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25
——记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自力
本刊记者 王 辉
成立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之前,作为学院里一名埋头钻研学问的教授,谢自力一直过着“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埋首实验室是他那时的工作常态。
14年前,因对氮化物半导体材料MOCVD的浓厚兴趣,谢自力加入了张荣教授(现任厦门大学校长,原南京大学副校长)的团队,来到了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谢自力在从事的氮化物半导体材料MOCVD生长、器件结构设计、GaN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器件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且他的许多成果已成为显示器和节能灯研发中的重要技术支撑。
埋头科研14年
8年过去了,MOCVD的项目也完成了,谢自力又迎来了他的第一个“863”项目——做有关氮化铟的制备研究。其实当时他对氮化铟根本就不了解,之前也从来没接触过。但他想着,世界上本就没有难事,只要用心去做,迟早会成功。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谢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项目的研究中。从比国外指标稍高一点点的目标做起,随着项目的推进,谢自力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也在慢慢地翻倍。在不断挑战自我的3年时间里,谢自力完成了他的第一个“863”项目,但他知道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顺遂。
“做这个项目的前两年,真的是战战兢兢的状态。”谢自力告诉记者。他记得第一年年底样品做出来,看到样品黑不溜秋的跟硅差不多,那时候他根本不敢确定做出来的是不是氮化铟。因为张荣见多识广,谢自力就打电话给他,想让他过来确定一下。他看过后,对谢自力说:“就是这个,继续往下做。”这句话让谢自力吃了颗定心丸。后来又遇到了参数怎么做都不达标的大难题,当时把谢自力急坏了,熬这个“863”项目,熬得他头发白了一大半。但他却说:“做科研的人哪个不是这样子啊!从早晨工作到晚上,从晚上又一直工作到早晨,中间随便吃点东西,稍微眯一会儿又接着干,所有的实验过程都是这个样子。”
虽然那些为了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而焦灼不安的日子早已经过去,曾经遇到的那些困难和挫折,现在说来也早已云淡风轻,但对于谢自力来说,对那些日子的怀念却是真真切切的。
“我现在真的很希望回到那个时候,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边,看着机器运转,看着样品出来,那样的日子想想都觉得舒服!”谢自力说。
在创业潮中寻突破
其实不爱说话这个特点,身边熟悉他的人都了解。张荣开会的时候就经常这样说:“谢自力老师啊,你怎么总是不说话呀,你偶尔也发表一下观点啊。”对此他总是笑笑说:“没什么好说的啊!工作安排下来,我干活就行了。”
对于行胜于言的谢自力来说,似乎实验室里的工作更适合他,但为什么他选择了走出实验室,出去创业呢?说到底,是整个光电行业的大好形势和国内兴起的创新创业潮,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时间一年年过去了,谢自力所在的南大团队在光电领域的研发和对整个行业的把握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何将这些潜心钻研获得的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开始成为整个团队关注的焦点,创业计划随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当这个想法萌生时,南京开发区正好也有此方面的合作需求,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2013年,由南京大学与南京开发区合作共同成立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运营平台——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正式启动,谢自力任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以南大的原创科研优势为基础,结合南京开发区光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研发与服务优势,平台将为光电产业人才的引进、技术的转移、项目的孵化提供一系列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撑。作为公司的总经理,谢自力在充分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光电领域研究积累的同时,还带领由院士、教授等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投入到了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中。
令谢自力感到欣慰的是,运营不久后平台很快得到了业内外的关注。2013年1月,平台获得了南京市“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经费支持。同年11月,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又为平台注入了新的经费支持。
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平台逐渐壮大起来。截至2017年,平台已集聚人才26名,其中两院院士5名,中组部“千人计划”9名,江苏省“双创”人才3名,南京市高层次创业人才9名;集聚企业35家;累计产值1.83亿元,其中2017年上半年为9600万元,全年预计超1.6亿元;对外技术服务产值1200万元;对外投资995万元,现有估值6500万元;创立研发中心5个。
另一方面,随着平台的逐渐壮大,谢自力带领团队又积极开展了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及青年骨干、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等组织与活动,并陆续与“香港中文大学固体电子学实验室”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签订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合作协议”,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签订了合作创办“宽禁带光电联合实验室”的协议等。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在扩大了平台国际视野,促进了光电子行业内高水平对话与协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调动了项目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项目的高效孵化。
随着平台的服务、环境和配套支撑的逐步完善,一批批科学家、创业者开始入驻,并在这里开启了安心的创业之旅。
2016年3月底,一块85寸的裸眼3D超大屏被发往北京,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亮相,站在这块超大屏下,观看者不用佩戴3D眼镜,就能直接感受到3D的震撼效果。研发这块3D超大显示屏的正是依托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于2015年成立的初创型科技公司南京神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这块3D超大屏正是该公司采用自有核心技术研发出来的最新产品。
其实像南京神彩光电这样的初创型企业,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已孵化、引进了许多家。
它们有致力于半导体光电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并已掌握了LED芯片和封装核心技术的南京新趋势光电有限公司;有掌握着光学镜头、光学镜片、监控设备及配件、摄影设备及配件这些高端精密设备核心技术的南京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其中,主攻LED显示模组产业化,由南大微电子学院研发团队依托平台成立的创业公司南京恒发光电,目前已经研发了5款LED驱动芯片,其中最新研发的8020芯片,可将多块芯片的功能集成并转换到一块芯片中来,在大幅提升性能表现的同时,简化了芯片的PCB板层数和线路,从而使生产成本比旧款产品降低了15%~20%。目前,该产品已小批量试生产,市场前景被业内看好。
南京安纳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则全部毕业于南大。2014年,他们经南京大学多位院士的悉心指导,通过与南大科技团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出了新一代分布式智能供暖装置,融合了热力学、材料科技、智能控制等领先技术的装置,供暖效果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良好的产业前景吸引了创业资本的关注,2015年,该公司在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和社会资本等多方资金的支持下进行了重组,2016年完成的销售收入已超过2000万元。
在平台的支持下,南京萨科勒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研发的高效柔性晶硅薄膜光伏电池技术,光电转化效率已达15%以上,领先业界3%~5%,优势明显。这种高效能、超轻、可卷曲的晶硅薄膜光伏电池,未来将被应用于各种智能穿戴以及需要频繁移动的发电环境中。
另外,专注于超快和紫外激光器技术研发的南京钻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自动调谐飞秒激光器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了光纤激光器锁模和激光频率转换到紫外光的可靠性和寿命等问题。创新成果已成功为三星等国际知名厂商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由于在孵化和扶持初创企业中所做的突出贡献,成立没几年,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在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荣誉。2013年,平台被江苏省科技厅授予“江苏省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称号的同时,又被南京市科委授予“南京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称号;2015年,平台被江苏省科技厅授予“江苏省众创空间”称号的同时,又被南京市科委授予“南京市科技孵化器”“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2016年,平台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平台被南京市经信委授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称号,同年又获得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面对这些成绩和荣誉,作为平台的总经理,谢自力并未表现出任何的欣喜、满足与乐观。相反,他冷静的话语中透露出来的那份无奈和些许的失落感,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创业这条路如果想要走好,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无奈、不甘与坚持
从2013年平台建立到2017年,时间已过去4年。创业4年,谢自力本有太多的想法和体会拿出来与人分享,但真要提起这些,他却不知从何谈起了。
当记者问到有关创业的问题时,他那句口头禅又出现了:“哎呀!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停顿片刻,他说:“创业的事情真的不好说,过程很困难,有些东西真的是想说又说不出来那种感受。”当记者问他,遇到困难如何处理时,谢自力告诉记者:“呆在家里想着不干了、不干了,出门后还得干。”
其实,离开实验室刚加入创业大军时,谢自力同许多创业者一样,满怀着一腔热情,无比兴奋地准备着要接受市场的试炼。他原本以为,一切都会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顺利地进行下去。但真正投入进去之后他才发现,实际的情况并不是所想的那么简单。论文里的新发现与真正在市场上实现产业化之间的距离,有时候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并不为过。
“科研成果转化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难度也非常得大。既要开拓市场,又要做产品的深度开发,这涉及到许多很细节的问题,包括资金筹措、融资投资等等,我通常会被这些问题搞得一头雾水。有时候获得了一笔投资,本应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真正要落到实处,却也是困难重重。”
单是资金的压力也就罢了,更大的压力则来自于投资方。谢自力告诉记者:“很多投资方对科技的转化太迫切了,认为今天投入了一千块钱明天就会变成一万、几百万的样子。但事实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没有那么快,也许今天发现的东西,要等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才能发挥出作用来。比如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很多都是追溯的,都是颁给了他十几年前或者更久之前的一个发明点,以表彰这些发明点对后来某些产业爆发式发展的基础性贡献。”
但对于投资方表现出的这种迫切,谢自力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他觉得产业界和科学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天然的悖论,产业界追求的目标更立竿见影,他们更关注盈利了多少,解决了多少就业,满足了多少市场需求,为了生存,它们的投入必须在短时间内见成效。而科学研究与企业运营并不是一回事,科研成果为社会带来的影响许多是不可预测的,有的也许在短时间内能看到效果,有的也许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更有甚者穷其一生都看不到,正因如此,科学研究并不主张急功近利。
道理是这样讲的,但对于创业者谢自力来说,不着急是假的。看到企业、政府投入的越来越多,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尤其是近几年,看到建设厂房和维持平台运营,砸进去的巨额资金迟迟得不到回报,谢自力内心的弦也越绷越紧。尤其是到了年底,这种紧迫感就会变得更强烈。
2017年年底,谢自力去南京开发区参加了一个会议,会上投资方又问起了“什么时候能出产品?什么时候能有销售?能养活你们自己?”谢自力心里虽然也很着急,但他清楚靠基础来支撑的事情,还得一步步地来,“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最近,南大又购置了一台新设备,准备开设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他虽然很想把这个设备接过来,整天在实验室里就干这一件事,但创业的事情还箭在弦上,他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别的事情。“既然冒险已经开始了,怎能轻易地结束呢?勇往直前地去拼一把吧!”谢自力告诉记者。
专家简介:
谢自力,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京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MOCVD生长、器件结构设计、GaN基紫外光电探测器和太阳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器件研发工作。“九五”期间,曾任原“863”计划半导体材料领域GaAs单晶材料评审专家。在InN材料、GaN基紫外探测器、InGaN太阳能电池研究以及氮化物发光二极管研究等领域分别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曾先后主持过原“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973”计划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迄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SCI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近年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