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4

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


  4月15日,搭载“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和70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厦门起航,奔赴南海执行“大洋一号”综合海试B航段科考任务。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
  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说,这一航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大洋一号”在南海开展相关设备试验,完成重大装备海上验收,推动“潜龙”系统潜水器的发展。“潜龙三号”将进行海试,对其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并根据需求,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和多金属结核试采区进行试验性应用。
  按照计划,科考队将完成“潜龙三号”的海上试验与验收,完成EM122多波束系统的标定和验收;完成国产超短基线基阵的标定,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海试区的选址与环境基线调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及邻近区域地质和环境调查。
  “潜龙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系列潜水器的新成员,以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资源环境勘查为主要应用方向。此次海试及试验性应用,将进一步夯实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技术基础,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水平,助推深海科学研究发展。
  

我国实现国际上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测量


  我国科学家利用全新量子测量方法,在实验上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测量。研究成果于4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量子测量是提取量子系统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探索量子测量的能力和局限性对不确定性关系、非局域性等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量子计量、量子成像、引力波探测等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量子世界的概率性,为了提取足够多信息,需要对多个相同的量子系统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对量子进行集体测量比现有的对每份量子系统单独测量能提取更多的信息。然而,尽管早在20年前集体测量已被提出并且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有效实现集体测量却一直被认为是实验上无法完成的事。
  在此情况下,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量子态集体测量的方法,并在实验上实现了最优的集体测量,在国际上首次把这种确定性集体测量用于单比特量子态层析的实验研究,突破了局域测量的量子精度极限,获得了当前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效率。
  这一研究成果在提供了一种突破多参数量子精密测量中局域测量的量子精度极限方法的同时,更开创了利用集体测量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及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科学家在麦哲伦海山搜寻神奇的趋磁细菌


  4月14日,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进行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综合考察的“科学”号上,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正利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从海山采集的沉积物,期待从中搜寻到趋磁细菌的身影。
  趋磁细菌在地球上广泛存在,目前已在淡水湖泊、河流、海洋潮间带等700多种生态环境中被发现,但趋磁细菌在深海环境中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在海山特殊环境中的多样性特征,至今还未见系统报道。
  趋磁细菌能够吸收生活环境中的铁,形成棱柱、立方八面体、子弹头等不同形状的磁小体,呈链状排列。这相当于在菌体内形成一个生物“罗盘”,使细菌能有效感应外界磁场,并利用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快速定位到最佳生态位。科学研究发现,趋磁细菌不喜欢生活环境中有过多氧气。为了寻找最适宜的氧浓度环境,南半球的趋磁细菌喜欢沿着磁力线往南运动,北半球的趋磁细菌喜欢往北运动,赤道附近则存在着向南北两个方向运动的趋磁细菌。利用这一快速定位特点,趋磁细菌可以在药物研发上大显身手。细菌体内的磁小体提纯后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作为多种药物和大分子化合物的载体,应用于定向治疗肿瘤。
  此次,如果能在麦哲伦海山的沉积物中搜寻到趋磁细菌,科学家们将结合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系统发育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趋磁细菌在不同海山沉积物之间的分布、种群结构及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探索海山趋磁细菌特殊种类及进化的起源。
  

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启动建设


  4月12日,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在青海西宁启动建设。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以下简称样本库)系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由青海大学牵头,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
  在启动仪式上,当谈到样本库的建设意义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项目首席负责人周琪这样说道:“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有许多非常宝贵的人类遗传资源,但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却不完全清楚。所以要把这些重要的遗传样本保留下来。”
  据悉,该样本库分实体库(西宁库、拉萨库)、备份库(咸阳库)、信息库(西宁库)3个库,计划于2020年建成。建成后,该样本库将通过搭建中国国内首个规范化、标准化、质控严格的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平台,实现和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信息管理平台的共享互联,在为青藏高原独特人类资源的保护、管控和研究提供核心战略资源支持的同时,更为解析高原人群基因组遗传特性和低氧适应的遗传调控网络,研究和开展各类高原病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


  4月12日,中国科技云门户正式上线发布,相关应用推进交流会当日在京举行。“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云正式担负起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中国科技云的建设从此迈上了快车道,是中国科技界的重磅利好消息!”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王树志致辞时指出。
  中国科技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实施网络资源池、超算资源池和云计算云存储与大数据处理环境的“硬”能力建设,以及信息资源池和软件资源池的“软”能力建设,并同步建设中国科技云门户。
  中国科技云门户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以科研信息化资源统一调度和用户自服务为特色,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各类资源融合、智能运管和动态调度,以全新的模式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安全、按需、智能化的云服务。用户通过实名注册中国科技云通行证,即可享受到全新的云服务,包括:获取网络传输、云计算、云存储、通用型大数据处理环境、高性能计算网格、人工智能计算与数据服务等多项基础设施资源服务,上传共享、评价、下载和在线运行科研软件,关联搜索和共享文献、知识产权、领域云数据库等科研信息资源,促进学科领域的交流促进,获得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到在线会议的便捷超融合通讯服务等。
  目前,中国科技云门户已成功汇聚包括:中国国家网格、人工智能计算与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环境等5个基础设施平台,11类58款科研软件资源;地理空间数据云、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数据云等13项信息资源,高能物理领域云、微生物领域云、计算化学云服务社区、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等科研社区,以及电子邮件、云盘和在线会议等科研工作者日常使用的超融合通讯软件服务。随着各大资源池建设的推进,中国科技云将不断丰富科技资源和信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及时响应科研工作者需求变化,全面践行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宗旨。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