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王一峰:神经振荡研究 从“心”出发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1

——记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王一峰


  本刊记者  刘 旭
  
  
 

  
  心理学究竟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彼此独立,却又互相贯通。如今,随着心理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心理深入探索的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也有一位对心理学有强烈研究欲望的科研工作者,他就是王一峰。不同的是,他围绕心理学,从神经振荡入手,一步步走向神经认知科学的新大门。“心理学发展到这个阶段,主要是以认知神经为主,我认为,从神经认知角度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王一峰说道。
  

理为先 神经认知研究运筹帷幄


  王一峰与心理学的结缘由来已久。本科和硕士阶段,他都专注于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谁曾想,硕士毕业后他转到了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看似和心理学不沾边,但实际的研究工作仍紧紧围绕心理学。王一峰很早就对大脑活动如何产生心理现象情有独钟,以致于后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他下决心要选择研究脑成像。“我研究大脑的目的还是探索复杂奥妙的心理世界。”王一峰解释道。
  研究的背后,王一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低频稳态脑响应(lfSSBR)的概念并做了深入研究。王一峰利用多种认知实验都成功诱发出lfSSBR,并在基本认知和高级认知过程中发现了lfSSBR能调节任务特异性网络和任务控制网络等多个功能网络的活动;他还进一步证明了lfSSBR能反映神经水平的活动。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Human Brain Mapping、Scientific Reports等知名SCI期刊上,获得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此外,成果背后还有未解的疑惑。节律性是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在相同频率上活动的神经元会通过相位的同步化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不同脑区的神经振荡的优势频率不同,越高级的脑区对应的优势频率反而越低。目前,大量的电生理研究结果显示,高频神经振荡对认知活动的重要性非比寻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原因,低频神经振荡的机制并未得到有效揭示,这使神经振荡的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王一峰的低频稳态脑响应研究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而开展的。
  既然想要对其弥补,必先要对研究有深刻的理解。也许此时再听到这个概念,多少还是会有些茫然,王一峰用最简单的例子做了解释。他指出,当外界以一定频率向大脑施加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在这个频率上产生共振。简单来说昼夜节律就是其一:白天太阳会出现,而到了晚上太阳则会消失不见,这就属于周期性的刺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我们的反应。而这一周期被打破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比如跨国旅行中的时差问题。王一峰还提到,通过这种周期性的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形成一种规律性。
  “现在对低频神经振荡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少有研究阐述其心理机制。从技术上讲,lfSSBR确实是从脑电的稳态诱发电位迁移来的,但从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式上来讲,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太多未知。”王一峰所言非虚,尽管低频研究已经有所进展,但与对高频的探索比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对其认知机制与神经活动规律的了解更是极度匮乏。
  

重在行 低频神经振荡再攀高峰


  看到研究局面陷入僵局,再加上研究上的种种困难,王一峰再也坐不住了,为了理解低频神经振荡的心理机制,也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大脑的活动规律,他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低频稳态脑响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早在项目研究之初,王一峰就定好了目标。他打算在任务态和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和脑电信号的基础上,利用脑信号的变异性、功能连接以及波幅和相位等多种指标,对低频稳态脑响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全面研究,进而再利用低频稳态脑响应来探索低频神经振荡的规律,从而对低频节律性神经活动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
  俗话说,有了目标,任务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但剩下的一半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完成的。王一峰认为要想解决低频神经响应的机制问题,理清内涵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为此,他针对特定功能网络在低频振荡中是否存在优势频率、参与不同认知活动时的优势频率是否会有所不同这两个问题,采用了功率、相位锁时、相干等指标,对特定功能网络在不同认知过程及不同频率下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从而将这些问题一举拿下。他还表示,低频振荡中的优势频率或频谱指纹的研究将为理解大脑活动机制、认知训练与认知增强提供更加实用性的证据。
  与此同时,在对低频稳态脑响应的外延问题研究中,王一峰思考:大脑在面对稳态和非稳态的任务下,其响应模式是否会不同?针对这个问题,他采用相位锁时和变异性指标,对此进行验证,以检验稳态响应与非稳态响应的机制是否相同。这样一来,通过对稳态和非稳态任务的相位同步化和信号变异的大小进行比较后,就可以衡量出在这两种状态下,大脑的响应是否会对不同功能网络的调用存在差别,进而,确定这两种状态对行为绩效的影响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项目收获累累硕果,令王一峰从繁重的科研中稍稍松了一口气,其创新之处也令他欣喜。“我们基于低频稳态脑响应的相关研究,探索了特定网络在不同认知过程、不同频率上活动的强度,可以建立低频神经振荡的频谱指纹;而且,对稳态和非稳态两种状态下大脑活动不同机制的探索,在宏观尺度上阐释了低频神经振荡的状态假说,意义很重大。”王一峰说。
  如今,低频稳态脑响应研究领域正在以炫目的速度、高效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其未来的成长,也定会如王一峰所愿:低频稳态脑响应中的未解之谜将会被一一攻破,而他也会为其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