程远、续航时间长,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救援行动,起降抗浪能力不低于2米,一次能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
  AG600坚持自主创新,以国内供应商配套为主,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作为三个国产“大飞机”之一的AG600,2009年6月经国家正式批复立项,2016年7月总装下线,12月7日获得首飞特许飞行证。AG600飞机首飞标志着型号研制从试制转入试验试飞阶段,飞机的研制试飞和型号合格审定试飞将逐步开展。


《科学》评出2017年十大科学突破


  美国《科学》杂志于12月21日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科学突破,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事件拔得头筹。这也是继2016年引力波的发现被《科学》评为年度头号科学突破后,引力波天文学研究成果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在2017年8月17日观测到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中,通过对双中子星并合事件的观测,科学家们不仅探测到了引力波,还观测到了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几乎所有电磁波段的宇宙事件,相关研究有望改变天体物理学,其被评为2017《科学》年度头号突破实至名归。
  此外,《科学》杂志还评出了另9项突破性科学成就,分别是: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推动结构生物学发展,使科学家对生命的研究走向原子水平;科学家利用便携式探测器首次捕捉到中微子与原子核间相干性散射;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30万年前智人化石;科学家开发新型“碱基编辑器”,推动人类遗传疾病新疗法研究;生物学预印本运动兴起;新肿瘤治疗概念获肯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抗癌药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实体瘤;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森林中发现新的猩猩物种——Pongo tapanuliensis;科学家在南极获取270万年前的冰芯,为研究古代地球大气提供线索;基因疗法取得新进展,科学家成功治愈脊髓性肌萎缩症Ⅰ型儿童患者。
  

2018年我国将先后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和探测器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自2017年12月19日至2018年3月6日向全球民众实名征集寄语,所有参与者的姓名和优选的两万条寄语将于明年搭载在嫦娥四号中继星上,飞向深空开启探月之旅。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计划于2018年执行两次发射:上半年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下半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四号任务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完成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据中继,同时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分、巡视区浅层结构等科学探测与研究。
  利用中继星实现地球与月球背面的通信,是中国人的创举。嫦娥四号任务的难点之一在于人类在地球上无法与月球背面直接通信。通过朝地月拉格朗日L2点发射一枚中继卫星来中转通信,让月球处于地球和中继卫星之间,可以较低成本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其中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


  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这是继首架机11月转场西安后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标志着项目迈入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C919飞机是我国按照与国际接轨的适航标准自主研制的150座级单通道干线飞机,2008年底完成项目可研论证,2015年11月在上海总装下线,2017年5月5日在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架机首飞。目前拥有国内外27家客户的785架订单。
  12月17日10点34分,由机长吴鑫、试飞员徐远征驾驶的C919飞机搭载观察员邹礼学和试飞工程师戴维、刘立苏,从浦东国际机场第4跑道起飞,飞行时间2小时,完成预定试飞科目后于12点34分安全返航着陆。此次飞行初步检查了飞机起飞、着陆性能与各主要系统、设备的工作情况。飞行过程中检查了飞机襟翼收放、起落架系统、导航通信系统状态以及加减速特性等。
  根据项目计划,C919飞机研制将投入6架试飞飞机进行试验试飞,投入2架飞机进行地面试验;6架试飞飞机需要完成1000多项符合性验证试验,2架地面试验飞机需要进行全机静力试验和疲劳试验等。未来几年,C919飞机将以山东东营与陕西阎良两大试飞基地为主战场,在全国多地机场展开密集试飞。这是我国首次对150座级的干线飞机进行适航验证,C919大型客机将面临我国航空工业领域等级最高的试飞验证考验,项目研制也将进入多机试飞、多地试飞、多团队参与试飞的状态,需要攻克安全、技术、团队协作以及人员数量、时间周期等一系列挑战。
  

我国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屡创新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在近日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屡创新高,项目负责人年轻化趋势明显。
  据统计,过去10年里,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0.43%。面上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分布从2010年的40岁和50岁的双波峰形态,演变成目前的以30~45岁为主体的单波峰形态。近年来,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回国热情高涨,从只有少数回国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出国和回国基本平衡。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财政部积极沟通,在项目申请量继续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保持项目资助率同上年基本持平。同时,提高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强度,稳定基础研究人才队伍。2017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强度增至将近23万元/项,比2016年提高18.1%。
  尽管近年我国科学基金工作和基础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杨卫说,新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积极争取更大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资助效益,真正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做好管理,构建宽松包容、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包括改善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
  

中国灾害科学研究论文数量全球第一


  世界知名科技和医学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爱思唯尔在北京发布《灾害科学全球展望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间,全球灾害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中,有6301篇来自中国,占同期全球同领域学术论文的23%,是该领域研究文献最多的国家,但是论文的引用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该报告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来识别相关的灾害科学论文。据爱思唯尔中国区学术关系高级经理介绍,他们首先基于全球范围内灾害科学领域顶级科学家的综合意见形成了灾害科学关键词,同时,将灾害数据与经济、人口等权威数据相关联,得出了这样的报告结论:在过去5年中,全球共发表27000多篇灾害科学论文,占全世界学术论文的0.22%。
  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发表在地球物理灾害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所占比例最大,在水文和气候灾害领域的科研成果尤其突出。中国在地球物理、水文、生物、气象和气候现象相关灾害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均超过1000篇。按照灾害管理周期分类,中国在灾害预防和防备研究方面表现突出,在灾害响应和恢复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论文的引用率为何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的有关人士给出了他的答案:“由于论文基数大,低被引论文数量多,同时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本地灾害研究上,可能是引用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这份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受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与灾害研究最多的地区并不匹配。报告称,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国际化、跨学科、跨部门之间的学术合作和知识转移来解决。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