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梁氏石桥——洛阳桥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1

本刊记者  郑莉颖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其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始建于北宋年间(1053—1059年),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修造完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它桥长834m,宽7m,与河北省赵县赵州桥、北京市卢沟桥、广东省潮州市湘子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氏石桥。建桥时,所采用的“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造桥史上的技术创举,体现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起源:修建之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是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从皇?五年至嘉?四年,洛阳桥在蔡襄的主持下历时7年之久才修造完成。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起初修建时桥长360丈(1200m)、宽1丈5尺(5m),设有500栏杆,桥上则修筑了25兽、46墩和81菩萨,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700棵,规模十分宏大。而今,在经过百年历史的淘洗后,石桥现存亭台两座、石将军两尊、石塔5座以及桥墩46座。其中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
  追溯石桥修建之初,名字的由来是不少人好奇的。洛阳,取自河南省洛阳市之名,相隔数千里,洛阳桥的名字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文献有载,唐宋之际,因战争及社会动荡造成的人口南迁屡见不鲜。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也因此称为河洛语。当时外来迁移人口带来了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因思乡情怀便将地势与洛阳相似的山川取名“洛阳”,洛阳桥也就由此命名。
  后世有言,洛阳桥的修建是对世界桥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每逢大风海潮常常将渡江人打翻入水,因而渡口也有了“万安渡”的说法。随时间积聚,潮狂水急,原本的桥基已经被摧毁得不见模样,“万安桥”的建设工程顺理揭开。《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修建:史无前例的创举


  洛阳桥建桥900余年以来,先后被修复17次。饱经飓风、地震、战乱的侵蚀,桥址沉浮增降,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对洛阳桥赞不绝口,称其是“福建桥梁的状元”。它的珍贵在于岁月的悠远,还在于古代劳动人民令世界为之折服的惊人毅力和智慧。它不仅仅代表着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的诞生,也是历史上已知的最早将生物学应用到桥梁工程中的案例。
  旧时,洛阳江猖狂肆意,地质环境对于建桥而言并不乐观。于是能工巧匠们百思技法,创造出一种直至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该样式根据地基土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及施工条件等确定施工,具有减小基底压力、提高地基土承载力等优势,能更有效地增强基础的整体性,调整不均匀沉降。经过大量研究并确定下施工工艺,匠人们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而后为了巩固桥基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便有了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
  此次“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的成功应用在世界桥梁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们不仅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问题,还成为了泉州人民代代相传的骄傲。
  

特色:桥上“三绝”


  洛阳桥建成后,以其桥身及附属建筑物造型美观,极富艺术价值盛传于市井,因此人们为它总结了三个绝妙的特点,史称“三绝”:一为工程艰苦浩大,二是《万安桥记》简洁,三指碑石、碑字艺术精雕。
  工程艰苦浩大,技艺卓越登峰,这一点从世界首创工艺便可窥见,无需赘述。那么《万安桥记》谓何?
  洛阳桥附属建筑众多。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则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万安桥记》乃蔡襄自撰自书,全文153字。秉承着谦逊的品格,蔡襄在碑文中并不吹嘘自己之功,平铺续写并述以郡民欢乐实况,记载了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等。碑文洗练粹美,全文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杨铿锵,充分体现了蔡襄文风上要言不烦的特点。碑文分刻于两块石碑,每方碑高2.98m,宽1.64m,厚0.3m,碑字6行,除第一行10字外其余均为13字,每字1.5×1.8公寸。
  蔡襄身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书法作品透露出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蔡襄并不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手笔精湛,堪称当世杰出之作。
  《万安桥记》碑文,书法浑宏道劲,刻工精细传神,受到各朝各代极高的评价。宋代有言:“蔡公《万安桥记》 大字刻石最佳”。南宋文学家周必大道:“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
  古桥的背后承载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敬畏,它有着建筑的形和经久不息的魂。洛阳桥,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也使泉州的海外交通得以发展。听洛阳江潮声,护华夏古朴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一座新的“洛阳桥”于旧桥西面架起。新桥将往来通行车辆分流,将桥体承受压力一分为二,为洛阳桥古韵的经久不衰出一份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