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蒲万芬:石油情缘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25

——记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蒲万芬


  本刊记者  陈 浩
  
  
 

  
  石油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的大国博弈和历次战争都有石油的影子。中东作为世界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近些年来频发乱局,使石油的争夺呈现出新的复杂局势并成为难以控制的“火药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安全严重影响我国的战略安全。因此,加大我国陆上和海上的勘探开发力度是摆脱最大石油进口国帽子的重大课题。”蒲万芬在谈起从事的专业时,意味深长地说道。
  在与石油领域结缘的那一刻起,蒲万芬就一直秉承着这项神圣的使命。30余年的教学、科研生涯,她专注笃行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油田化学、油气田增产工作液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化学驱、空气驱及调剖堵水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
  近3年来,她领导的提高采收率团队,以学校牵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完成了4个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石油创新基金和1项四川省科技厅援疆支撑计划。发表SCI论文85篇,CSCD论文54篇,申请发明专利42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这无疑是对她从事石油领域研究的莫大肯定。
  悠悠数十载,蒲万芬对石油领域研究的热爱之情始终炽热。
  

情系石油 不负使命


  在科研世界里笃定前行,踏实、坚持、责任心是蒲万芬一直在坚守的品质。
  “每天早上8:30准时上班,或进实验室指导实验,或埋头书案笔耕不辍,直至深夜下班是蒲老师的工作常态,即使是节假日,加班也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蒲万芬的弟子金发扬副教授向记者说道。而正是这种“头雁效应”带动的“群雁效应”促进了西南石油大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以化学驱为特色的单一格局转变为以化学驱为支撑,复杂缝洞型油藏调剖堵水、低渗透、致密油藏(空)气驱为特色,智能绿色驱油、高温高盐油藏乳化液驱油协同推进的EOR专业方向群。
  人的一生很长,有人选择去尝试很多事,而蒲万芬却用几十年的时间执着于石油领域研究,从未动摇,而这份情缘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1983年7月,蒲万芬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油田化学专业,并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原油田钻采院工作,担任技术员,从事油田污水处理和堵水工作。那时候虽然年轻,但是蒲万芬认真、专注、充满干劲,有无限的能量投入到工作当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得到了前往美国高校学习采油化学的机会。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但是蒲万芬选择了放弃,她回到了母校任教,将科研重点放在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立志在这一领域做出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今想来,蒲万芬觉得有一些可惜,但是从未后悔,她说,在三尺讲台上,将油田现场的工作经验和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广大石油学子是她一生的骄傲。后来,在国家公派留学资助下,她得到了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进行访问进修的机会,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收获了长足的进步。
  “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一直是石油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北美等国家主要采取气体混相驱油,而我国主要采取的方法则是化学驱油。在蒲万芬教授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化学驱油与地质条件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把地质情况认识清楚,才能知道油藏开发需要什么样的井网、多大的井距等,然后才能使用各类化学剂,去考察其在地层当中的渗流规律、波及效率等,以达到更好的采收率。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制定严谨的采油方案,从地上到地下都要全方位考虑。
  在化学驱油方面,蒲万芬团队研究了孔隙介质中聚合物滞留引起的非达西渗流及其粘弹效应,并发现聚合物粘弹性能够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研究并形成了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新型表面活性剂及泡沫驱油技术、胶态分散调驱技术,目前泡沫驱油技术正在大港油田进行应用;研发了超支化缔合聚合物、抗高钙镁功能聚合物及新型分散可动胶,预计明年在新疆呼图壁油田进行使用。在化学驱方面,蒲万芬团队也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将团队的研究技术真正付诸应用。
  除此之外,在调剖堵水方面,蒲万芬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缝洞型油藏开发规律复杂,缝洞单元的储集体类型不同,储量、能量规模不同,不同缝洞单元的开发规律也不相同且具有高温、高压、超稠、高含硫化氢特点。在这一背景下,蒲万芬团队首先在理论方面明确了缝洞关系,明确堵水位置。研发了多种适应不同油藏类型的调剖剂和堵水剂,特别是针对裂缝和缝洞油藏深部调剖提出了二次成胶和重复交联技术,能够在缝洞型油藏高温高矿化度的情况下将水有效堵住,并在油田现场得到成功应用。此外,他们还研制了延缓就地聚合物交联凝胶和新型选择性堵水剂,研究开发了调剖决策软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桃李满园 淡薄名利


  青年一代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而教师就是“筑梦人”,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更需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蒲万芬向记者强调,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本人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其所具备的教育素养,掌握知识的宽度、深度和精度,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30多年来,蒲万芬坚守在教学一线,至今已培育了21名博士研究生,115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布在国内外石油企业、科研院所等战线上,其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单位的生产管理及科研和技术骨干。
  从事科研多年来,蒲万芬以改革的勇气和兼容并蓄的胸怀推进团队国际化。目前,研究团队成员达到了10人,团队中既有亲自培养的骨干教师,也有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更有发达国家慕名而来的博士后。
  年轻科技人员脱颖而出,能力卓越的人有了驰骋的疆域,这让蒲万芬倍感欣慰。虽然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但是蒲万芬从未申请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对于名利,她始终保持着一种淡泊的姿态。在她的心中,个人名利终究是身外之物,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比这些更加重要。“蒲老师是国际上提高油气采收率领域知名专家,我在读博期间就经常拜读她的论文。2015年,我从加拿大留学回国后,慕名进入蒲老师团队。她在生活上很随和,在工作中更是事必躬亲,蒲万芬教授是我们年轻科研工作者的领路人和榜样,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四川省青年千人入选者魏兵副教授说。
  

志存高远 笃定前进


  哲学家萨特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在教学、科研的征程中,蒲万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最初的信仰。
  “提高石油采收率事业需要创新,需要用一种新的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搞石油提高采收率,就是要不断地在探索中追求创新。”蒲万芬说。
  今后,他们还会向着石油资源低成本高效开发的目标,继续前行,使团队的科学研究更加具有生命力。
  此外,在多年来与各大油田深入合作的基础上,蒲万芬团队发现了一种比聚合物驱油和化学驱油更经济的方法,未来的1~2年,他们希望这一方法也能够在油田现场进行应用。
  时光匆匆,进入天命之年的蒲万芬直言,自己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年纪。一直以来,她始终在尽全力引领自己的团队向前发展。虽然很多人认为,石油行业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但是他们却从未放弃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事情,热爱的事情,这份难以割舍的石油情缘,始终伴随着蒲万芬的人生。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她仍会在这一领域继续前行!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