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陶晓峰:守住心中的医学“绿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5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陶晓峰


  本刊记者  吴应清
  
  
  

  
  两个医生、一个技术员,外加一台机器,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最初的组成“成员”,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学科慢慢得到发展,科室也逐渐壮大。如今,发展的重担落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陶晓峰身上,他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用坚持与责任守护心中的医学“绿洲”。
  

机遇与兴趣铸就的科研之路


  时光荏苒,陶晓峰从事临床工作已有30多年了,特别是在影像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谈到走上从医之路,陶晓峰直言“当初打过退堂鼓”。“一开始,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对于专业内容也有些茫然,但后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发展比较明显,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我才感到这个行业还是蛮有意思的,而且现在看来,它也是现代科技和医学结合最紧密的学科。”陶晓峰说道。
  的确如此,与外科或内科不同,影像诊疗并不能仅仅靠“望闻问切”就了解疾病缘由,它需要与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紧密配合,而计算机运行速度的高低又和诊疗的速度与准确性有着直接关系。
  记得陶晓峰刚刚从事影像学治疗时,他回忆到,当时往往一名医生忙碌一整天也只能看几个病人,也只能翻来覆去确认几张片子;而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一名医生每天至少可以观察200张至500张影像片,与此同时,这也在相对程度上练就了影像科医生的“火眼金睛”。陶晓峰打趣道,“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选择分析能力,需要反复练眼,要快速确定片子中哪些图像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在影像学世界里逐渐摸出门道的陶晓峰,被影像学散发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也促使他一路前行。多年的临床经验,使他极为擅长神经系统和头颈颌面部疾病的影像评价;为了监测脑血流量和含氧量之间的微小差异,他利用乏氧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使其能够在极早期预测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取得初步成功的陶晓峰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脑胶质瘤微环境显像,以此来判断肿瘤内部乏氧区域,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而且该研究方向已经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科委基金的资助。
  针对眼眶疾病,陶晓峰标新立异,抛弃“一锅端”的旧方法,按照分区法分类诊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眼眶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困难。同时,为了确保诊断准确性,他采用功能磁共振影像技术,在鉴别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和鉴别眼眶疾病。之后,陶晓峰又研究发现了CT、MRI等影像学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MRI检查技术中,如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中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临床应用CT和MRI方法术前诊断和评价甲状腺结节。陶晓峰还积极倡导并牵头组织和起草了“甲状腺结节影像检查流程专家共识”,为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检查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在陶晓峰涉猎的多方面研究领域中,还涉及了利用分子影像方法判定脑胶质瘤和头颈部鳞癌的肿瘤边界,他用这种方法与团队探讨了胶质瘤和头颈部鳞癌的c-Met多态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取得了重大突破。
  

用责任铸就科室未来


  用陶晓峰的话来说,他在影像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放射科密不可分,科室的逐渐壮大为陶晓峰在科研上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作为九院重点培养的辅助科室,陶晓峰表示科室的首要任务,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切为了病人”早已成为放射科的根本宗旨。为此,放射科不断在影像检查技术方法上追求突破,致力于提高科室的影像诊断水平。工夫不负有心人,科室上下齐心协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知道,在医院看病,往往看病只需10分钟,等待却要很久,为此,九院放射科缩短了影像检查预约与报告的时间:其中,在CT检查中实现零预约,确保当日就诊的患者能够在当日全部检查完;MRI检查预约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8小时;另外,急诊报告要在半小时内完成,所有X线影像学报告一小时就可取报告,CTMR检查报告最晚在第二个工作日下午取报告,几乎所有报告时间均缩短至24小时内全部完成。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为患者服务,为临床服务,一直都是科室的基本思想。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要数立足于临床需求而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检查措施了,这其中包括婴幼儿CT和MRI检查、淋巴造影MRI检查、口腔腮腺造影检查、TMJ动态成像、颅脑外伤脑功能成像检查以及颅内动脉斑块成像等。“我们九院一直致力于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以求于满足临床学科的建设及患者在诊断过程中的所需所求。”陶晓峰表示。
  除此之外,九院还引进了西门子双源CT、GE宝石能谱CT、飞利浦INGENIA 3.0T磁共振等多台新型检查设备,极大优化了颌面头颈部肿瘤、TMJ、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检查的CT和MRI成像效果。“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病变的三维影像甚至四维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会促使我们诊断技术的提高。”技术的推进,新型设备的辅助,不止九院,影像学进入全新可视化的信息爆炸时代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九院放射科积极参与临床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立足于影像,并超越影像。科室仍然以病人为中心,依托多学科团队,制定规范化、个性化、连续性的综合治疗方案。由此可见,通向医学未来,MDT是必经阶段。据悉,目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颅底、普外科、眼眶疾病、甲状腺疾病和乳腺疾病的MDT诊疗模式都已在建设中。“很多人都以为放射科是一个辅助科室,没有什么作用,可在各个重大疾病确诊与治疗过程中,始终都需要放射科的参与。”也正是因为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放射科每周都会选派人员参加院内组织的MDT以及教学查房,并在神经内科、普外科、骨科、口腔肿瘤科等临床科室参加讲课和交流。
  科室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只有几个人,一台设备的放射科到如今的四五十人的团队,一路走来,陶晓峰感慨万分。“我觉得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一种责任,对医学研究的责任,对病人的责任,都时刻提醒我们要对得起这份工作。”陶晓峰朴实的话语却饱含深情。“对我来说,看到病人的康复,看到生命得以延续,我想这不仅仅是治愈了疾病,更治愈了整个家庭,更为社会做了贡献。”
  工作之余,陶晓峰也很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他强调科研中有压力是一定的,但作为老师,就要以身作则,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个职业的责任;同时还要多鼓励他们,为他们在科研中创造条件。“高标准严要求,就是我的准则,此外,要督促自己从自身做起,毕竟言传身教很重要。”
  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陶晓峰始终严于律己。未来,他希望在科研上,结合临床特点,在全国甚至国际上做出属于九院自己的特色;教学上,要为学生的未来,为科室的未来,打下基础。这是陶晓峰的心愿,更是他的责任。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