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5

  这是一本讲述遗忘美德的优秀作品。有人说,从细节到细节进行无穷无尽的经验归纳,这本书就像素描一样,一笔一笔地在相近的地方重复描摹。当然也有人认为,它相当的罗嗦,反反复复地循环着“遗忘”和“记忆”两个词,不断强调人类默认的状态是遗忘而不是记忆。总而言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可以划分为“速食品”,能够利用快速阅读技巧化繁为简,选择性吸收、消化。这也恰好印证了题目:大数据的取舍之道,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
  该书作者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同时也是大数据商业应用的第一人。2007年,他偶然产生的“有权被遗忘”灵感正是该书的缘起。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从大数据时代信息取舍的目的和方法分别诠释了“被遗忘的权利”。作者首先回溯了人类追寻记忆的过程,之后提出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对此,他考察了促进遗忘终止的四大驱动力——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访问。之后,他提出了当前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信息权力与时间,并给出了应对威胁的6大对策——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完全语境化。最后,他提出了一种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极有可能的关键对策——给信息设定存储期限。
  当时代被数据灌满,个体有限的“硬盘”里的海量信息该如何取舍?作者尝试用一场“互联网遗忘运动”来解释:“在数字时代,或许人类发生的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已经反转了。将信息提交给数字存储器已经成为默认状态,而遗忘则成了例外。”
  长期以来,对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但反观如今,随着数据存储的流行,记忆变成了常态,大量的东西都有了数字痕迹,遗忘显得并不太容易。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字技术已经让社会失去了遗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的记忆。
  在当今的网络上留下一句流言蜚语,这句话极有可能保留得比留言人的寿命还长;某些人留在网络上的电子足迹,有一天或许会被人翻出并将其转换为中伤、诽谤的利器......在书中曾提到:很可能会出现一种第三方设备,它们不仅能够获得人类在何地的完整数字化记忆,还能够获得时间以及与周边如何互动的数字化记忆。这难道不是指穿戴式的手环或是手表吗?对此,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为了让数字系统有遗忘的功能,要给文件存储系统设定一个存储期限,到时该文件将自行销毁。
  即便在大多人看来,数字痕迹使一个人的生命拥有某种意义:个体生命消逝,其思想、情感和经验依旧保持活力,为子孙后代所使用,但人类失去了“被遗忘的权利”。该书恰好洞见了这种权利并试图解答,在大数据时代,人类该如何构建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