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1

动态
  
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3月1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推进会暨共建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指出,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对于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悉,中心首批联合共建方包括北汽、吉利、比亚迪、百度、奇虎、宁德时代、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21家,囊括了产、学、研的各个领域,涵盖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资源,包括了整车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产业投资类等多个企业。
  该中心2018年1月获科技部批准,成为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二家,汽车行业首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未来,中心将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开放运行机制,吸纳行业优势资源参与,引进领域顶尖人才,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策源地。
  

我国将打造旗舰级X射线空间天文台


  3月2日,我国正式启动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eXTP)空间天文台背景型号项目。作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的继任者,eXTP有望成为2025—2035年间该领域国际领先的旗舰级X射线空间天文台。
  黑洞、中子星和真空是寻求物理学新突破的重要前沿,eXTP的主要科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奇二星三极端”,即基于对一奇(黑洞)和二星(中子星和夸克星)的观测,致力于研究极端引力条件下的广义相对论、极端磁场条件下的量子电动力学和极端密度条件下的量子色动力学等理论,为终极回答黑洞附近发生什么,真空量子涨落产生什么,中子星内部是什么物质状态等重大科学问题作出贡献。
  eXTP是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空间科学项目,合作组成员来自中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瑞士等2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100多个研究单位,将有望成为中国发起和主导的最大型的天文卫星国际合作项目。下一阶段,eXTP背景型号研究项目团队将在前期背景型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关键技术的深化研究和卫星方案设计。
  

科学家初步探明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来源


  2月27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来源的研究报告。
  2017年9月14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启动。按照“1+X”模式,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单位,近1500名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组成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一支行政管理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合的攻关队伍也由此形成。?截至目前,研目组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并获得了更加精准的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2+26”城市在不到全国3%的国土面积上,排放了全国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挥发性有机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除此之外,在更精准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基础上,研究组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还形成了重污染成因的科学共识。从宏观层面看,排放强度大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主因,气象条件不利是诱因。从中观层面看,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可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等3种类型。针对“2+26”城市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倍的现状,项目组还提出了冶金行业“一市一策”和钢铁企业“一厂一策”的治理方案。根据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研究组将全面深入推进攻关项目,指导“2+26”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3年作战计划,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世界最大断面公路隧道全面建成


  2月24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核心控制性工程、世界最大断面公路隧道——拱北隧道全面建成。
  全长2741米的拱北隧道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与珠海连接的唯一通道。隧道下穿国内最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珠海拱北口岸,其中255米暗挖地段的开挖断面达336.8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高21米,相当于七八层楼房的高度。由于受地形和环境的限制,拱北隧道按照“先分离并行,再上下重叠,最后又分离并行”的双向6车道方案设计,由海域人工岛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陆域明挖段3种不同结构的隧道连接而成。
  为了不影响口岸通关,施工采用了世界最长的曲线管幕,搭建了一个长255米、直径24米的超级“冰桶”,相当于用10万台电冰箱来冻结软土,增加其强度、稳定性和不透水性,通过“冰桶”的保护进行隧道开挖。
  拱北隧道开创了国内首例“曲线管幕+冻结法”施工方法,其管幕长度、管幕面积和冻结规模均刷新了世界同类隧道的施工纪录。它的全面建成为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奠定了基础。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氮高效利用关键基因


  
我国科学家在水稻氮高效利用领域的研究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于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上,并被该刊作为该期精品论文推送。
  据了解,氮元素是所有有机体的必需营养成分,氮肥的使用为作物增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过度施用氮肥还会导致作物“贪青晚熟”,导致作物产量大幅降低。因此,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同时避免“贪青晚熟”是作物氮利用改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对其同源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显示,这种同源基因主要定位于液泡膜,受铵盐诱导,参与水稻对细胞内硝酸盐及铵盐利用的调节。由于硝态氮和铵态氮是植物利用氮的两种主要形式,尤其铵态氮,是水稻的主要利用方式,因此该基因的这种功能分化对水稻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北京、长沙及海南等地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表明,这种基因的过表达植株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尤其在低氮条件下,该基因过表达株系小区产量以及氮利用效率最高可提高至60%, 且在高氮条件下可提早开花2周以上,从而有效缩短了水稻成熟时间。该研究成果为培育兼具高产与早熟品种,克服农业生产中高肥导致的“贪青晚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国产化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Microwell-seq”,并在短时间内利用这一平台构建了全球首个哺乳动物的细胞图谱。该成果已于2月23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
  细胞是生命最小的独立遗传单位。传统的测序技术“看”的是一组一组、成群的细胞,“读”的是一堆细胞遗传信号的均值,因此单个细胞的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略。而单细胞组学技术却能使人类能够从单个细胞的视角,精确解析细胞的分化、再生、衰老以及病变,这类技术正带来一场细胞检测、分类和鉴定的方法学革命。
  借助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研究人员对小鼠不同生命阶段的近50种器官组织的40余万个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从而构建了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小鼠细胞图谱的完成,将对下一步人类细胞图谱的构建带来指导性意义,并将惠及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血液学和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