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吴黎明:百花丛中采蜜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07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吴黎明及其团队


  本刊记者  卫婷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在蜜蜂育种、蜂产品质量监测、蜂王浆开发利用等领域有精深的研究......
  将这些荣誉集于一身的人叫吴黎明,从恐惧蜜蜂到喜爱蜜蜂,再到难以割舍,他与蜜蜂结缘已经26年,多年辛勤酿出了丰硕的成果。
  

时隔22年再获国家级大奖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捷报,由吴黎明牵头完成的“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我国蜂业界时隔22年再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蜂产品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酶类等多种营养成份。我国作为世界养蜂大国,蜂产品生产与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生产效率低、传统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检测技术缺乏等科技问题,我国蜂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产品提档升级受到严重制约。
  那么,蜂产品究竟包括哪些呢?吴黎明告诉记者,蜂产品是蜜蜂的产物,按其来源和形成的不同可分为3大类:蜜蜂的采制物,如蜂蜜、蜂花粉等;蜜蜂的分泌物,如蜂王浆、蜂蜡等;蜜蜂自身生长发育各虫态的躯体,如蜜蜂幼虫、蜜蜂蛹等。
  什么样的蜂产品是合格的产品呢?这是吴黎明研究的核心所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蜂)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联合蜂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创新团队等展开联合攻关,发明了系列创新技术,实现了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
  针对早春蜜蜂体质差、育虫节律紊乱影响蜂群繁殖与生产的问题,项目组建立了有效控制蜜蜂活动和蜂王产卵的低温炼蜂技术和定量繁蜂技术,与常规饲养管理技术相比,早春蜂群发病率下降71.7%、生产能力提高31.0%。通过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吴黎明及其团队成功突破了多王同巢群组建和周年饲养技术,变革了一个蜂群只有一只蜂王的饲养模式,该项技术为不仅能为王浆生产中日龄一致的幼虫供应提供极大便利,也可通过子脾补群的方式大幅提高蜂群群势和生产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和兽药使用量,提高蜂产品安全性。
  为提升蜂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保证其安全性,吴黎明及其团队创建了蜂胶和蜂蜜高值化安全加工技术。该成果创建的蜂胶低温湿法超微粉碎技术,攻克了蜂胶高温下粘性大、难以粉碎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用食用油替代聚乙二醇等分散剂,提高了蜂胶食用安全性。他们还研制了气体射流冲击蜂蜜解晶装备和抗结晶蜂蜜生产工艺,降低了蜂蜜加工接触温度和时间,加工后蜂蜜不结晶、不发酵,附加值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为实现优质蜂产品的质量控制,他们还发明了10种蜂产品品质评价技术,系列安全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蜂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难以割舍的蜜蜂情


  从事蜂蜜产业研究,这是吴黎明在上大学之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事。他对蜜蜂最初的印象,其实是马蜂。小时候一群小伙伴放学捅马蜂窝后四散逃窜,让他记忆犹新——被螫了,疼得钻心,肿得跟面包似的,过敏就更惨了。让吴黎明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记忆伴随着他走进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并成为日常的生活。
  1991年,吴黎明考入了大学。农村的生活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即使“不知道蜂学系是个啥”,他也高兴地接受了。在他的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希望大学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在学校学习很刻苦。
  大学二年级,吴黎明正式开启了与蜜蜂“亲密接触”的研究之旅。带着深深的恐惧记忆,他一次次想远离。但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与蜜蜂的接触。怎么办?吴黎明开始强迫自己喜欢蜜蜂。慢慢地,他知道了一个事实:蜜蜂螫你,它自己的生命也就消耗殆尽。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蜂群,蜜蜂在用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他开始同情蜜蜂,甚至有些自责。同时,他也想开了,既然开始研究蜜蜂,怎么能不被螫到?
  随着研究的推进,接触蜜蜂的机会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吴黎明喜欢上了蜜蜂。他开始深入地研究蜜蜂及其产品。一个蜂箱只有一只蜂王,这是吴黎明感兴趣的点。正是从这个点入手,开启了吴黎明的蜜蜂世界。
  蜜蜂社会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正是由于有了蜂王和工蜂的存在,他们才能进行生产和延续生命。所以,蜂王作为王要拼尽全力去维护蜂群。也因此,对蜂产品的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吴黎明从这个矛盾点出发,开始琢磨如何将更多的蜂王放在一起,以提高生产效率。
  蜂王与蜂王,工蜂与蜂王之间的相互攻击,是主要矛盾。吴黎明开始在蜜蜂生物学领域进行探索,最终他选定相对温顺的蜂王,并将上颚剪掉1/3以避免他们之间的打斗和攻击,然后组织幼蜂群在采蜜的季节到外面,通过信息素运用等混淆其不一样的气味,使得蜂群通过忙碌来慢慢适应更大的蜂群,从而进行蜂产品的机械化提取和生产。这一研究成果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包括多王群饲养、早春蜂群繁殖、蜂产品真伪和品质评价技术等,变革了蜂群饲养和蜂产品生产、加工模式,促进了养蜂生产技术水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提高了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是产品还有结晶的现象存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何保证产品不结晶、品质无损失是吴黎明的又一项课题。他从蜂蜜的生产源头开始剥离和分析,作为糖的过饱和溶液,蜂蜜在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分析清楚原因后,吴黎明让蜂蜜做到了12个月不结晶。
  从1991年到现在,吴黎明与蜜蜂的情缘,从恐惧到热爱,再到难以割舍。26个年头,他已经与蜜蜂融为一体。
  

多项成果凸显团队力量


  吴黎明深知要在科研上获得成绩和突破,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在长达26年的研究生涯中,他一直重视团队合作,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帮助团队成员提高整体研究和开发水平,整体提升团队研究水平。
  “团队的力量是项目成功的最大因素。”谈到所获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吴黎明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颇为遗憾。“很多荣誉给了我个人,但成果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惜获奖名单上只能体现6个人的名字。”人心齐,泰山移,“人和”是团队力量彰显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和”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团结”,而是很多人的“坚持”和“放弃”。
  蜜蜂及其产品是可靠、灵敏、经济的环境污染生物指示器,如何利用蜜蜂的作用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吴黎明及其团队通过研究蜜蜂及其产品在监测重金属、杀虫剂、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环境污染物以及转基因作物方面的作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解决蜂产品的安全生产、安全监管、质量体系建设等问题是吴黎明的研究重心所在。多年来,吴黎明带着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了多种农兽药的多残留检测、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多种金属元素的同时分析等。这些研究为提升蜂产品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性和时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成果先后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推广后显著提升了我国蜂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同时,他还带领团队成功创制了蜂胶低温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和胶囊加工新工艺、抗结晶蜂蜜生产新工艺及装备,实现了传统蜂蜜、蜂胶工艺技术的革新,引领了蜂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了我国蜂产业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
  吴黎明总是善于从一线需求中提炼科研思路,将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让他对未来的探索之路充满信心和无限的激情。百花丛中齐飞舞,最是辛勤采蜜人,但即使前路充满无数挑战和艰辛,他也会勇往直前。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