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5

声音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愈加浓烈。但也应该看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的大企业动力不足,小企业能力不够,粗放型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传统型发展又难以为继。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倒逼企业创新,真正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让小微企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进而形成大的产业联盟。
  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结合。科研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深入工厂,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了解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了解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和需求,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有的放矢地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一旦企业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不用倒逼也会主动创新了。而科研人员只有把从书本和实验室学到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科研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大学科研创新工作的首要原则是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首要问题是找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首要目标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做“顶天立地”的创新性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工作的核心特征。大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方向必须坚持“三个面向”,解决科研创新的战略性和前沿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学科队伍是基础,有创新人才才有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内容,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学的学科建设不能求大求全,但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发展道路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融合”意味着学科基础更厚、学科交叉更多、创新能力更强。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促进教研相长、科教融合,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工作的使命要求,是大学区别于科研院所的根本特征。在大学办学过程中,无论怎么强调学科建设或科研创新,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将科研创新能力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让最优秀的教师始终活跃在课堂第一线,活跃在学生培养第一线。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核心要义是要占领重大科学问题的制高点。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其要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优势,加强重大科学问题攻关的组织工作。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科学研究的“三性”表明,科研工作不同于流水线操作和简单的重复劳动,它本身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既有始料未及的失败,也有不期而遇的成功。国家要发展科技创新,就必须正视创新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为科技人员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得以解除后顾之忧、掣肘之患,从而全身心投入创新研究当中。
  然而,在目前的科研管理制度中,行政部门对科学家决策的干预来自方方面面,行政力量对创新活动的管制大大制约了创新主体的活力。例如,评价标准存在行政化、官本位的现象,导致科研领域寻求“短平快”的倾向日益突出。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保证科学的权威不受行政权威干扰,还要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以科技对人类知识和生产力的贡献考评人才,按照科研与学术标准评价人才的能力和贡献。这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权利的保证,也是对科研发展大方向的保证,还是还科研以学术本色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给广大科学家更大自由度,同时要加强责权利的协调与统一。有权就有责,自由也需要约束与监督,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责任机制,同时做到稳定支持与公平竞争的科学结合,防止天平倒向学术资源垄断、科研经费滥用的另一极端。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要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提升海洋科学发展水平和观测探测能力,加强海洋先进技术创新和海洋人才储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海洋科学以近海研究为基础,深远海调查能力不足,这一状况制约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海洋人才的培养。
  对此,我国在现阶段应尽快重点发展一批海洋观测、探测和预测的关键技术,构建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和预测系统,解决海洋多尺度过程演变及其气候与资源效应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同时,建立3~5个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创建未来海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个站在世界海洋科学前沿、带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与此同时,还要围绕大海洋协同创新平台的观测、机理和预测3个层面的核心任务,按分类管理原则,建立人才多元评价体系。针对海洋观测技术和模式研发人员的工作特征,扬弃单纯以论文和专利为牵引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以观测技能和模式研发水平为主导的新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有力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会聚。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