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3

声音
  
  赵兰香(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使用了“发展活力、创新活力、创造活力”的表述。在提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强调“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部分提到“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前瞻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既来自于需求拉动,也来自于科研人员的兴趣驱动,这对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人员潜心致研、敏锐观察和宽阔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发展最紧迫的是要破除妨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让各类创新主体都有创新能力、都有创新意愿、都有创新担当的创新生态系统。
  

李红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提出新战略。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健康,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医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是提升医疗水平、推动健康事业的重要支撑和源头活水。未来5.10年,我国将加快医学研究及生物产业创新步伐,围绕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加强疾病预防管理及智慧医疗发展等。同时,大力推进生物样本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等资源平台建设。发展组学技术,促进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开发新型疫苗,提升应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推进再生医学、新型药物制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健康中国”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要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又要心系人民群众健康,致力于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和转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独立、封闭和自我循环发展的智能科学体系,而是通过与其他科学领域的交叉结合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会使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解决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问题,一个重要趋势是发展“混合增强智能”。
  从实际情况看,“混合增强智能”有望在产业发展决策、医疗与保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可能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产业发展决策和风险管理中,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社交网络和商业网络结合的“混合增强智能”形态,创造一个动态的人机交互环境,可以大大提高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优势。在医疗领域,因为医疗关系人的生命健康,人们对错误决策的容忍度极低,人类疾病也很难用规则去穷举,所以需要医生介入其中,发展人机交互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我们可以将医生的临床诊断过程融入具有强大存储、搜索与推理能力的医疗人工智能系统中,让人工智能作出更好、更快的诊断,甚至实现某种程度的独立诊断;同时,又让医生介入其中,避免人工智能完全代替医生。
  

车文荃(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
  
  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既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人,也是培养能够感知美和幸福的人。而这二者的基础都是健全的人性。在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性的引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责任感、正直、合作等理念和品性,无疑是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之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的推动等。
  其次,在如今的时代中,理想似乎成了空中楼阁,人人羞于启齿,这其实是对理想的曲解。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志向,激发他们的梦想,明确人生定位十分必要。不明就里的学习与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可谓天壤之别。
  第三,要给学生够得着的目标。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有不少并不知道自己该达到怎样的目标。目标其实不应该数字化,但或许可以是一个方向、一个参照。
  最后,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培养过程中的理念、环境、氛围、机制等都影响着培养质量。毫无疑问,理念是最为重要的先导,它会影响培养环节中所有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看得远一点,不功利、不单一、不教条,注重“人”与“才”的融合培养,注重学生志向与潜能的激励,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条件。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