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9

动态
  

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6月5日21时07分,我国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此,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完美收官。风云二号H星运行于高度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可为用户提供实时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云图、空间天气和卫星所处空间环境的相关产品,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免费分发。
  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共有01批、02批、03批3个批次的卫星,其中03批卫星于2006年立项开启研制。此次发射的H星为03批的第3颗业务应用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的有关负责人介绍,H星主要功能与03批的前两颗卫星一致,是风云二号所有卫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稳定的卫星。相对于G星,H星共有15项技术状态得到改进提升。
  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卫星的收官之战,H星将与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形成业务上的无缝衔接。此外,全新研制的1颗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和2颗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已在计划中。其中,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将静止轨道遥感探测的高时效性优势和微波对云雨大气独具的穿透性探测能力相结合。该星将与风云四号组网运行,大幅增强降雨预报等自然灾害精细监测的能力。
  

中国科学家向地球深部进军


  继“神舟”上天、“蛟龙”下海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来历史性突破。6月2日,中国超级钻机“地壳一号”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钻井深7018米创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这一中国入地工程的标志性成就,将为我国地球深部探测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拓展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引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并显著提升我国在地质历史古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7018米深的松科二井,属于我国实施的松辽盆地白垩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实施22年以来的最深钻井,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
  目前松科二井岩心已经全部采集完毕,这将会在研究白垩纪古气候演变以及未来人类生存环境演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之所以研究白垩纪,因为这一时期是离我们最近的温室气候时期,也是高二氧化碳、高海平面和高温的‘三高’时期。搞清楚白垩纪,对于研究未来地球演化——可能会进入这种‘三高’时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松科二井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说。
  下一步,中国科学家将继续研发15000米国产超深钻探装备系列,做好我国超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气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作。
  

中国高分卫星数据累计使用1300多万景


  从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自2010年启动实施高分专项工程以来,高分卫星数据获得广泛应用,各行业累计使用数据1300多万景,已形成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业务需求的能力。
  高分专项全称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是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高分专项工程持续拓展应用领域和深度,高分卫星数据已应用于国土等12个行业的主体业务,带动公安、地震、统计、卫生4个业务应用上台阶。截至目前,各行业累计使用高分卫星数据1300多万景,已形成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业务需求的能力,成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高分专项还支持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高分数据与应用中心,累计向各地区分发数据138万景,有力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高分专项具体应用方面,农业农村部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常规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领域开展广泛应用,已取得积极成效。其中,高分一号等系列卫星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使农业资源调查的范围扩大、频率提高、精度提升、成本降低,特别是在年度全国冬小麦、北方水稻等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监测、资源本底调查中,高分卫星数据已全部取代国外同类数据。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在京发布


  5月31日上午,受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委托,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编制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相较2016年有明显提升,近8成省份达到“及格线”。
  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位居榜首,上海、海南分别位列第2、3位;内陆省份陕西表现突出,位居第9位;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6个沿海省份进入前10名;沿海省份广西、河北得分较低,分别位居第18、19位;内陆省份西藏、新疆、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古排名靠后,未达及格线,其余省份均在60分以上。
  从海洋意识强弱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仍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从各数据源来看,不同省份民众海洋意识表现渠道上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民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较为强烈。
  总体来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仍然偏低。为此,《报告》针对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总结经验,丰富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具箱”;二是分层突破,为不同梯队制定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协同联动,将海洋意识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的总体发展相结合;四是精准引导,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精准度;五是持续监测,及时掌握海洋意识发展态势。
  

袁隆平迪拜沙漠种植水稻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热带沙漠出现“人造绿洲”来源于一份跨国邀请。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邀请和委托,袁隆平团队在当地热带沙漠开展水稻实验种植。2018年1月,袁隆平团队选取几十个杂交水稻材料,在迪拜近郊沙漠进行小范围种植,对其抗旱性、抗碱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状进行测试。
  经过5个月生长,首批水稻已近成熟。5月26日,来自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的专家进行产量测评,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00公斤/亩,还有两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亩。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在电话中向袁隆平表示:“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测产结果超出他的预期,500公斤/亩是理想,没想到能达到。这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海水稻技术初露锋芒。
  6月下旬,团队将对晚熟水稻再次测产。根据测产结果,他们将从试种水稻中选取优势水稻材料,改良并研发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2018年下半年,袁隆平团队与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将启动100公顷实验农场,在更大范围对生产成本和栽培工艺稳定性进行验证,形成在沙漠地区水稻推广技术标准。
  2019年,双方将启动建设100公顷标准农场,并从2020年开始快速复制,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更多“人造绿洲”。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